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传染病,三者病理变化相似,主要为肝细浆疏松,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和肝细胞坏死及色素沉着,小叶内和汇管内炎细胞浸润,枯否氏细胞肥大增生和汇管区内纤维母细胞增生。三者的病程、病情演变及预后转归则有很大盖异,一般认为甲型肝炎只有急性型、隐匿型而无慢性型;乙型肝炎除急性型、隐匿型外,还有慢性型;非甲非乙型临床过程多与乙型相似,但较轻。
临床表现有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两种。黄疸型中在黄疸前期大多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纳差、乏力、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有的患者有上呼吸道症状,肝肿大可不明显,尿色加深,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本期持续数日至1~2周,进入黄疸期,出现巩膜皮肤黄染,于数日至2~3周内达到顶峰,此后发热渐退,一般情况亦见好转,大部分胃肠道症状消失,食欲好转,疾病逐渐痊愈。无黄疸型中,整个病程中始终无黄疸出现,症快和体征则与黄疸型基本相似,此型部分病例在发现时实际上已是慢性。
本病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接触史)、临床症状、体征、有关肝功能及血清病毒学等结合个人特珠情况,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加以判断,确定诊断。
急性病毒性肝炎应进行隔离,自发病日起至少30天。30天后如病情仍在治动,则应继续隔离,注意休息、饮食和营养,可适当增加热量和蛋白质,不必过分限制脂昉,但油腻饮食应予避免,以合乎病人口味为宜,无特效或保肝药物,一般病例可酌情给予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等口服。
本病属中医“黄疸”、“胁痛”范畴。黄疸型其病机为湿热郁蒸,脾胃运化失常,影响肝胆疏泄,以致湿困中焦,热留不去,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从而出现为目、身、尿黄的“阻黄”证。
《丹合玉案》曰:“黄疸之证,皆湿热所求,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蒸而生热,热气不能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得湿而愈炽,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而愈甚也。”胁痛亦多由肝胆湿热所致,当湿与热并,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蕴结脾胃,熏蒸于肝胆,阻于中焦,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肝络阻滞,则出现胁部胀热、疼痛。治疗多以清热利湿、疏肝和胃为法。(王育群)
1.三根汤
来源:
安徽省宁国胜利水泥厂职工医院吴成善。
功能: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
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
六月雪根60克、白茅根30克、山楂根30克(以上3药鲜品加倍),水煎服。10天为1疗程。
疗效:
治疗100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SGPT正常,SB在1.0毫克百分比以下)90例,好转(临床症状改善,SGPT下降,SB下降)9例,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好转)1例。
按语:
六月雪有疏风解表、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之功,又能清热利尿,可使患者热退,大便通畅,小便转清。同时,其所含的多量糖类有保护肝脏的作用,所含的多量酸类有柔肝作用。急肝黄疸多以湿热熏蒸,郁而不发,故用三根配伍以清热利湿退黄。(王育群 张玮)
2.单味大黄方
来源:
江苏省盐城市第六人民医院吴才贤。
功能:
活血祛瘀,利湿退黄。
主治:
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
生大黄50克、每日1剂,水煎成200毫升,1次服下。连服6天,停药1天,为1个疗程。
疗效:
治疗30例,1~2周肝功能恢复正常6例,3~4周肝功能恢复正常20例,无效4例。
按语:
生大黄单味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有其独特的疗效。急肝为感受疫毒湿邪,湿热与血气交阻,瘀血内停而致。生大黄活血化瘀、利湿退黄的作用强,故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效果良好。但因其攻下峻猛,临床需视其病情而定,本方名由编者所拟。(王育群 张玮)
3.秦氏方
来源:
山东省蒙阴县中医院秦元嵉。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
夏枯草60克、白糖30克、大枣30克、先将夏枯草、大枣水煎去渣,再放入白糖,加水至500~600毫升,文火煎取250~300毫升,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
疗效:
治疗28例,痊愈(症状体征消失,SGPT、SB均正常)20例,有效(症状体征改善,SGPT、SB均下降)6例,无明显好转(症状体征无改善)2例。脉药最多者16剂,最少者5剂。
按语:
夏枯草性味苦寒,《纲目拾遗》谓:“专清肝火。”急性病毒性肝炎以感受湿热疫毒蕴结脾胃,脾失健运,交蒸于肝胆为其病因病机。本方在清热解毒中又以白糖、大枣护其脾胃,使其湿热清,脾胃健,黄疸除。本方名由编者所拟。(王育群 张玮)
4.清肝和胃方
来源:
湖北省宜城县中医医院孙元勤。
功能:
清热解毒,疏肝和胃。
主治:
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
龙胆草9克、连翘9克、柴胡9克、广郁金9克、金钱草30克、茯苓30克、茵陈30克、焦楂曲15克、莱菔子6克、薄荷3克,水煎服。
加减:
恶心呕吐较剧去龙胆草,加竹茹、煅赭石;纳差加槟榔、炒麦芽;热重加黄芩、板蓝根;湿盛加霍香、苍术;湿热并重加黄连、金银花;便闭加番泻叶适量泡茶口服;乙肝表面抗原(+)加白花蛇舌草、大黄、马鞭草。
疗效:
治疗50例,治愈42例,占84%,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好转8例,占16%。
按语:
本方以龙胆草、连翘为主清热解毒,又恐苦寒太过,以柴胡、茯苓等疏肝健脾,见其特点。(王育群 张玮)
5.红木香汤
来源:
解放军918医院徐昭仁。
功能:
行气活血。
主治:
急性病毒性肝炎。
组成:
红木香每日9~18克。研细末,分3~4次口服。
加减:
黄疸型用马蹄金、一包针、过路黄煎服;黄疸消退后血清转氨酶持续增高再用本方治疗。
疗效:
应用无黄疸型50例,治愈42例;黄疸型5例,治愈5例。
按语:
红木香行气活血,研成细粉以后,干燥而不油腻,服后不伤脾胃是其特点。本方名由编者所拟。(王育群 张玮)
6.豆腐汤
来源:
浙江省温岭县箬横乡林氏。
功能:
发汗退黄。
主治:
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
鲜黄荆根12克、豆腐500克、红糖12克、加水150O克,煮到豆腐生孔为度,去渣服豆腐汤,服后盖被安卧,以候出汗。连服3天。儿童药量减半。1个月内忌食荤腥、猪肉、猪油及醋、姜、葱、韭、蒜。
疗效:
治疗热重型15例,湿重型5例,服药后出汗3次的11例,出汗2次的4例,出汗1次的3例,无汗的2例。服药后黄疸在1星期内消退的12例,15天内消退的3例。肝功能测定,15天内恢复正常的8例,接近正常的7例,1个月内测定恢复正常16例,接近正常2例,不正常2例。
按语:
本方为祖传方,药源简单,通过发汗而达清热退黄之功。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曾用汗法治疗全身面目发黄。急肝以邪为主,汗之邪从汗出,病乃痊愈。发汗达邪是本方特点。(王育群 张玮)
7.鸭跖草方
来源:
浙江省中医学院姜树檀。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
鸭跖草全草30~60克,水煎,1日2次,15~20天为1疗程。
疗效:
治疗100例患者,平均住院42天,均达临床治愈标准。临床症状以恶心消失最快,平均6天内好转;巩膜黄染平均14天消失;乏力、肝脾肿大30天恢复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黄疸指数15.27天,麝浊30.05天,谷病转氨酶23.3天。
按语:
鸭跖草性甘、苦、寒。多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热淋水肿。用于急性肝炎的治疗较少,姜氏在此取其清热解毒利湿以祛邪。本方名由编者所拟。(王育群 张玮)
8.黄芪复肝汤
来源:
安徽省淮北市中医医院王心祥。
功能:
清热利湿,复肝退黄。
主治:
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
生黄芪40克、茵陈30克、茯苓15克、败酱草15克、生麦芽20克、连归12克、五味子10克、陈皮16克、蒲公英10克、栀子10克,水煎服。
加减:
肝区痛加郁金、金铃子散;呕吐加竹茹、藿香、佩兰;发热加柴胡;便秘结加大黄;腹泻加车前子、薏苡仁。
疗效:
治疗100例,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85例,好转(黄疸消退,自觉症状减轻,肝回缩但仍偶有肝区疼痛,肝功能基本正常)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
按语:
本方在清热解毒诸药中,加入黄芪、当归益气养血,补泻合用是其所长。(王育群 张玮)
9.木瓜冲剂
来源:
福建省福州中医学院郑智敏。
功能:
平肝和胃,祛湿舒筋活络。
主治:
急性病毒性肝炎。
组成:
木瓜5克,加蔗糖制成粉末颗粒,冲服。
疗效:
治疗70例,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SGPT、SB正常)42例,基本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SGPT基本正常)19例。总有效率87%。
按语:
木瓜又名宣木瓜、贴梗海棠。其性味酸温,酸味入肝。肝病病位虽在肝,但又波及脾胃,“木旺克土”,乙癸同源。木瓜一药兼顾左右,药味简单,临床有效。(王育群 张玮)
10.矮桃草方
来源:
湖南省酃县人民医院唐毓贵
功能: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主治:
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
矮桃草(干品)120~240克,水煎,浓缩至400毫升,分4次口服。治疗期间病人饮食宜清淡,忌油腻。
疗效:
应用31例,消化道症状的改善时间最短2天,最长7天,平均为4天;肝功能恢复正常30例,基本恢复正常1例;黄疸指数恢复正常时间最短5天,最长22天,平均为12.6天。
按语:
矮桃草味微苦、涩,性平,具有清热利湿的功能,又有活血作用。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