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有发热、出血、休克和肾脏损害等临床特征。本病的宿主动物为小型啮齿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人通过接触被宿主动物排泄的尿、粪、唾液污染的食物、尘埃等而感染。潜伏期一般7~14天,最长60天,人群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病后或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性。本病有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脏综合征)及五期临床经过,即发热期3~5天,发冷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皮肤粘膜充血、渗血、水肿、出血,肾脏损害;低血压期多在病程第4~6天出现,一般持续1~3天,短者数小时,甚至呈一过性经过,重者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其持绪时间长短与抢救迟早及治疗措施有关;少尿期,本期常与低血压期无明显界线,常在休克过程中出现少尿、无尿,少尿多发生在病程的5~8天,重者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肺水肿及高血容量综合征等;多尿期出现在病程的9~14天,持续约10天左右,尿量一般4000毫升到6000毫升,多者常在10000毫升以上;恢复期一般在病程21天起,可持续6周或更久。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本病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危重型。
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外感温邪疫毒,其病机传变一般以卫气营血规律来阐明。病之初期温邪侵犯卫表,低血压休克期温邪疫毒内陷,热毒盛于血分,少尿期疫毒内侵弥漫三焦,邪热逼血妄行,而致身发斑疹、鼻衄、咯血、呕血、尿血、便血等,多尿期邪热渐退,正气逐渐恢复。故本病治疗法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利二便。近年来也有学者按伤寒六经传变论治取得较为满意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孟宪益)
1.清热解毒方
来源:
陕西省中医学院传染病科薛涛等。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主治:
流行性出血热毒邪在气营。
组成:
板蓝根50克、金银花30克、生石膏60克、知母15克、生大黄6克、丹参30克、玄参30克、白茅根60克,水煎服。
加减:
证见热毒扶湿,壮热口渴不欲饮,头身重痛,舌苔黄腻,加用甘露消毒丹;对尿毒症患者用灌肠汤(生大黄30克、芒硝30克、地榆15克、槐米15克)水煎150~2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2~3次,或用番泻叶30~60克泡茶饮。
疗效:
治疗80例,治愈率为91.4%,病死率2.6%,平均退热时间为1.72天,尿蛋白转阴为5.13天,65%(52/80)越过低血压休克期,56%(45/80)越过少尿期,平均住院天数为15天。
按语:
薛氏认为流行性出血热是由于“温热疫毒”侵袭人体之故,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挟湿者则宜清热化湿,解毒活血。
2.竹叶石膏汤
来源:
河南省济源煤矿职工医院党纪红。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利尿,补气养阴。
主治:
流行性出血热。
组成:
滇竹叶15克、生石膏30克,水煎服。
加减:
有卫分症加用银花、连翘;口渴加天花粉、生地、石斛;低血压期则重用党参或人参、五味子;血热和斑疹加丹皮、赤芍、水牛角等;少尿期重用生石膏加白茅根、玄参、水牛角等,逆传心包加清心开窍之品;多尿期加生山药、五味子、益智仁、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阳虚加肉桂、黑附片等;恢复期选用玉竹、黄精、生山药;气虚加生黄芪,血虚加当归、熟地等。早期应用丹皮、丹参等凉血活血药可缩短病程。
疗效:
收治32例发热期患者,全部治愈,疗程最短7天,最长18天,3月至1年内随访18例,未见复发。
按语:
党氏以竹叶石膏汤为主方随证加减,并在早期注意应用凉血活血药,对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方中重用石膏,张锡纯曾云“石膏之质,中含硫养,是以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夫之石膏之质,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辽原之热,又何能有大效,是以余用生石膏以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用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以此先辈经验亦可作为热病重用石膏佐证。
3.越婢丹参汤
来源:
江西省安义县人民医院章晋根。
功能:
散寒泄热。
主治:
素体郁热、外感风寒的伤寒型出血热患者。
组成:
麻黄9克、生石膏36克、甘草6克、生姜3克、大枣3枚、丹参30克、板蓝根10克,水煎服。
疗效:
应用14例,有3例服药后当天汗出热退,5例2天退热,1例4天退热。
按语:
流行性出血热大多认为属中医温病范畴,治疗则按卫气营血辨证。章氏则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不符合温病特点,特别是冬季及初春的病人。这些病人无温病的起病急、传变快、发热重、恶寒轻等临床特点,而具备伤寒的发热轻、恶寒重、身痛骨节痠痛等特点,且易伤人阻气,使人休克。另一方面,由于素有郁热或寒郁化热,又可不同程度地出现面目俱红、舌红、脉数,甚至迫血妄行而导致出血等征。据此,章氏以本方治疗素体郁热、外感风寒型的出血热患者取得满意疗效,可见出血热发热期有属温病范畴,也有属伤寒范畴,不能一概而论,需详察病情,辨证施治。
4.桔梗白方
来源: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胡元奎
功能:
宣肺逐水,攻里散结。
主治:
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
组成:
桔梗、川贝母、巴豆霜,各等量用热米汤调成糊状,每日0.5~1.0克喂服或鼻饲。
加减:
热伤营血者加用清瘟败毒饮合调胃承气汤;水无所主,上凌心肺之心衰,肺水肿症加用独参汤合麻杏薏甘汤。
疗效:
治疗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219例,体温均在40℃以上,绝大部分曾经休克持续24小时以上,日尿量少于50毫升或完全无尿已持续48小时,尿蛋白均为册,并有血尿、管型尿膜状物,血非蛋白氮有79%病例在100~240毫克%之间,68例伴有心衰、肺水肿。经用本方治疗,199例(90.7%)获愈,20例死亡(病死率9.3%),其中10例伴有心衰、肺水肿。西药组治疗219例,治愈率为68.9%,病死率31.1%。中药组治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一般首次服用本方后4小时即有小便排出,先解大便随后小便,有90%病例可有80~100毫升,84%病例24小时的小便量可达800~1500毫升以上,平均5.55天尿蛋白转阴,3.13天血尿消失,5.47天非蛋白氮恢复正常,58例心衰,肺水肿患者分别经1.16天和1.54天改善。
按语:
本方原为《伤寒论》方,张仲景用以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和肺痛。胡氏用此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患者,取其具有宣肺逐水、攻里散结的作用,通利大便小便,从而肾衰得以缓解,肺气宣通则心脏负荷减轻,心衰得平。肺与大肠相表里,肠道大量水分排出,则肺的压力亦可解除。实为古方新用,值得借鉴。
5.黄芪方
来源:
潘谷云等
功能:
补气强壮利尿。
主治:
流行性出血热。
组成:
黄芪,制成注射液,20毫升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用黄芪注射液5毫升肌肉注射。
疗效:
治疗23例,并设对照组(仅用基础治疗)23例。结果治疗3日后,黄芪组症状好转与恶化分别为17例(73.9%)与2例(8.7%),对照组分别为6例(26.1%)和7例(30.4%),但对重症有肠道出血者均不能控制,临床观察中发现黄芪的作用主要为:(1)利尿作用,治疗组少尿期越期率高于对照组。(2)抗肾损作用:治疗组尿蛋白消失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3)强壮作用: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4)免疫增强作用,治疗组发热期pHA淋转率和活力E花环形成率及恢复期E花环形成率均高于对照组。
按语:
黄芪性甘温,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具有诱生干扰素作用已为实验所证实。本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取得一定疗效,与黄芪的扶正固本作用有关。
6.肾区热敷方
来源:
陕西省中医学院传染病科薛涛
功能:
通经络,行气血,开泄祛邪,振奋气机。
主治:
流行性出血热。
组成:
丹参30克、桃仁15克、佩兰15克、赤芍15克、木香12克、细辛5克、忍冬藤15克、车前草15克、桂枝15克,用法:每日2剂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装入布药袋置双侧肾区热敷,也可于药袋上放置热水袋以保持恒定温度,如热袋放凉,也可再次蒸热使用。
疗效:
治疗50例,其中轻型36例,中型9例,重型及危重型5例。所有病例均有明显腰痛症状,热敷后有不同程度缓解,3天内腰痛症状消失者28例,5天内腰痛症状消失者 12例,5天以上腰痛症状消失者10例。本方有明显促尿作用,其中热敷1天每天所增加尿量达500毫升以上者20例,热敷2天达此要求者10例,3天以上达此要求者20例。少尿期平均病程为1.5天。
按语:
中医很早就用药物熏蒸治疗疾病,是以药物蒸气熏蒸,外自肌肉,内合脏腑,通经络以行气血,在开泄中邪有去路,在湿热中振奋气机。近年来对蒸疗作用的研究认为,蒸气中的药物微粒及其化学物质等综合刺激作用,通过神经系统及内分泌器官,调整机体反应性,并认为借发汗排出大量氯化钠和代谢产物,又可活跃肾上腺皮质功能,尚有刺激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蒸疗后白细胞吞噬功能指数均有显著提高,因而有较好的抗炎作用。此外,对身体的修复再生能力也有促进作用。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