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骨折。因在儿童时期,该部位为肱骨的薄弱环节,根据产生骨折暴力的来源和方向的不同,肱骨髁上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粉碎型。其中以伸直型居多,占90%以上。如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骨折近端向前移位,因前侧有坚韧的肱二肌腱膜阻拦,致使肱动、静脉及正中神经在两者之间有被刺伤和挤压的可能,因而引起前臂血性肌挛缩或正中神经损伤。
肱骨踝上骨折的临床诊断比较容易。有外伤史,肘部肿胀疼痛,肘关节功能障碍,伸直型骨折时肘部呈半屈位,移位明显时呈“靴状”畸形,如作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肱骨踝上骨折的治疗较为复杂,一般无移位的青枝骨折或轻度前后移位的骨折,不必整复,用夹板固定即可;如有较严重的移位,但无血管,神经损伤的骨折,均可采用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固定。至于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探查,应慎重考虑,如单纯的桡动脉搏动消失,不能作为手术探查的适应证。若及时给予手法整复和适当治疗,2~3天后桡动脉搏动大都可以恢复。如合并神经损伤者,绝大多数系神经挫伤所致,神经断裂伤极为少见,骨折移位整复后神经损伤也大都可以恢复。但对此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
缺血性肌挛缩,是肱骨髁上骨折最严重的合并症,一旦发生,不但治疗困难,预后不良,还会造成终生残废。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肱动脉在骨折时或处理中受到损伤或遭受机械性压迫,动脉及侧枝循环发生痉挛,痉挛部位以下肢体的血运严重障碍,因肌肉得不到血液供应开始出现水肿。当缺血持续6~8小时以上,肌肉可能发生坏死,坏死肌肉被纤维组织代替而挛缩。轻者仅手指不能伸直。严重者手指和腕关节呈屈曲僵硬状态,形成爪形畸形。缺血性肌挛缩的前驱症状有持续性的疼痛、手指麻木、冰冷、紫绀、桡动脉搏动消失,其中以疼痛为最主要的症状,所以当肱骨髁上骨折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检査,以免貽误病情。(陈志文)
1.伤药丸
来源: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伤骨科许巨庚等。
功能:
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
骨折初期,瘀血内结患肢肿胀。
组成:
丹参120克、三七90克、制乳香30克、制没药30克、地鳖虫30克、红花60克、自然铜30克、酒炒大黄30克、骨碎补60克、无名异60克、冰片3克、血竭60克、朱砂6克。上药除血竭、朱砂外,共研细末,炼蜜为丸,以血竭、朱砂(另研细末)为衣,每丸重1克,每天服3次,每次1粒,温开水送服。
疗效:
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04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28例;最大年龄16岁,最小年龄1岁,以5~8岁最多。占53%。104例中有前后和侧方移位者72例,其中27例伴有严重的血肿;无明显骨折移位者32例。治疗为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内服外敷中药,后期功能锻炼结合熏洗药。104例经上述方法处理后,结果均达愈合标准,疗程最短14天,最长35天,平均25天,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跟踪随访半年~2年半,结果属正常(伸屈正常,无畸形)45例,满意(伸屈度在110°以上,轻度畸形,肘内翻在10°以内)50例,较差(伸屈度在100°以下,明显畸形,肘内翻在10°以上者)9例。
按语: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骨折,又儿童为稚阳之体,气旺血盛,百脉流通,一旦发生骨折,则肢体瘀血壅塞,络脉受阻,不通则痛,故在治疗上投以活血化瘀、消 肿止痛之剂,使瘀散肿消,疼痛自去,纵观上方气血同源,补泻平衡,实为好方。
2.补伤丸
来源: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伤骨科许巨庚等。
功能:
活血通络,续筋接骨。
主治:
骨折中期断骨初步连接。
组成:
丹参60克、无名异30克、骨碎补90克、川芎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川断45克、三七30克、地黄30克、五加皮45克、龙骨30克、自然铜30克、木瓜30克、玉竹30克、菟丝饼60克,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每天服3次,每次半粒,温开水送服。
疗效:
治疗104例,结果均达愈合标准,疗程平均为25天,无并发症。
按语:
大凡儿童骨折,一般临床上不给予内服药物。因儿童纯阳之气旺盛,极易修复损伤,但许氏在补伤丸中却用川断、骨碎补、地黄、菟丝等补肝肾药,真意不在于补,真正的目的却是补漏拾遗,以尽量避免或减少纯阳之气损耗,此方确有点石成金之效。
3.熏洗方
来源: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伤骨科许巨庚等。
功能:
温经通脉。
主治:
骨折断端连接后肢体关节活动僵硬。
组成:
荆芥9克、防风6克、黄柏6克、当归6克、苦参6克、川芎5克、丹参6克、川椒1.5克、苏木9克、杜仲9克、 松节9克、樟脑3克、黄酒1小杯,水煎后熏洗。
疗效:
应用104例,均为有效。
按语:
在内服和外敷药物方面,一般分为三期施治。初期由于血瘀内积、经脉受阻,气血流通不畅,采用内服外敷的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药,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坚骨壮筋为主。根据儿童的特点,将汤药改为丸药,以便于服用,而熏洗药的作用是使骨折断端部位气血流通,关节松解。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