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王旭高(1798〜1862),名泰林,清代医家。稚龄形瘦色黄,痰多食少,昼日微咳,晚寐则喉中哮吼有声,病已半载,而性畏服药。此脾虚而湿热蒸痰,以阻于肺也。商用药枣法。
上药各研末,和一处再研听用,好大枣一百枚,去核。将上药末纳入枣中,以线扎好,每枣一枚,大约纳入药末二分为准。再用甜葶苈一两,河水两大碗,同枣煮。俟枣软熟,不可太烂,将枣取出晒干。每饥时将枣细嚼咽下一枚,一日可用五六枚,余下枣汤。去葶苈再煎浓至一茶杯,分三次先温服。俟枣干,然后食枣。
年过花甲,肾气必亏。即使善自调摄,亦不过少病耳。及至既病,则各随其见证而施治焉。今咳嗽气升,食少倦怠,证形于肺脾,自宜从肺脾求治。然气之所以升者,即肾水虚而不能藏纳肺气也;食荤油则大便溏者,即肾阳衰而不能蒸运脾土也;然则补肾尤为吃紧,虽不治脾肺,而脾肺得荫矣。
喘哮气急,原由寒入肺俞,痰凝胃络而起。久发不已,肺虚必及于肾,胃虚必累于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恋不化,气机阻滞,一感风寒,喘即举发。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此一定章程。若欲除根,必须频年累月,服药不断。倘一暴十寒,终无济于事也。
又 喘哮频发,脉形细数,身常恶寒。下焦阴虚,中焦痰盛,上焦肺弱。肺弱故畏寒,阴虚故脉数。喘之频发,痰之盛也。有所感触,病遂发焉。病有三层,治有三法,层层护卫,法法兼到。终年常服,庶几见效,否则恐无益也。
上药共研末。用枇杷叶十片,去毛煎汤。再用竹沥半茶杯,姜汁一酒杯,相和一处,将上药末泛丸。发喘时,每至卧时服此丸,苡仁橘红汤送下。
上药为末,用炼白蜜捣和。捻作小丸,须光亮。俟半干,再用制半夏、陈皮、炙甘草研极细末,泛为丸。每朝服,发时亦可服。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盖因风温袭肺,引起心包之火上逆,故治法仍宜宣散肺经风邪,参入宁心缓火之品。仲景方法,略示其端,但语焉未详,后人不能细审耳。
五脏皆有咳,总不离乎肺。肺为娇脏,不耐邪侵,感寒则咳,受热则咳。初起微有寒热,心挟表邪,邪恋肺虚,脉形空大。前方降气化痰,保肺涤饮,俱无少效。据云:得汗则身体轻快,想由肺气虽虚,留邪未净,补虚而兼化邪,亦一法,用钱氏法。
又 咳嗽止而失血音哑,津液枯槁,劳损成矣。脉形细弱,精气两亏,内经于针药所不及者,调以甘药。金匮遵之而用黄芪建中汤,急建其中气,俾得饮食增而津液旺,冀其精血渐充,复其真阴之不足,盖舍此别无良法也。
(《王旭高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