软肝煎
来源:
邓铁涛,《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太子参、鳖甲(醋炙)各30克,白术、茯苓各15克,楮实子、菟丝子各12克,萆薢18克,丹参10克,甘草6克,土鳖虫3克(研冲)。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土鳖虫烘干研成细末。水三碗,入鳖甲先煎半小时,纳诸药煎至1碗,冲服土鳖虫末二分之,渣再煎服。
功用:
健脾护肝补肾,活血化癥软坚。
方解:
肝硬化属中医癥瘕、臌胀范畴,病因不一,病理复杂,但不外乎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致气血痰水瘀积于腹内而成。故方中以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太子参补而不燥,气阴双补,甚为合宜;楮实子擅治水气蛊胀,配菟丝子补肝而益肾,此乃虚则补其母之意;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养血活血;土鳖虫、鳖甲皆灵动之物,活血软坚化癥;萆薢则助四君以祛湿健脾。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肝补肾、活血化癥软坚之功。
主治:
肝硬化。
加减:
酒精性肝硬化加葛花10克;肝炎后肝硬化加黄皮树叶30克;门脉性肝硬化加炒山甲10克;牙龈出血,加紫珠草或仙鹤草30克;阴虚无湿者去萆薢,加山药15克,石斛12克。
疗效:
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屡用屡验,疗效颇著。
育阴养肝汤
来源:
钟一棠,《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生地15克,白芍、枸杞子、女贞子、制首乌各20克,丹皮15克,丹参20克,茜草15克,炙鳖甲或龟板20克。
用法:
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头煎用冷水2碗(约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煎至大半碗(约300毫升)滤出,二煎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时,上午7〜8时分服。
功用:
育阴养肝,化瘀消癥。
方解:
本病大多在肝炎后形成,病程日久,肝之阴血不足,肝失所养,故时有胁肋隐痛或不舒;血郁气阻,致癥积不散,肝趋硬化,脘腹胀满,血不上荣,津不上承,症见面色晦滞少华,头晕神疲咽干;阴虚有内热则舌嫩红,少苔,脉弦细。正虚邪恋,本虚标实,以虚为主。治疗不可攻伐太过,不能强求速效,宜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又因乙癸同源,故方中选用育阴养肝、补血滋肾的生地、白芍、枸杞子、女贞子、首乌、鳖甲等补不恋邪之品加上化瘀活血、散结消癥的丹参、茜草、丹皮等攻不伤正之药,共奏育阴养肝、化瘀消癥之效。凡早、中期肝硬化,舌质偏红者均可用之。确是临床行之有效的良方。
主治:
早、中期肝硬化。症见胁肋隐痛或不舒、脘腹胀满、头晕神疲、纳少咽干、面色晦滞少华,舌嫩红、苔少、脉弦细。
加减:
兼肝郁不舒者加郁金、苏梗各10克;兼有腹水、苔腻者去生地,加苡仁30克,茯苓、泽泻各20克;有牙宣鼻脑者加地榆30克,槐米15克;尿赤口干加青蒿10克,石斛、麦冬各15克;大便不实者去首乌,加葛根15克,荷叶6克,山药20克,便秘则加瓜蒌仁15克;精神萎顿加黄芪30克,当归25克;肝功能不正常者加大青叶30克,晚蚕砂(包煎)15克;腹胀甚则加枳壳6克,槟榔20克。
疗效:
临床屡用,多获良效。但须坚持治疗,其效始著。
软肝汤
来源:
姜春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生大黄6~9克,桃仁9克,土元3〜9克,丹参、鳖甲、炮山甲各9克,黄芪9~30克,白术15~60克,党参9~15克。
用法:
每日1剂,文火水煎,分两次服。
功用:
活血化瘀,软肝散结,益气健脾。
方解:
肝硬化是不同原因引起肝脏弥漫性炎症,或广泛的肝实质变性或坏死继续发展而导致肝脏逐渐变形、变硬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本方乃仲景《金匮要略》“下瘀血汤”加味而成。原方主治产后腹痛、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亦主经水不利。方中大黄荡涤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土元逐瘀破结,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颇猛;丹参苦、微寒入心肝二经血分,有活血祛瘀、凉血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可促进肝脏生理机能好转,并能使肝脾肿大缩小变软;炮山甲咸能软坚,性善走窜;鳖甲味咸气寒,入肝脾血分,既能滋阴退热,又可软坚散结,两药均对肝硬化,肝脾肿大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佐以黄芪、白术、党参健脾益气之品,符合仲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旨。且根据患者体质虚实调整剂量,此乃扶正怯邪之意。上药共具攻补兼施、活血化瘀、软肝散结之功。
主治:
症瘕,积聚,胁痛,臌胀(早期肝硬化,轻度腹水)。
加减:
湿热内蕴者可选加茵陈、山栀、茯苓、黄柏、龙胆草、垂盆草、平地木等;脾虚气滞者可选加砂仁,陈皮、枳壳、藿香、苏梗等;肝气郁滞者可选加柴胡、郁金、枳壳、青皮、木香、绿萼梅等;肝络血瘀者可选加乳香、五灵脂、赤芍、红花、九香虫等;肝经郁热者可选加生山栀、丹皮、连翘、龙胆草等;肝肾阴虚者可选加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女贞子、牡丹皮等;阴虚火旺者用上药再加龙胆草、白蒺藜、山栀等;脾肾阳虚者可选加附子、桂枝、干姜、益智仁、砂仁等;凡肝病见阳痿者不可壮阳,壮阳则相火动而伤肝阴,病愈重。营热络伤,症见鼻衄、齿衄、目赤或皮下出血者,可选加广犀角、生地、丹皮、连翘、赤芍、玄参、茅根、山栀、蒲黄、羊蹄根、小蓟草,上药对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血小板偏低亦有改善作用;周身浮肿有轻度腹胀者,可选加防己,将军干、冬瓜皮、玉米须、薏苡、茯苓、黑大豆、泽泻、猪苓等;如出血较多,症状较重,可暂停用活血化瘀法,也不可用止血药,用健脾法加大剂量,可止血;大便次数多而溏薄者,大黄减量或改用制大黄先煎。
疗效:
临床屡用,坚持治疗,效果颇佳。
化瘀通气方
来源:
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
柴胡9克,赤芍、丹参、当归各15克、生牡蛎30克(先下),广郁金9克,川楝子12克,桃仁、红花、桔梗、紫菀、蟅虫各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
化瘀软坚,开利三焦。
方解:
方中以柴胡、当归、丹参、赤芍、郁金、栋子、桃仁、红花、舒肝理血;桔梗、紫菀开肺气、利三焦以开气道、消胀;牡蛎软坚消肿;蟅虫化久瘀、消积块。诸药相伍,共奏化瘀软坚、开利三焦之功。
主治:
肝硬化(气臌),证见胁腹胀痛较久,继发腹部胀满,不以饥饿为增减,一般晚间为重,渐变腹部臌大,击之如鼓,无移动性浊音,有两胁积块(肝脾肿大),舌苔一般不厚,脉弦。
加减:
晚期肝硬化(水臌),腹大如鼓,胸胁胀满,其病多由气臌积渐而来,腹中水渍,转侧有声,移动性浊音明显,下肢可见浮肿,面色萎黄,小便短少,大便时干,脉细数者,本方加椒目、葶苈子各9克;体虚加阿胶9克(化冲);便实加大黄9克(即加味方)。
疗效:
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附记:
上两方均为“抓主证”之常用效方。凡病肝炎而后见腹胀为主证的,一般均率先使用此方,有时病人未发现有肝炎病史,而腹胀顽固,诸药不效者,亦可用此方治之,盖有一部分“隐性肝炎”,症状既不明显,体检又不及时,俟积之既久,则“肝性腹胀”既已形成,而检查肝功,则又可以处于正常值的范围之内,似此,则同样可以用此方,且常收可喜疗效。凡由气臌而致之水臌,腹水明显者,率先用加味方,效果似乎较之早年使用的健脾、利湿、攻下逐水等法为优。但因此病终系古来四大“危病”之一,不能用之即应,用现代西医观点说,肝的破坏,超过三分之二以上,即健康肝不足三分之一者,则肝的代偿作用,已不足以完成对人体应起的作用,故挽救即较困难。然否待考。
白金汤
来源:
胡源民,《辽宁中医杂志》(4)1983年
组成:
白花蛇舌草、怀山药、党参各30克,鸡内金、柴胡、甘草各10克,白芍15克,女贞子2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
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改善肝功、软缩肝脾、治肝保肝。
方解:
方中白花蛇舌草、甘草解毒祛邪,扶助正气,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党参、山药健脾和胃,是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柴胡、白芍疏肝解郁;佐以女贞子补肾养肝,使生化有源;鸡内金性平效广,功能消食补肾,更能消痞软坚,缩软肝脾之功最著。如此配合用之,对肝硬化之的,众矢齐发,力专效宏。
主治:
肝硬化。
加减:
如邪热偏盛,加蒲公英、金银花、半边莲;血证明显,加参三七、仙鹤草;脾虚腹胀泄泻,加白术、茯苓;畏寒、舌质淡,脉沉细,加附子、肉桂;有腹水征,去甘草,加十枣汤。
疗效:
多年使用,疗效可靠而快速。
附记:
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软肝缩脾方
来源:
赵绍琴,《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
柴胡6克,黄芩10克,蝉衣6克,白僵蚕10克,片姜黄6克,水红花子10克,炙鳖甲、生牡蛎各20克,生大黄1克,焦三仙各10克。
用法:
本方每周服5剂,每剂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温服。服3个月后改为每周3剂分服维持。
功用:
行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
方解:
肝硬化早期表现胁痛、腹胀、癥瘕等证(迁延日久,后期多成臌胀,属中医“四大危证”之一),其形成,气、血、食、湿之郁是关键。诸郁不解,导致血瘀结聚,形成癥瘕,同时气血脏腑受诸郁所伤,功能失调,正气渐弱,多数属虚实挟杂之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各有所侧重而已。早期肝硬化,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但总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见证。治疗时,不宜因虚而绝用补剂,否则瘀结日甚;亦不可攻利太猛,劫伐正气,与病无益。顺以行郁活血、软坚散结、调整阴阳之法,达到软肝缩脾的目的。方中用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开通内外、平调升降、燮理气血;柴胡疏达肝胆之经气,解除肝气之郁结;黄芩苦寒,善清少阳郁热,并清因诸郁而蕴生之内热;水红花子活血且能利水、除血滞、化水湿;焦三仙化积滞以疏导胃肠;鳖甲、牡蛎咸寒软坚以散瘀结。诸药合用,针对肝硬化早期多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收到调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之功效。
主治:
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加减:
胸胁满闷、喜叹息、脉沉而滞、气郁显著,加佛手、香附各10克;厌食呕恶、胁胀不舒,舌苔白腻,湿郁为甚,加藿香、佩兰、姜半夏各10克;心烦失眠、性躁易怒,舌红起刺,火郁之象,加川黄连6克,丹皮10克,龙胆草3克;嗳气频作、食后脘堵、积滞明显,加保和丸10克(冲服);腹壁青筋暴露、鹅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明显,舌有瘀斑,血瘀之征,重用整甲、牡蛎各30克,加莪术、三棱各6克;或配服鳖甲煎丸1丸/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脉沉细软弱,虚象为主,当区别阴阳气血之偏重,酌加补益之品,气虚者,舌淡、脉虚,加白术10克,太子参6克;血虚者,唇脸色淡,脉细,加阿胶10克;舌淡苔滑,脉濡缓,中阳不足,加干姜,吴茱萸各3克;舌尖红绛,少苔目干,下焦阴亏,加生地20克,枸杞子、女贞子各10克。
疗效:
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
忌食辛辣、油腻食物,要求以清淡素食为主。同时坚持每日早、晚散步各1小时,使肢体微劳,精神放松,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复肝丸
来源:
朱良春,《当代名医临床精华》
组成:
紫河车、红参须、炙地鳖虫、炮甲片、参三七、片姜黄、广郁金、生鸡内金各6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3克,每日服3次,食后开水送下,或以汤药送服。1个月为1疗程。
功用:
益气活血,化瘀消癥。
方解:
方中取紫河车大补精血;红参须益气通络,用以扶正;参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地鳖虫破血消癥,和营通络;郁金、姜黄疏利肝胆、理气活血;生鸡内金、炮山甲片去积消滞、软坚散结。全方着眼于肝血郁滞、瘀凝脉络的主要病机,采用扶正祛邪、消补兼施的治疗原则,又以丸药小剂量常服之法,补不壅中,攻不伤下,可使癥积潜移默消,促使肝实质的改善和恢复。
主治:
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或仅肝肿大、胁痛定点不移,伴见脘闷腹胀、消瘦乏力、面色侮滞、红丝血缕,或朱砂掌,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或弦细等。
加减:
肝郁脾虚,配合逍遥散、异功散、当归补血汤加减;脾肾阳虚,配合景岳右归丸、当归补血汤加减。
疗效:
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
肝硬变病非一日,虚实兼杂,但标证急时,治宜缓图,收效虽慢,常服必日见其功,渐至痊愈。本方亦为肝硬变初愈之善后良方。
茵布治肝汤
来源:
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
绵茵陈30克,昆布15克,炒槐角、煨莪术各10克,海藻15克,煨三棱10克,制鳖甲15克,赤芍、旋覆花(布包),五灵脂、蒲黄各10克,夏枯草、蒲公英各30克。
用法:
水煎服,两日1剂,分4次温服,(一日服两次)。如无不良反应,可续服两月,至肝区不痛,肝脏变软,肝脏缩小停药。
功用:
止痛,软坚。
方解:
肝硬化未有不累及脾胃者,但临床见证各有侧重。如肝病重,脾胃病轻,则着重治肝。故用茵陈、槐角治肝炎而消黄疸;三棱破血中之气;莪术破气中之血;海藻、昆布软坚散结;鳖甲入肝除热散结而养阴;夏枯草补肝散结解热而泻火;五灵脂入肝经和血止痛;蒲黄入肝经行血消瘀;蒲公英散毒消肿核;旋覆花消结治肝著;赤芍泻恶血而除肝火。凡肝炎日久,肝脏肿大、坚硬作痛、肝功能较差者,皆可用此方多服,效佳。
主治:
肝硬化,肝区疼痛较重、肝肿较大、脾胃症状较轻者。
疗效:
屡用皆效。
附记:
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凡属肝炎、肝硬化及并发腹水或续发黄疸的,都应遵守下列禁忌:①饮食方面,禁食各种酒、辣椒、姜、花椒、胡椒、葱、蒜、虾、蟹、鲤鱼、鲇鱼、黄颡鱼、猪头、猪蹄脚、羊肉、牛肉、狗肉、鸡、鸽等。②生活方面戒绝房事、忧愁、怒恼。
苓桂健运汤
来源:
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
白茯苓15克,桂枝5克,炙甘草、炒枳实、白术各10克,淡吴萸5克、陈皮10克,黄连炭5克,瓜蒌皮10克,焦山楂15克,法半夏10克,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如无不良反应,可连续服一月,至症状消失后停药。并守上述之禁忌,虽病情严重,也可望取得显著疗效。
功用:
健运中焦。
方解:
肝硬化影响脾胃受损,脾胃病重,肝病较轻,则着重治疗脾胃。故方用白术健脾,甘草益胃,茯苓渗湿,陈皮理气,半夏燥湿痰,瓜蒌祛热痰,桂枝通阳,吴萸下气温中,黄连苦降燥湿开郁,山楂酸温消滞磨积,生姜和胃健脾,厚朴散满,积壳宽中。此方合苓桂术甘汤、左金丸、枳术丸、小陷胸汤、二陈汤和橘枳姜汤,组成此方,以温中通阳、健脾益胃、理气化痰、消胀进食。凡脾胃失运、脘痞拒按、嗳饱气逆、二便不调,常服此方,都能获效。
主治:
肝硬化,脘中痞痛胀满、纳少神疲、大便不调、胃肠症状严重、肝区症状较轻者。
疗效:
临床屡用,常服有良效。
附记:
本方名为编者似加。
健肝生化汤
来源:
赵兰堂,《新中医》(3)1976年
组成:
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怀山药30克,当归12克,丹参30克,生白芍18克,龙胆草6克,川连9克(或生栀子代),神曲15克,青皮12克,炒枳壳9克。
用法:
上药加水2500毫升,浸泡1小时,慢火煎至500毫升,复煎时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两次药汁混在一起,再浓缩至500毫升,晚入睡时1次服用。每日1剂。以15剂为1疗程。
功用:
健脾理气,活血化瘀,清利湿热。
方解:
方用党参、怀山药、炒白术健脾益气,补而不腻,以提高血浆蛋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当归、丹参、白芍、活络通脉,以改善门脉循环;川连、胆草清利肝胆湿热;枳壳、青皮健胃利气。诸药相伍为用,共奏健脾理气、活血化瘀、清利湿热之功,肝脾同治,故用之多效。
主治:
肝硬化。
加减: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加减:如肝胆郁热型,本方去白术、当归、丹参,适当选加茯苓15克,郁金、川军各9克,茵陈12克,金银花15克;肝郁脾虚型,本方去胆草。党参增量,并加茯苓30克,香附12克;肝肾阴虚型、本方去白术、胆草,适当选加何首乌、女贞子各15克,枸杞子9克,生鳖甲30克。总之应根据辨证中的侧重而灵活应用,不必拘泥原方。
疗效:
多年临床使用,治验甚多,效果甚佳。
养肝饮
来源:
杨干潜,《新中医》(4)1984年
组成:
生枣仁、茯苓、生麦芽、菟丝子各15克,知母、大甘草、茉莉花干(冲煽),莲须各5克,蕤仁肉、枸杞子各9克。
用法:
上药加清水2碗半煎至1碗温服,复煎当日再煎再服,每日1剂。
功用:
清养肝阴,宁心和脾。
方解:
本方根据广东已故名老中医郭梅峰清养肝阴法的经验制订而成。方用菟丝子、莲须、枸杞子、蕤仁以滋养肝阴。肝为阴中之阳,故以知母清热;茉莉花疏肝达木;甘草缓肝急;茯苓培土益木,合麦芽兼能疏肝、健脾开胃,使后天得健,肝体得养;君以枣仁清养肝阴,酸敛安魂,与上述养阴药协同可肝肾并养,水木同滋,效力更强;又与麦芽相伍,能食能寐,则各种慢性病证自能日渐好转。故本方实仲景酸枣仁汤之变法也,特去川芎之刚,而入柔剂矣。故本方治肝虚肝郁,可代逍遥散类而无辛燥伤阴之弊;治阴虚内热,可代六味、一贯煎而无呆脾之虑。
主治:
肝阴虚耗,虚烦不寐,心悸咽干,头晕胁痛,目朦肢痛,脉多弦细。如慢性肝炎、肝硬化、高血压病、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眼科病等有上述症状者。具体以舌红瘦,脉弦细,肝阴虚症状三者俱备最为适宜,或其中2项较明显者亦可应用。
加减:
肝经病证,范围甚广,故宜细心辨证,并随证加减,如头痛加生石决、草决明;偏热者加苦丁茶、金钗石斛、石膏、桑叶;眩晕加沙参、钩藤;目疾(目朦垤目瞄视瞻昏渺等),去茉莉花、甘草、加杭菊、金蝉花、生石决、草决明;肝阴虚中风、早期挟痰火,去茉莉花,加杭菊、钩藤、竹沥、或牛黄、至宝;后期偏瘫,本方合甘麦大枣汤加桑寄生;面痉(面瘫)合百合地黄汤;虚劳加怀山药;咳血,去茉莉花,加侧柏叶;胸胁痛,加郁金;夹痰热者,去茉莉花,加瓜蒌皮、苡仁、枳壳;胃脘痛,合百合汤(草决明代枣仁、谷芽代麦芽);不寐加龟板;不育,去麦芽,加楮实子;劳淋加蒲公英;遗精,去麦芽,加龙牡;肢痛久痹,加桑寄生、玉竹、柏子仁;神志病,合百合鸡子黄汤;腰痛,去麦芽,加杜仲,怀牛膝;高血压,去茉莉花,加石决明、草决明、钩藤;慢性乙型肝炎,加蒲公英、糯稻根须、桑寄生等。
疗效:
临床使用20多年,用治上述病症,效果较为满意。
消臌复肝散
来源:
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
柴胡60克,赤芍、广郁金、川厚朴、炒枳实、醋炒鳖甲各90克,煨棱、煨莪术各60克,生牡蛎150克,泽兰、茵陈、炒内术、败酱草、抽葫芦各90克,茯苓150克,陈皮60克,土鳖虫30个,丹参150克,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120克。
用法:
上药烘干,共研极细末,用白面粉500克调拌均匀,再用醋水各半调和搓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每次服5〜10克,1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
功用:
行气散瘀,软坚消积,解毒利水。
方解:
盖肝主疏泄,为气血调节之枢,喜条达达、恶抑郁,若怒、虑、惊、悲而引起七情失调,必使肝失条达舒畅之性,而致肝气郁结,或机体抵抗力减弱,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亦可导致肝气郁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凝,遂形成气滞血瘀;又肝体郁积,久郁不解,必致肝体硬化,此属早期肝硬化。本证一般多由慢性肝炎或血吸虫病发展转化而成,若肝郁不解,久之势必横逆犯脾,而致脾虚失运,水湿停滞,终成单臌胀——晚期肝硬化腹水。穷必及肾,肾虚则气化无权,臌胀日增,诸症加重。治宜行气散瘀,软坚消积,解毒利水。故方中君以柴胡、川朴、枳实、郁金解气郁、散瘀血;臣以三棱、莪术,二药合用则消坚化瘀作用甚强,且三棱善破血中之气结,削积软坚;莪术善破气中之血结,行气消积;配以鳖甲、牡蛎合用,其软坚散结之功甚著,且鳖甲又有滋阴清热、平肝潜阳之功;牡蛎有化痰消积之力;合陈皮化痰散结;以土鳖虫祛瘀血,消酸瘕;佐以丹参、赤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泽兰行血利水,与肝水尤宜;败酱草散瘀消肿;再以茵陈、茯苓、白术、抽葫芦利水健脾,抽葫芦利尿消肿,尤为治水臌之佳品;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疸;茯苓有“上渗脾肺之湿,下伐肝肾之邪,先升后降,利水健脾”之功(《本草求真》),合白术健脾利水尤妙。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解毒散结,又防癌肝之变,故用之为使。诸药配伍,力猛而性平和持久,攻不伤正,利不伤阴,其行气散瘀、软坚消积、解毒利水之功颇著。
主治:
肝硬化(臌胀)。早期肝硬化,肝大质硬,右上腹胀痛,伴有恶心呕吐,胃口不佳,腹泻等证;晚期肝硬化腹水,肝大缩小、质硬、脾肿大、肝区疼痛、腹水形成。伴形体消瘦、贫血、出现蜘蛛痣、肝掌或齿鼻出血,或有黄疸、低热等。
加减:
若肝腹水甚,不宜再加利尿药,以免危害肾功能,可随证选加党参、制附子、肉桂以温运脾肾,保护肾小球,促进肝功能恢复以消水。缓图功必日进,肝水必消。若黄疸甚,可用秦艽、白鲜皮、虎杖各4克,煎汤送服。
疗效:
笔者再验证治疗肝硬化45例。其中30例早期肝硬化中,痊愈26例,显效2例,有效2例;晚期肝硬化腹水15例中,痊愈10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56%,其中痊愈率为80%。
附记:
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笔者30多年来,治验甚多,疗效尚属满意。临床实践观察:宜坚持守方用药,切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只宜缓图,日进必见其功,多获良效。同时待病初愈后,须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调治1~2个月,巩固疗效,方保无虑。
益气化积解毒汤
来源:
蒋森,《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
黄芪、丹参各20~30克,白术、茯苓、郁金、当归、生地各12~15克,泽兰叶、鸡内金(研末冲服),板蓝根、败酱草、黄精各15~2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另用紫河车为末装入空心胶囊中,每次服2~5克,日服2次。
功用:
健脾益气,补肾养血,化瘀消积,清热利湿。
方解: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能防止肝糖元减少,促进组织细胞对病毒诱生干扰素,抑制病毒生长;白术可增加白蛋白;黄精可防止肝脂肪浸润并能抗肝损伤;败酱草有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流通门静脉循环的作用;丹参、郁金等活血化瘀药物不仅能扩张肝内血管,改善肝细胞供血,提高耐氧能力,对损伤之肝细胞有修复之作用,还具有抑制纤维母细胞的形成,减少胶元物质的分泌,抑制纤维组织增生,促进正常免疫功能和抑制异常免疫反应的作用。本方之效可能与此相关。
主治:
早期肝硬化。
加减:
肝经湿热型,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者,减黄芪、紫河车,加茵陈、金钱草、蒲公英、连翘;脾虚湿盛型,麝浊、麝絮均有明显异常者,加苍术、薏仁;气血双虚型,血清总蛋白下降,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减少成倒置,或有轻度贫血者,加入参(或党参)、阿胶;肝血癥积型者,加鳖甲、三七粉(冲服)、土鳖虫;肝肾阴虚型者,减黄芪、紫河车,加生地、沙参、鳖甲、丹皮;脾肾阳型者,加制附子、鹿角胶、淫羊藿。
疗效:
治疗96例,治愈率为41.7%,总有效率为91.7%。
条目信息
1
摘自《秘方求真》
2
本条ID:1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