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病秘方

本病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乳腺小叶增生,是妇女的常见病之一,多发生于25~40岁之间。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乳房胀痛,轻重不一,胀痛具有周期性,常发生或加重于月经前期。乳房肿块可发于一侧,也可以双侧,或多发性;可限于乳房的一部分,也可分散于整个乳房。扪查时肿块呈结节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与皮肤和深部组织之间并无粘连而可被推动,但与用围组织的分界并不清楚。肿块在经期后可能有所缩小。腋窝淋巴结不肿大。此外,本病病程较长,发展较慢,乳头溢液亦为常见症状。

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常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因此,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量就相对增多。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少数病人可能发生恶变,因此,应对病人每3个月进行1次复查,必要时进行活组织切片检査,特别是对于单侧性、病变范围局限者。检查要重点注意有无迅速增长或质地变硬的单个肿块出现。一旦出现这种肿块,应高度怀疑恶变的可能。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有人用雄激素抑制雌激素,软化结节减轻疼痛,或用5%碘化钾缓解疼痛。甲基睾丸素、丙酸睾丸酮等激素治疗的副作用是进一步扰乱人体激素之间的细致平衡,不宜常规应用,仅在疼痛严重而影响工作或生活时,才考虑采用。

乳腺增生病属祖国医学的“乳癖”范畴,与肝、胃、冲、任等经脉有密切关系。肝胃不和者,病前常有情怀不畅史,肝气不舒,郁于胃中,故乳房肿块常随喜怒而消长;冲任不调者,常有月经不调史,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故乳房胀痛常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治则以疏肝理气为主,并根据病情佐以活血化瘀或化痰散结之法。(唐汉钧 汝丽娟)

1.乳腺消瘤汤

来源:
山西省大同市中医院武祯
功能:
清热解毒,舒肝理气,化痰消瘀,软坚散结。
主治:
乳腺增生症。
组成:
蒲公英30~60克、蚤休15克、青皮10克,桔叶10克、桔核15克、穿山甲10克、僵蚕10克、夏枯草15~30克、牡蛎15~30克,炙鳖甲15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水煎服。
加减:
患处疼痛加乳香12克、没药12克;肿块坚硬长期不消、偏血瘀甚者,加三棱、莪术各6~10克;偏痰结者去桃仁,加海藻15克、昆布15克、黄药子10~15克,局部有灼热感加银花30克、连翘15克;气虚加黄芪30克。
疗效:
治疗乳腺增生症32例,治愈25例,占78.1%;好转5例,占15.6%;无效2例,占6.3%。有效率93.7%。
按语:
本方蒲公英、蚤休清热解毒;青皮、桔叶、桔核舒肝理气,破气消积;穿山甲、桃仁、赤芍活血化瘀;穿山甲、夏枯草、牡蛎、炙鳖甲、僵蚕软坚散结,通乳络消痰核。

2.麦楂方

来源:
广东省鹤山县中医院李潮亨等
功能:
疏肝解郁,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
慢性囊性乳房病。
组成:
麦芽30~60克、山楂20克、夏枯草20克、鸡血藤30克、生牡蛎30克、鳖甲30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陈皮10克、通草10克,水煎服。3周为1疗程,如1疗程未愈,可间隔3~4天继续第2疗程,亦可连续服药。
加减:
素体虚弱者酌加黄芪、党参、当归;乳房胀痛较甚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乳房胀痛而灼热或低热者酌加丹皮、山栀,肿块较大、硬实且身体壮实者酌加三棱、莪术;伴胃脘痛者去山楂,加白芍、甘草。
疗效:
本方治疗54例,自觉症状及体征消失,肿块完全消散为痊愈,计36例;肿物较治疗前缩小1/2以上,疼痛消失,其他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为显效,计11例,肿块明显缩小,疼痛减轻,其他症状及体征有一定改善,但劳累、情志不畅及月经等因素刺激后,症状有反复者为有效,计5例;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计2例。本组病例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恶性病变。
按语:
祖国医学认为:“冲任不调,或忧郁思虑,以致肝郁气滞,肝脾失调,气滞血瘀,痰凝聚结成核。”本方有夏枯草、陈皮疏肝理气;生牡蛎、山楂、麦芽、鳖甲软坚化痰散结;鸡血藤、赤芍、丹参活血化瘀,故临床应用,确具疗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3.消乳腺肿块方

来源:
陈林才
功能:
疏肝理气,软坚消核,活血通络。
主治:
乳腺增生病。
组成:
醋炒柴胡9~15克、橘核30克、荔枝核30克、赤芍30克、夏枯草15~30克,山慈菇15~30克,僵蚕15~30克、王不留行15~30克,三棱15~30克,莪术15~30克、煅牡蛎30~60克、鹿角霜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
偏寒加干姜、肉桂、制附片;偏热加黄芪、龙胆草、山栀;气血虚加黄芪、当归、太子参、白术;阴虚加玄参、鳖甲、龟版;阳虚加干姜、肉桂、制附片、仙茅,经前乳胀严重加制香附,偏热加广郁金,偏寒加金橘叶、青皮;痛经严重加乳香、没药、失笑散;月经期去三棱、莪术,偏热加茜草炭、炒丹皮、益母草,偏寒加荆芥炭、干姜炭、三七粉或云南白药。
疗效:
本方治疗乳腺增生98例,治愈(乳腺胀痛、肿块消失)67例,显效(胀痛减轻,肿块缩小1/2以上)23例,好转(胀痛减轻、肿块缩小不及1/2)6例,无效2例。
按语:
柴胡、橘核、荔枝核功能理气消核;山慈菇、僵蚕、夏枯草、牡蛎、三棱、莪术等功能化痰软坚散结;赤芍、王不留行、鹿角霜等温经活血通络。

4.归藤双白方

来源:
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二医院肖国豪
功能: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滋阴通络。
主治:
乳腺增生病。
组成:
当归12克、鸡血藤12克、白芍10克、白术16克、茯苓10克、柴胡10克、王不留行10克,香附10克、丹参10克、玄参15克、麦冬10克、路路通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
心烦易怒加丹皮10克、山栀子10克,乳房胀痛甚加桔核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10克;肿块坚硬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伴有纤维瘤加夏枯草15克;阴虚加生地15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0克;冲任不调加仙灵脾10克、仙茅10克。
疗效:
本方治疗乳腺增生病100余例,均收较好疗效。根据乳腺增生病的特点,经期前出现两乳作胀,乳头胀硬,心烦易怒,月经提前等特有症状,每月经前10天开始服药5~7剂,3个月为1疗程,轻者1个疗程则愈,重者需2个疗程。少数病人连续服药15~20剂痊愈。
按语:
本方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当归、鸡血藤、丹参、王不留行等活血消瘀;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玄参、麦冬、路路通等滋阴通络。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5.乳癖内消饮

来源:
江苏省高邮县东逻地区医院张子惠
功能:
疏肝健脾,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主治:
乳癖。
组成:
柴胡10克、白术10克,桔叶10克、桔核10克、浙贝母10克、白芍15克、全瓜蒌15克、夏枯草15克,水煎服。每晚在服完2煎后,将药渣放锅内炒热,加食醋100克拌炒后,装入布袋,放患处乘热熨之。10日为1疗程、一般治疗1~2疗程可愈。
加减:
胸胁痛,嗳气,脉弦者加青皮、陈皮、香附、合欢花;肿块有刺痛感者加金铃子、延胡索、川郁金;肿块较大,质地较硬者加昆布,海藻;纳少脘痞,神疲便溏者加党参、茯苓;肿块大小、疼痛随行经前后而增减者加鹿角片、紫丹参、仙茅、仙灵脾、巴戟。
疗效:
本方治疗乳癖53例,其中肝郁痰结型31例,1个疗程取效者8例,2个疗程取效者16例,3个疗程取效者7例;冲任失调型22例,服药2个月以上,痊愈(自觉症状、肿块全消)者6例,好转(肿块缩小,质地变软)9例,无效7例。

6.白芥祛痰汤

来源:
安徽中医学院附院周玉朱
功能:
祛痰散结,理气通络。
主治:
乳腺增生病。
组成:
白芥子60克、白附子10克、生半夏5克、制蜈蚣3条、炙水蛭2克、炙甘草9克、熟地9克,茯苓9克、海藻9克、生麦芽9克,水煎服。2个月为1疗程。
加减:
若兼见冲任不调,或血瘀症状者,应加入调理冲任或化瘀和营之品。
疗效:
治疗乳腺增生病53例,显效20例,好转25例,无效8例。
按语:
本方以白芥子为君,白附子、生半夏为臣,旨在辛散温通,行气消痰;熟地、茯苓、炙甘草为佐,以护阴扶正,行气化痰,软坚散结;生麦芽以化积导滞。综合全方,甘温同用,阴阳相须,化痰行气而无伤阴之弊,养阴滋液而无助湿之嫌,因而取得较好疗效。

7.乳核饮

来源: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医学科学研究所吴熙
功能: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主治:
乳腺增生病。
组成:
柴胡12克、白芍12克、香附12克、郁金12克、青皮9克、丹参9克、三棱9克、莪术9克、生牡蛎30克(先煎),隔日1剂,日服2次,水煎服。每月服15剂为1疗程。
加减:
经期经前乳房肿痛显著,肿块增大并随喜怒而消长,可加延胡索、金铃子、桔核等;乳房肿块较大,胀痛明显,可加桃仁、红花、王不留行、炮山甲,白芍改赤芍;乳痛较轻或无痛,肿块较大质中等硬,酌加海藻、昆布、全瓜蒌、法半夏、茯苓、淮山药、白术。
疗效:
治疗乳腺增生病79例,痊愈33例(41.8%),显效17例(21.5%),好转20例(25.3%),无效9例(11.1%)。
按语: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中结核”范畴,发病与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气阻痰凝,痰瘀交阻而成相关。治疗法则以疏肝理气为主,重在调整机体,而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着眼于局部软坚散结。整体、局部兼治,效果显著。

8.解毒内消汤

来源:
辽宁省兴城市中医院冯慕良
功能:
活血化瘀,行气解郁,化痰消结。
主治:
乳腺纤维囊性病。
组成:
知母20克、大贝15克、花粉20克、乳香10克、半夏15克、白芨15克、穿山甲15克、皂刺15克、公英3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香附15克,水煎服。20剂为1疗程。月经期停服,经后续服。
加减:
因情志不舒导致气滞痰凝,乳房胀痛有肿块,性情急躁,郁闷心烦者加柴胡15克、川楝子15克;因劳损冲任,月经不调,腰酸腿软,乳房胀痛有肿块者加鹿角霜15~20克;乳头溢液者加夏枯草、半枝莲等。
疗效:
本方治疗123例,乳房疼痛、肿块消失71例(57.7%);乳房疼痛减轻,肿块缩小1/2以上37例(30%);乳房疼痛减轻,肿块缩小但不到1/2,或结节变软12例(9.8%);乳房疼痛不减,肿块未见缩小3例(2.4%)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7.5%。
按语:
乳腺增生病与祖国医学之“乳癖”相似。《外科正宗》曰:“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重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可见本病多因肝气郁结,气滞痰凝,积聚于肝胃之络所致。本方取穿山甲、皂刺、乳香、三棱、莪术等以活血化瘀;知母、大贝、白芨、半夏,公英有化痰消结之效;香附行气解郁,并有助于活血化瘀;加柴胡、川楝子有增益舒肝解郁行气止痛之作用;伴乳头溢液者,再加夏枯草、半枝莲以增强清热解毒之效。

9.鹿甲消乳方

来源:
辽宁省肿瘤医院孙学斌等
功能:
活血祛瘀,化痰软坚。
主治:
乳腺增生病。
组成:
鹿角15克、穿山甲3克、三棱9克、莪术9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没药10克、玄胡10克、淫羊藿10克、牡蛎10克、黄芪20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50例,临床治愈(肿块完全消失)19例,占38%;显效(肿块缩小1/2以上,疼痛明显减轻)31例,占62%。本组病例均经X光拍片或超声波检查证实。以服药60天统计疗效。
按语:
乳腺增生病多因七情所伤,气郁化火,致热结血瘀或痰凝壅结聚于乳中而成,本方选用鹿角、穿山甲血肉有情之品,合三棱、莪术、当归,丹参、牡蛎等活血祛瘀、化痰软坚之品,更以黄芪、玄胡等气药作引动,治疗妇女之乳腺增生病有显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10.归柴白芍方

来源:
广西宜山县医院吴秀容
功能:
理气解郁,和营消肿,软坚散结。
主治:
乳腺小叶增生。
组成:
当归10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薄荷6克、枳壳12克、蒌壳12克、香附10克、丹参12克、郁金12克、牡蛎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
肿块大,体质较好者去白术、茯苓、薄荷,加赤芍、丝瓜络、鹿角霜、浙贝、穿山甲。
疗效:
本方治疗乳腺小叶增生60例(致密型23例,包块型14例,萎缩型4例,囊性1例,索状型1例,乳腺纤维瘤1例,一侧为包块型而另一侧为致密型3例,不明13例)。治愈50例,显效3例。服药最少2剂,最多18剂。均经半年追访未见复发。
按语:
本方有柴胡、枳壳、香附、郁金等理气解郁之品,又有蒌壳、白术、茯苓化痰健脾之品,更有丹参和营活血、牡蛎软坚消块综合用之,故治乳腺小生增生有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11.瓜蒌乌药散结汤

来源:
黑龙江省鸡西人民医院中医科王德安
功能:
疏肝理气,通络散结。
主治:
乳房胀痛症。
组成:
瓜蒌15克、乌药9克、没药3克、当归12克、皂刺9克、甲珠9克、延胡索12克、香附9克、木香9克、郁金9克、甘草3克,水煎服。月经来潮前1周用药,持续到月经停止,每日1剂,早午晚温服。每个月经周期用药为1疗程。
加减:
经前少腹刺痛,痛大于胀者加莪术、红花、琥珀;经前少腹隐痛喜按者加官桂、吴萸、党参;青春期、更年期病人加枸杞子、生地、女贞子。
疗效:
治疗144例,显效42例(服药2个疗程症状消失,连续2个月未发),占29.2%,有效78例(服药3~4个疗程乳房胀痛消失),占54.2%,无效24例,占16.7%。总有效率为83.3%。
按语:
王氏在临床应用本方20余年,经临床观察,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情志不遂,忧郁恼怒。故本方重用疏肝理气、消结散瘀之品。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14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