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秘方

足跟痛主要是指跟骨底面由于慢性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刺。

《诸病源候论》说:“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说明劳累过度与肾气不足均可引起腰脚痛。跖腱膜自跟骨跖面结节起,向前伸展,止于五个足趾近侧趾节的骨膜上,如果长期持续的牵拉,可在跖腱膜的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损伤,亦可引起局部疼痛。

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几年的病史。早晨起床后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局部检查不红不肿,在跟骨跖面的跟骨结节处压痛。如跟骨刺较大时,可触及骨性隆起。

X线摄片可帮助诊断,但临床表现与X线征象往往不符,有骨刺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有时可无骨刺。(施杞)

1.滋阴活血汤

来源:
河南省巩县大峪沟煤矿职工医院王振中等。
功能:
补肾壮筋,活血止痛。
主治:
足跟痛。
组成:
熟地30克、鸡血藤30克、肉苁蓉20克、牛膝15克、白芍15克、黄芪15克、黑杜仲12克、当归12克、淫羊藿9克、红花9克、毛姜9克、木香3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20例,治疗时间从5天~30天不等。结果治愈16例,好转3例,无效1例。
按语:
本病属肾虚,兼有瘀血者为多,本方中熟地真骨髓,长肌肉,生精血,通血脉,益肝肾;黑杜仲、牛膝、淫羊藿入肾,强筋骨,补肝肾;鸡血藤、当归、白芍、红花活血逐瘀止疼;毛姜接骨续筋,治跌打折损;黄芪扶正补气;肉苁蓉补精血;木香行气止痛。

2.消瘀止痛散

来源:
中医骨伤科函授学院白忠仁。
功能:
活血消瘀,通经止痛。
主治:
足跟痛。
组成:
当归20克、川芎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栀子15克,研末备用。用时将药放在白纸上,药粉面积按足跟大小,厚约0.5厘米,加热后敷于患处。
疗效:
治疗跟骨骨刺所致足跟痛37例,结果全部痊愈。
按语:
足跟痛一症,有肾精不足而致,有瘀血阻络而成,本方中当归、川芎、乳香、没药均为活血消瘀、通经活络之药;栀子一味,有凉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效。诸药合用,外敷患处,能起到活血消瘀、通经止痛之功,故对由于瘀血阻络所致的足跟痛,有满意的疗效。

3.骨刺浸剂

来源:
上海市新港地段医院朱长生。
功能:
软坚散瘀,消炎止痛。
主治:
足跟痛。
组成:
地鳖虫40克、五灵脂30克、白芥子30克、制草乌30克、三棱30克、威灵仙60克、楮实子60克、马鞭草60克、苏木60克、海带60克、皂角刺60克、蒲公英60克、延胡索60 克、汉防己60克,上药水煎达沸后3~5分钟,加入食醋100毫升、鲜葱100克,至温后,患脚放入浸泡半小时至1小时,每天2次,每剂药浸4次后,更换新药,平均治疗1~6次。
疗效:
应用33例,优13例,良5例,可10例,无效5例。
按语:
方中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通络止痛之药组合而成,加上醋能软坚引经,鲜葱有散寒解表功效。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收效可较满意。

4.三生散

来源:
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人民医院海松筠。
功能:
温化寒痰,燥湿散结。
主治:
足跟痛。
组成:
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各等分,辗碎过筛,制作成粉剂,装瓶密封备用。应用时用鸡蛋清调配适量本方匀涂患处,每日换药2次,1个月即可控制病情。或将本方适量渗于膏药内调匀,趁热贴患处,外加绷带固定,每5~7天换药1次。
疗效:
治疗656例,经随访3~5年,结果痊愈492例,占75%;效果良好者144例,占21.9%;无效者20例,占3.1%。总有效率为96.3%。
按语:
本病系寒痰湿邪为患,拟以温化寒痰、燥湿散结之法。三药为二辛一苦,二温一平,意在辛能散结,温能散寒,苦能燥湿,湿去则痰消,痰消则结开,结开气血畅,疼痛自解矣。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3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