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痢型腹泻,自拟秦桂良方

名医简介

俞尚德(1920〜),杭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慢性痢型腹泻”是作者的命名。其临床表现是:病史较长,或有明确急性痢疾史。大便溏泻,日3〜5次。或粪便细条状,排出如挤牙膏,带有粘液;或大便颗粒状,曰数行,表面有明显脂状粘液。无论大便干溏,化验常可见红、白细胞或脓细胞,但有时镜检正常。培养则均无痢疾杆菌生长。肠鸣常较亢进,便前有腹痛,但非切痛。有时左、右下腹部出现索条状凸起,按揉之消失。苔多薄滑或腻,脉象细滑或细弦。其要点是排泄大便时滞涩不畅,无里急稍有后重。便前常有腹部隐痛。粪便常杂有粘液,培养无痢疾杆菌生长。故不能称之为慢性痢疾。然又具有某些痢疾症状,故以“慢性痢型腹泻”命名。此类患者,常自服黄连素有效,但不能根治。

腹泻日久,必然涉及脾虚,这是共性。但从其服黄连素有暂效这一点来看,胃肠当有湿热蕴结。即使其始因为寒湿,日久也湿郁化热。脾阳虚与胃肠湿热是慢性痢疾型腹泻的主要矛盾。治宜健脾清泻,自拟秦桂汤化裁:

沙党参各10〜15g、炒苍术10〜15g、白术10〜15g、葛根15g、肉桂3〜6g、白头翁10g、秦皮10g、煨木香10g。

排便时转矢气多加煨诃子。晨醒即欲排便的加肉蔻炭、熟附块。排便如挤牙膏状加桔梗、炒黑丑。腹胀加炒槟榔、炒枳壳。小腹有壳条状凸起作痛加炙甘草、炒白芍。苔腻先予制大黄、黄连、黑丑、肉桂,或枳实导滞丸加肉桂;服二三剂,俟腻苔渐化,即予秦桂汤。

例1顾某,男,28岁。

大便溏泻已半年,杂有粘液,不畅,日3行,肠鸣腹痛。粪便化验有脓球及红、白细胞,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苔薄腻,脉细弦。

处方:

秦桂汤加炒黑丑、炒神曲。

服14剂复诊,大便日1行,加炒黑丑,腹无所苦,而觉腰酸。苔白不腻,加补骨脂10g,肉蔻炭10g。再诊时诸症均和,调治而愈。

例2应某,女,59岁。

30年来,大便溏泄,杂有粘液,日行2〜3次,不爽,伴有腹痛。服黄连素有暂效。既往粪便曾检得弗氏痢疾杆菌。苔白滑,脉细滑。

处方:

秦桂汤加熟附块10g,苦参10g。

服3剂后,大便即成形,日1行,无粘液,腹痛亦除。调治经月,疗效巩固。

例3刘某,女,52岁。

5个月前,急性腹泻,日行20次余,不畅。经他医治后,数月来,大便如丸,表面杂有红白粘冻,不畅,每日排5〜6次,伴有便前腹痛。粪便化验有脓细胞(++〜+++)、红细胞(++)。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苔薄黄白,脉细弦。

处方:

秦桂汤去苍术、白术,加冬术、枳壳、苁蓉。

服7剂后,大便成条状,日2行,无红白粘冻。前方加麻仁泥,再服7剂,大便正常。再调治2周而愈。

以上举例,临床情况虽不尽一致,而有共同之处,即腹痛,粪便见粘液,化验有脓球或红、白细胞,但培养无痢疾杆菌。临床似痢而实非痢,称之为“慢性痢型腹泻”较为恰当,它可视为慢性腹泻的一个特殊类型。其始因有可能是由于病菌或阿米巴感染,但往往已经过多种治疗,致未能再检出病原体。秦桂汤既健脾运,振脾阳,又能清肠涩肠,对此种类型的慢性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本方亦可治疗确诊的慢性菌痢,如王某,男,48岁,诉1年前患脓血痢,以后每日大便3〜5次。溏而后重不畅,肠鸣腹痛,神疲力乏。苔白滑微黄腻,脉濡滑。粪便化验有脓球及红、白细胞,培养有弗氏痢疾杆菌生长。检阅前医处方,均为苦寒清肠之剂,疗效不著。乃先投以枳实导滞丸12g、加肉桂等,服4剂后,大便成形,日1行,略见粘液,腹痛已除。改用秦桂汤加马齿苋、乌梅炭,服9剂后,诸症已除,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调治3周停药。随访3年未复发。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腹泻痢疾卷》
2
本条ID:15222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