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又称扁平红苔藓,为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有多种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急性泛发性和慢性局限性两类。前者为突然发生皮疹,迅速增多,几乎布满全身各处,往往在1~3个月内皮损自行消退,亦有的皮损逐渐增厚,变为慢性;后者根据其损害形态又分为各种类型,如疣状扁平苔藓(肥厚扁平苔藓),毛囊性扁平苔藓、线状扁平苔藓、环状扁平苔藓和大疱性扁平苔藓等。本病的典型损害为边界明显的多边形丘疹,粟粒至绿豆大,多为紫红色,也可暗红色、红褐色、污灰色或正常肤色。丘疹扁平,表面有蜡样光泽,可有鳞屑。有的丘疹中央微有凹陷,并可见到白色小点或细线的网状白色条纹,如在表面涂擦油或水,可以显得更清晰。丘疹多密集分布,或融合成斑片,斑片附近还可找到典型的丘疹。疣状扁平苔藓的皮疹为圆形或卵圆形疣状增殖之肥厚性斑块;毛囊性扁平苔藓可出现毛囊性圆顶或夹顶丘疹,丘疹中央可有棘刺状角栓,线状扁平苔藓的皮疹排列成线条状,有时可在抓痕或受外伤的皮面上发生扁平丘疹(同形反应);环状扁平苔藓的丘疹排列成环状,或由一个丘疹,其中央消退,呈离心性向外扩展,边缘高起,中央轻度凹陷或萎缩;大疱性扁平苔藓的临床表现为扁平丘疹处或正常的皮面上发生水疱或大疱。
扁平苔藓的损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四肢多于躯干,屈侧多于伸侧,一般不发生于头面部及掌蹠部,如发生于头皮,可以损毁毛囊而类似红斑狼疮损害。少数病人的丘疹发生指甲或趾甲的下方,使甲板增厚及变形,亦可变薄或发生纵沟,自觉疼痛。本病的自觉症状不很一致,多数有瘙痒,其程度因人而异,也有完全缺乏自觉症状者。
粘膜扁平苔藓发病率在30~70%,最多见于口腔。表现为颊粘膜树枝状或网状白色细纹。损害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的粘膜。病人可无自觉症状,少数亦可有烧灼或疼痛感,如有糜烂或溃疡性损害时,疼痛较重。
本病的病因不明,精神因素、病毒感染、自体免疫、家族遗传、药物过敏、营养障碍、外伤、胃肠道消化紊乱等可能和本病的发生有关。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组织病理表现有角化过度,颗粒层显著增厚,棘细胞增生,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表皮和真皮之间有细胞浸润带,浸润带上缘侵入表皮层致表皮和真皮间界限不清,有时真皮乳头层可见胶样小体。
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抗组织胺药和安定药可以减轻痒感。对于急性泛发性或急症患者,可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局部治疗主要目的是保护皮肤或减轻瘙痒。常用药物有各种焦油剂如糠馏油、松馏油、煤焦油所配制的霜剂、糊剂或软膏。或用各种皮质类固醇激素所配制的乳剂、霜剂,对肥厚扁平苔藓可用封包法或局部皮下封闭。
祖国医学所称的“紫癜风”与本病类似。中医认为本病是因素体阴血不足,脾失健运,蕴湿不化,复感风邪,风湿客于肌肤腠理,凝滞于血分;或因肝肾不足,阴虚内热,虚火上炎于口而致病。(陈德利)
1.大风子酊
来源: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姜耀武
功能:
消炎止痒。
主治:
扁平苔藓。
组成:
大风子20克、乌梅20克、鸦胆子20克、生薏米20克、川椒20克、槟榔20克、紫草20克、香附25克、大黄15克、丹参20克、黄芩25克、苍术20克,加白酒浸泡60天,过滤备用,日擦患处4~5次,4周为1疗程。
疗效:
治疗8例,均获痊愈。一般用药3周开始见效。多数病例2~3个疗程痊愈,仅1例治疗5个疗程痊愈。未见副作用。
按语:
大风子有消炎作用;乌梅有止痒作用,局部涂敷可治疗鸡眼、胼胝等角质层增厚的皮肤病;鸦胆子有清热解毒作用,外敷用治寻常疣、蹠疣等。此3味药为本方主药,配合使用,再辅以他药,治疗扁平苔藓可收到一定疗效。
2.板栀泽方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三院李文维
功能:
清热除湿。
主治:
环状或线状扁平苔藓。
组成:
板蓝根20克、黄芩9克、栀子9克、白藓皮9克、地肤子9克、蝉蜕9克、僵蚕9克、桑枝9克、菊花9克、木贼9克、苍耳子9克、泽泻9克、当归9克,水煎服。
按语:
线状扁平苔藓或环状扁平苔藓程患者,如皮疹表现光滑红润,瘙痒明显,口渴思饮,舌质红,苔薄白,病短,属风湿热郁于肌肤,治以清热除湿,宜用本方。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3.百部膏
来源:
陕西省宜君县棋盘医院陈维民
功能:
散风除湿止痒。
主治:
线状扁平苔藓。
组成:
百部9克、白藓皮9克、大枫子9克、血竭9克,当归9克、木鳖子9克、狼毒9克、黄柏12克、雄黄5克,研为细末,用凡士林调成20%软膏。每日涂擦1次。
疗效:
治疗1例沿经络分布的线状扁平苔藓,用药1个多月后治愈。
按语:
方中百部性微温,味甘、苦,具驱虫灭虱作用;白藓皮性寒,味苦,外用止痒、收敛、消肿;大枫子性热,味辛、有毒,外用消炎杀虫。3药并用,配用他药作外用,对扁平苔藓有一定疗效。本方虽仅1例之经验,但疗效明显,可以试用。
4.乌蝉方
来源:
北京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
功能:
祛风除湿清热。
主治:
大疱性扁平苔藓。
组成:
乌蛇9克、羌活9克、荆芥9克、防风9克、马尾连9克、黄芩9克、银花9克、连翘9克、蝉衣6克、白芷6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
用药后皮疹趋退,停药后又有少起,去连翘,加全蝎6克、桃仁9克。
疗效:
治疗1例大疱性扁平苔藓(病理证实),服上方24剂后痊愈,随访2年半未复发。
按语:
朱氏认为本病似中医“紫癜风”,其发生病机是由于风湿蕴郁,郁久化毒,阻于肌腠,气滞血瘀所致,治疗原则着重于搜风燥湿、清热解毒为主。重用乌蛇、蝉衣搜风化毒为主药;佐以荆芥、防风、羌活、白芷驱风止痒;并用黄连、黄芩、银花、连翘、甘草清热解毒为辅;亦可加用活血化瘀之桃仁、红花、茜草之药以助药效。本方虽为1例之治疗经验,但大疱性扁平苔藓乃罕见之症,中药疗效如此明显,应予肯定。
5.牛桑菊蝉方
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顾伯华
功能:
祛风清热,利湿止痒。
主治:
全身性泛发性扁平苔藓。
组成:
牛蒡子9克、桑叶9克、菊花9克、净蝉衣3克、白僵蚕9克、白藓皮9克、地肤子9克、车前草9克、土茯苓30克、苦参片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疗效:
经临床观察多例,本方对全身性泛发性扁平苔藓有明显疗效。
按语:
全身性泛发性扁平苔藓中伴有怕冷发热、头痛、关节酸楚、瘙痒、苔薄白、脉濡数等症状,属风湿热型,可服本方。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6.地归僵乌方
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顾伯华
功能:
养营活血,祛风润燥。
主治:
局限性扁平苔藓。
组成:
生地18克、当归9克、白芍9克、制首乌12克、肥玉竹9克、红花9克、莪术9克、小胡麻9克、炙僵蚕9克、乌梢蛇(研粉分吞),水煎服。
疗效:
本方临床应用多例,对局限性扁平苔藓有一定疗效。
按语:
扁平苔藓中无全身不适,皮损表现为局限性,苔薄舌淡脉濡等,属血虚风燥者,可服本方。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7.地参栀桃方
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顾伯华
功能:
养阴清热,活血化瘀。
主治:
粘膜扁平苔藓。
组成:
生地15克、玄参9克、天冬9克、麦冬9克、知母9克、黄柏9克、生山栀9克、蛇舌草30克、丹参12克、赤芍9克、桃仁泥9克、天花粉12克、炙山甲6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粘膜扁平苔藓多例,疗效满意。
按语:
凡粘膜扁平苔藓,伴有咽干喉痛,口渴不欲饮,颊部粘膜溃疡,性情急躁,苔剥舌红,脉细数等,属阴虚内热血瘀症,可服本方。
8.萸泽龙茯方
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顾伯华
功能:
滋补肾阴,清利湿热。
主治:
阴部扁平苔藓。
组成:
生地15克、黄柏9克、知母9克、淮山药12克、山萸肉9克、泽泻9克、龙胆草6克、土茯苓30克、猪苓1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阴部扁平苔藓多例,经临床观察,有较好疗效。
按语:
阴部扁平苔藓,伴小便短赤,尿道口刺痛,苔黄腻,脉滑数等,属肾虚湿热下泛症,可服本方。
9.滋阴活血化瘀方
来源: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翁候年
功能:
滋阴,活血化瘀。
主治:
口腔粘膜扁平苔藓。
组成:
生地15克、玄参12克、麦冬15克、当归15克、枸杞15克、赤芍12克、丹参15克、花粉12克、川芎12克、石斛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水煎服。
加减:
口干症重者重用石斛、花粉、生地、玄参、麦冬;肾虚症状明显者加女贞子、牛膝;局部充血、糜烂或溃疡者重用桃仁、红花,必要时加石膏、知母以清胃火;睡眠差者加夜交藤。
疗效:
应用42例,有10例治疗不足3个月,不作统计。32例经追踪观察,8个月后复查,痊愈1例,显效13例,好转16例,无效2例。38个月后复查,痊愈10例,显效12例,好转2例,无效2例,死于肝癌1例,失去联系5例。
按语:
现代研究认为,滋阴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其应激性,促进造血,调节代谢;活血化瘀可促进全身和局部血液循环,止痛,减少组织渗出,并加速上皮修复和溃疡愈合。本组方药系针对患者局部和全身症状而拟定,以滋阴活血化瘀为主,弃用苦寒清热药。由于口腔粘膜扁平苔藓常与工作劳累、精神刺激、月经期或食用辛辣饮食等因素有关,故痊愈及显效患者应避免上述不良刺激。本方还可制成膏剂,连续服用9个月,亦见同样疗效。
10.新丹栀逍遥散
来源:
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赵丽娟
功能:
疏肝健脾。
主治:
口腔扁平苔藓糜烂型。
组成:
丹皮10克、栀子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当归2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生黄芪15克、苡仁30克、陈皮5克、黄芩10克,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
加减:
局部糜烂加地肤子30克、白藓皮10克;伴心烦喜怒加香附10克、郁金10克;局部充血甚并伴手足心热加地骨皮15克、青蒿15克。
疗效:
治疗35例,显效10例,占28.6%;有效18例,占51.4%;无效7例,占20%。总有效率为80%。
按语:
口腔扁平苔藓糜烂型病程长,病情顽固,不易治愈,极易反复。西药治疗不甚理想。本组35例均采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一定疗效,说明中医药对口腔扁平苔藓糜烂型的治疗是很有前途的。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