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一种结缔组织疾病。主要侵犯关节和腱鞘滑膜,也常累及皮肤、眼、心脏、血管或其它器官。发病原因与感染、过敏、内分泌失调、家族遗传、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本病发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2.5。其中女性以16~55岁为好发,男性则为16~20岁为好发。
祖国医学称本病为“痹症”。《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而《金匮要略》称本病为“历节病”,意即痛历遍身百节,乃痛痹之甚者。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关节等处出现痠、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状。也有因身体热盛,再受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发为热痹者,故痹症又有寒痹和热痹之分。
临床表现起病可隐匿,也可急骤。75%为隐匿起病,病人先有疲劳、倦怠感,体重减轻,食欲不振,低热,手足麻木等。急性起病者,多有发热,有时可为高热。初发症状可出现于关节症状出现之前数周或数月。其表现早期为一个或两个关节僵硬,运动时疼痛,但关节外观无异常,以后逐渐肿胀。急性发病者可多个关节同时肿胀,自发性疼痛,呈游走性。以后可发展成对称性多关节炎。多数病人关节受累为对称性多关节炎,表现有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关节受累常从四肢远端小关节开始,以后再累及其它关节。近侧指间关节最常发病,常呈梭状肿大,其次为掌指(趾)、腕、膝、肘、踝、肩和髋关节等。后期表现则病变发展转为慢性,同时滑膜渗出性变化,也可发展成为增殖性、肉芽肿性病变,从体表可触到增厚的海绵状滑膜。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关节周围皮肤萎缩,可见色素沉着,肌肉也萎缩,其它局部表现常见受累关节附近腱鞘炎、滑囊炎。20~30%的病人皮肤可出现类风湿结节(皮下结节),多发生于皮下和滑膜。病人可并发其他多种疾病。
血常规及血沉检查:白细胞在急性活动期增加,有时嗜酸粒细胞及血小板升高;有贫血,如伴有铁利用不良,可为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血沉多加快,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平行。尿常规检查:约7.2%的病人可出现蛋白尿,亦可发现少量红细胞及管型。关节液检查:关节液通常为淡黄绿色,浑浊,白细胞计数一般为每立方毫米10000~60000或更高。中性粒细胞>50~75%,细菌培养阴性。粘度比正常低。类风湿细胞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抗O阳性或阴性,补体含量低。生化学检査,C一反应蛋白与血沉呈平行变化。蛋白电泳示血浆蛋白α和γ球蛋白增加,白蛋白减少。纤维蛋白原增加,粘蛋白增加,有冷球蛋白血浆。血清铁及铁结合蛋白水平常降低。免疫学检查;免疫球蛋白电泳,IgG、IgM、IgA均增加。早期IgG、IgM增加明显,以后IgG增加明显。X线检查;可见关节附近软组织发生肿胀,局部软组织层次不清。关节面骨皮质出现细小的囊状骨质糜烂缺损,具有一定诊断意义。常见于关节囊附着的关节边缘,亦可完全位于骨内而出现假囊肿影。
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脱钙显著,呈普遍性骨质疏松,骨的细致结构消失,骨皮质菲薄,与密度与髓腔和周围组织几乎相等。关节部软组织肿胀消退,肌肉萎缩,可发生关节半脱位。在掌指关节处,手指偏向尺侧,颇具特征性,严重时手可呈鸡爪状。骨糜烂区由硬化而愈合,其边缘仍可不完整,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呈纤维或骨性强直,常见于腕关节和腕骨间关节。(施杞)
1.桂芍知母汤
来源:
浙江省奉化县溪口区卫生院张漠瑞。
功能:
温经和营,通络行痹。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
桂枝12克、白芍9克、知母9克,生甘草9克,麻黄9克、白术9克、防风9克,生姜9克、附块15~30克,水煎服。30剂为1疗程。
加减:
若兼发热加生石膏30克,生米仁15克;血虚络痹加鸡血藤30克、鹿衔草12克、白芷9克,湿盛关节肿大加萆薢30克、泽泻12克、汉防己15克,气虚者加生黄芪15克;服药后出现胃部不适时,加蜂蜜60克。
疗效:
应用15例,病程1年以内者10例,2年以上者5例。8例痊愈(症状缓解,关节肿大消失,血沉恢复正常),5例好转(关节活动自如,肿大未消退,血沉尚未恢复正常),2例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未改善)。
按语:
方中麻黄加白术,诸痹的表证从汗而解,两药相配,不致过汗,桂附防风相合,能温经通阳;芍药知母养阴缓痛,生姜甘草和营调中,共奏通络行痹之效。
2.青风藤方
来源:
陕西省西安市第五医院朱成玲。
功能:
祛风止痛,活血通经。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
青风藤30克,水煎服,以黄酒为引。
疗效:
治疗311例患者,其中女性207例,男性104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9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最长22年,最短半年。结果显效者41例(13.1%),有效250例(80.3%),无效20例(6.6%)。
按语:
青风藤有祛风镇痛、活血通经之功效,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其有消炎镇痛、减少关节粘液渗出、增强免疫能力、促使类风因子转阴的功能。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
3.寻骨风汤
功能:
祛风湿,利筋骨,活络止痛。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
寻骨风30克(鲜草60克)、红糖60克、米酒60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1例典型病例,服药12剂而愈。
按语:
寻骨风性味辛、苦,温,有祛风利湿、活络通经止痛之功,为本方之主药;红糖温补气血;米酒温通经络,且能发散,协助寻骨风达治疗目的。
4.蛇龙散
来源:
江西省新建县蛟桥八一卫生所匡炳生。
功能:
祛痹止痛,活血通经。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
白花蛇30克(或一盘),地龙30克,研末等分4包,日服1包,重症2包。酌加地鳖虫、蜈蚣、僵蚕,疗效更显。
疗效:
应用2例典型病例,1例服15天,每天2包;1例服20天,每天2包,后改每日1包。2例均获痊愈,恢复功能。
5.乌蛇祛风通络汤
来源:
陕西省岐山县医院。
功能:
祛风通络,益气补血。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
乌梢蛇15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当归10克、防风6克、细辛6克,伸筋草20克,老鹳草20克、豨莶草20克、黄芪20克,水煎服。并用药渣局部外敷。
加减:
上肢关节痛明显加片姜黄12克;下肢加川牛膝10克;腰痛加螃蟹虫10克、土鳖5克,寒邪盛加乌头6克;湿利加苍术10克、黄柏10克;热偏盛加知母10克、忍冬藤30克。
疗效:
本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显效38例,有效3例,无效1例。疗程最长3月,最短1月。
按语:
本病病机多因素体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不固,风寒外入,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致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方中乌梢蛇祛风通络为主药,辅以羌独活通痹止痛;防己、细辛散骨间之风寒,佐以伸筋草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6.穿山龙方
来源:
陕西省第三陆军医院心肾科郭晋才。
功能: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
取秦岭南山生产的穿山龙茎与根,加工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1克。每日肌肉注射2次,每次2毫升。
疗效: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5例;显效率40%,好转率43.3%,总有效率为83.3%。84%的病人疗程均在1个月,16%的病人疗程可达2个月,剂量每次增大至4毫升。
按语:
本方用单味中药制成针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取得较好疗效,且该药无明显副作用,近期疗效较好,可长期间断应用。
7.青藤汤
来源: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湛铁民。
功能: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
青风藤30~45克、秦艽15克、寻骨风15克、何首乌30克,水煎服。老幼体弱者酌减用量。
加减:
风胜者加威灵仙、羌独活、防风等;寒胜者加制附片、桂枝,制川乌、制草乌、当归、细辛等;湿胜者加苡米、苍术、豨莶草;热化者加丹皮、虎杖、生地等;虚弱者加桑寄生、黄芪、杜仲、枸杞、鸡血藤、刺五加皮、当归等;病之部位在头颈加藁本、粉葛根、羌活等;上肢者加桑枝,姜黄、桂枝,下肢者加牛膝、木瓜、蚕砂等;背部者加威灵仙、菖蒲等,腰部者加徐长卿,狗脊等。
疗效:
用本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80例,基本控制24例,显效72例,有效6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90%。
按语:
本方用青风藤为主药,用至30克以上者,其主要副作用为自觉发热(体温正常)、皮肤发红、周身起荨麻疹,此反应约持续2小时,一般不必用药即可恢复正常。为了防止副作用,可将用量由少渐多,使人体产生耐忍性,或用甘草6克同煎,但仅限初期所服数剂,以后仍当除去。
8.松梅乐方
来源:
河北省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中医科。
功能:
温补除湿,散结镇痛。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
鹿骨、甜瓜子,制成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2~8毫升,肌肉注射。15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不停药。一般不超过5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
疗效:
本方治疗类风关235例,显效38例,有效165例,无效32例。
按语:
本方用后常感肢体变温,能利水消肿,减轻疼痛,改善活动,各项化验指标及心电图等部分可恢复正常。
9.补骨祛寒治尫汤
来源:
侯牟玺。
功能:
补肾祛寒,疏风化湿,强筋壮骨,活血通络。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
川断12克、熟地12克、威灵仙12克、补骨脂9克、淫羊藿9克、独活9克、桂枝9克、牛膝9克、知母9克、防风9克、炙虎骨9克、制附片9克、赤芍6克、白芍6克、苍术6克、炙山甲6克、松节6克、麻黄3克(上方若无虎骨,可用自然铜9克、寻骨风9克代),水煎服。
加减:
有阴虚或郁热者当佐以养阴或清热之品。
疗效:
本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显效22例,好转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
按语:
本方重在补肾祛寒,附片起重要作用,一般用量较大(或从小量递增),若疼痛顽固而又剧烈,尚须改用或加用乌头,并当先经蜜煎以减轻毒性、增强疗效。对有关节灼热感者,从本组病例看,多数仍喜暧畏寒,得热痛减,遇寒加重,故附片仍当使用。若全身热象显著时则须减量或暂缓使用。本病病程较长,短时不易奏效,一般须坚持服药3个月左右。待病情基本控制后,可将本方五倍量研细为散,每次3克,日服2~3次,饮酒者以黄酒送服,酒量小者,用温开水与黄酒各半送服;不善酒者用温开水送服。较长时间服用,以巩固疗效。
10.万节通痹方
来源:
山西省稷山县中医院史建功。
功能:
祛风散寒,利窍通痹,强肝补肾,舒筋壮骨。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
(1)蜈蚣2克、炙乌梢蛇9克、全蝎3克、僵蚕9克、地龙10克、蜣螂虫6克、炙豹骨6克(亦可以狗骨代替,先煎)、露蜂房9克、老鹳草10克、制川乌2克、细辛3克、牛膝10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当归1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文火久煎,共3次,过滤为450毫升,分3次饭后微温服。服药后口内可含肥生姜片以消腥气。(2)上方再加麝香0.3克、羊肝15克、海狗肾3克,生黄芪15克,上药共为细末,装胶囊。服法:每次由1克逐日递增为6克,每日服4次。第4次宜在晚上睡前服,其余饭后服,以减轻夜间关节痛及次日晨僵。(3)蜈蚣5克、炙乌梢蛇10克,全蝎5克、僵蚕10克、地龙10克、蜣螂虫10克、炙豹骨10克、露蜂房炒黄10克、麝香0.5克、蟾酥2克、冰片3克、细辛10克、牛膝10克、乳没各10克、马钱子10克、白芨20克、三七5克、大黄10克(麻油煎)。上药共为细末(最后加麝香、冰片、蟾酥三种药粉),兑匀装瓶封固备用。一般早期急性炎性活动期用上药粉加陈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涂于患关节处,1日1次,若慢性稳定期用肥生姜30克、鲜葱白带须30克,共捣为泥,混合上药粉,加适量黄酒调为糊膏状,外敷于患关节加绷带固定,3日1换。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急性活动期,(1)、(3)方配合应用;稳定期、晚期宜三方结合应用。服药后如见消化道反应,则可在(1)方内加砂仁、佩兰,或服药前食大枣数枚,饮少 量生姜水、老陈醋;小儿、老人及拒药不受者可服胶囊。如见药疹,减量或停药即可。
疗效:
本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30例,基本治愈42例,显效54例,进步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
按语:
本方为史氏祖传秘方,分期治疗,较为实用,临床疗效肯定,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方法中较全面者。
11.乌头通痹汤
来源: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游开泓等。
功能:
温经散寒,驱风除湿,通络扶正。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
制乌头9克(先煎)、黄芪15克,桂枝6克、芍药12克、穿山龙15克、地龙15克、青风藤15克、钻地风15克、僵蚕15克、乌梢蛇15克、蜂房9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冲蜂蜜适量分2次服,1个月为1疗程。
加减:
风胜者加防风、秦艽、风不动;湿胜者加薏米、防己、蚕砂;寒胜加细辛、附子;化热加青蒿、石膏、知母、连翘;红肿加生地、丹皮、黄柏、大通筋;骨痹加龟版、鹿角霜、续断、杜仲;体虚自汗加麻黄根、党参;血虚加当归、久熟地。病位在头项部加葛根、羌活,在上肢加姜黄、秦艽、忍冬藤;下肢加木瓜、五加皮、牛膝,背部加狗脊、灵仙,腰部加独活、桑寄生;关节变形加全蝎、蜈蚣,麻木加鸡血藤、红花;皮下结节加穿山甲、王不留行。为巩固疗效,在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时,在方中加重黄芪用量。
疗效: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5例,同时设单纯西药 治疗对组照20例。结果本组35例中,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5%。
按语:
据游氏临床应用体会,本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近期疗效满意,病人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改善后,各项化验指标亦有好转,但缺乏远期随访。
12.玄驹丸
来源:
解放军第211医院中医科王怀山。
功能:
滋补强壮,镇静抗炎,护肝解痉。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
广西产大黑蚂蚁的干燥粉末,加蜂蜜为丸。每次服5克,每日3次,白开水送服。30天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
疗效:
治疗51例。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36例,慢性风湿性关节炎15例,经3个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显效率为75%,总有效率为100%;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的显效率为53.3%,总有效率为94.3%。
按语:
蚂蚁,《本草纲目》中称为“玄驹”。据研究,蚂蚁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故有明显的滋补强壮作用。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多有贫血表现,服用本品后,患者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加,因此对气血虚弱的顽痹、久痹甚为相宜。经临床观察,本方应用安全可靠,极少数病人可出现过敏性皮疹,经用少量抗过敏制剂后皮疹即迅速消失。
13.二乌白附汤
来源:
浙江省义乌县卫生进修学校何懋生。
功能:
温经散寒,祛风止痛,补益气血。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
生草乌10克、生川乌10克、生白附10克、独活10克、钻地风15克,川牛膝15克、生地15克、防己30克、黄芪30克、当归30克,水煎服。川草乌宜切成蚕豆大小颗粒,切不可打成粉末,先煎半小时,以减少毒性。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甜食,更不可与甘草同煎,以免影响疗效。如服10剂无效,当改用他法。一旦发生中毒,可用生绿豆、生甘草各60克煎服解毒。
疗效:
本方治疗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多例,有较好疗效。
按语:
本方为何氏20余年的经验方。方中二乌、白附气味雄烈,走而不守,功擅温经散寒,祛风止痛,生用其力尤宏,用以为君,痹症久延正气必虚,以大剂量之当归、黄芪、生地补益气血,辅佐为臣;钻地风、川牛膝、独活、防己祛风胜湿,引药直达病所,则为使。本方组织严谨,照顾全面。如疼痛剧烈,可加全蝎、蜈蚣以搜络止痛。本方药性峻猛有毒,心脏病、肝病、胃病、孕妇等患者忌用。
14.泽补汤
来源:
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汤琢成。
功能:
补益肝肾,活血通络,软坚祛瘀。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
泽漆30克、补骨脂30克、虎杖30克、威灵仙30克、雷公藤30克、蛇舌草30克、秦皮20克、生地20克、丹参20克、当归20克、全蝎9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中川蚣3条、细辛30~35克,水煎服。
加减:
兼有发热者加青蒿20克、银花30克、地丁30克;游走痛者加徐长卿30克、磁石30克、双钩藤12克;体虚者加黄芪30克、党参20克、鹿角胶12克(化冲);久用胃部不适者加蒲公英30克。
疗效:
本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5例,结果痊愈4例,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2例,因故不能坚持服中药而停止治疗者3例。一般服药45~120剂,平均70剂,治疗时间1.5个月~4个月,平均2月。
按语:
汤氏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类似痹症的另一种骨痹症,治疗上不能按痹症一般祛风、除湿、散寒方法来处理,而必须从肝肾着手,并佐以软坚、补血、活血以加强疗效,故以泽补汤治疗。
15.骨痹汤
来源:
解放军211医院中医科聂志伟。
功能:
温阳益肾,通络散寒。
主治:
强直性脊柱炎。
组成:
雷公藤、鹿角胶、附子、肉桂、淫羊藿、杜仲、狗脊、巴戟天、制川乌、制草乌、桑枝、牛膝各6~9克,水煎服。
加减:
如属阳虚血瘀者,则以补肾壮阳、活血通痹法,药用雷公藤、鹿角胶、附子、肉桂、当归、川断、牛膝、桃仁、红花、骨碎补、鸡血藤、地龙、桑枝;如属阴虚湿热 者,则以滋肾益精、通络蠲痹法,药用雷公藤、黄柏、知母、龟版胶、山萸肉、薏苡仁、泽泻、木瓜、牛膝、桑枝、丹参、金樱子、鸡血藤。
疗效: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共267例,结果痊愈64例,显效159例,好转2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94%。
按语:
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医文献中尚无此病名,但从症状分析,聂氏认为属“骨痹”范畴。若先天禀赋不足,经脉失养,或因邪气侵袭,直中伏脊之脉,气血凝泣,筋骨不利,以致拘萎而不用,均会导致本病。本病有明显的家族发病的特点,辨证以虚证、寒证为多,故治疗以补益肝肾为主;且因本病免疫球蛋白测定明显高于正常值,提示本病体液免疫机能紊乱,故应用具有明显免疫抑制作用的雷公藤等药配伍,一般运用上述通用方均能取得较好疗效。如阳虚或阴虚症状明显者,则宜按上述辨证加减方法用药。
17.清明油
来源:
浙江中医学院刘崇景。
功能: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主治:
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疼痛疾病。
组成:
山甲珠30克、川牛膝30克、木鳖子30克、杜仲炭24克、钩藤15克、蜈蚣1条。用大口瓷瓶一只,将上药装入瓶中,加新针(缝衣针,约一寸半长)7枚、菜油1斤搅匀,将瓶盖紧。至清明节(公历4月初)埋至地下(最好埋在牛圈脚底下),瓶口距地面约7~8寸。至头伏天取出,共100天,将菜油滤过去渣备用。凡关节疼者,取本方涂敷患处,于夏日伏天中午曝晒于 烈日下(阳光越强越好),初晒1~2小时,渐渐增加至2~3小时,直至痊愈为止。晒后用葱,花椒水洗净患处。凡初晒时有头晕肤炙之感者,晒过2、3日后即无此感觉,有些患者因体弱初晒时有浮肿、汗多、尿少现象,需多饮开水;晒时将头、躯干部用白布或毛巾遮盖避阳,以防中暑。
疗效:
本方为民间验方,在甘肃陇南农村流传,用治关节疼痛有效。
按语:
本方是刘氏收集于甘肃陇南的验方,确有临床疗效,故不失其参考价值。文中“埋于牛圈脚下”系指埋药之泥土,常有重力踏走,起振动作用。浙江民间制造陈年芥菜卤,系放在门槛下泥土中,意义类似。
18.双藤饮
来源:
河北省宣化县机井队保健站肖进顺。
功能:
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主治:
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
青风藤9克、海风藤9克、千年健9克、钻地风9克、穿山甲9克、防风9克、生甘草9克、穿地龙9克、寻骨风9克,水、酒各半或单用水煎服。
加减:
风邪偏胜加秦艽、羌活、桂枝、葛根、当归,寒邪偏胜加制川乌、麻黄、芍药、黄芪;肢体厥冷甚加附子、桂枝;湿邪偏胜加麻黄、杏仁、薏苡、白术、茯苓;热邪偏胜加石膏、知母、桂枝。
疗效:
本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共80例,痊愈62例。用药5~20剂而愈者45例,用至21~50剂者17例。
19.防己地黄汤
来源:
上海市杨浦区中医院内科刘蔼韵。
功能:
清热除湿,祛风通络。
主治: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
木防己15克、生地15克、防风9克、桂枝9克、羌活30克、忍冬藤(或西河柳)30克、蒲公英( 或野菊花)30克,水煎服。
加减:
关节红肿、有环形红斑、舌质红者,去桂枝、羌活、忍冬藤,生地加量至60克(个别曾用至 90克),并加用丹皮9克、赤芍9克、水牛角30克、紫草15克。
疗效:
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50例,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7例。
按语:
本组病人不加西药,完全用本方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方中羌活用量尤其大,临床需加注意。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