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惑于发热口渴而远扶阳,不偏执久泻脾虚而遽呆补

名医简介

马新云(1919〜),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久泻多由脾虚所致,病程较长,泄泻常反复发作,时作时止,大便溏或完谷不化。多表现食后作泻,多食不化则多便,如饮食油腻则便次增多,常伴有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睡卧露睛,舌淡苔白,脉细等。众医多用补脾止泻之法。马氏对脾虚致泻,从不单补,多运用运脾之法,以增强脾的健运功能而收止泻之功。他认为:小儿本脾胃虚弱,若先天不足,或病后失调,或寒凉药攻伐太过伤脾,皆能使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这是产生泄泻的内在因素。又因脾胃虚损,运化无能,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分,并走于下而致泄泻。多数医者认为脾虚一证,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气虚弱,故以健脾益气为脾虚泄泻的主要法则。然脾主运化,脾健则运,脾虚则滞,故脾虚泄泻的主要成因在于运化失司。健脾不在补脾,而在运脾,补脾则易碍脾,所以有“脾益升宜运,应补而不滞,益而不碍”的治脾原则。常用钱乙七味白术散或益黄散,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木香、丁香、诃子等药,重在调合脾胃之气,使脾气调合,健运正常而泄泻自止。还随证应变,灵活加减,如中气下陷而脱肛者可益气升提,酌加升麻、炙黄芪等品,如脾虚及肾,可选加四神丸中补骨脂、益智仁、吴茱萸、肉豆蔻等品以温扶肾阳;若脾虚夹食滞加焦三仙、炒稻芽、枳术丸等以消食止泻。

木香炒用理气消胀止痛,多用则有破气之弊,故小儿用之宜慎;诃子虽为固涩止泻之良品,久泻便下味臭、肛门潮红灼热则不宜用。

脾阳虚运化功能失常,临床症见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肠鸣矢气,发热口渴,神疲乏力,纳呆腹胀。苔白微黄,脉洪大。易于误诊为肠胃有热,而投苦寒燥湿之剂。然细心观察,其症便次虽多,而肛门不红;粪质稀薄,而无粘液;虽发热而汗多,四肢不温,虽口渴而喜热饮,饮食后腹中作胀,苔白黄而不腻不燥,且舌质淡;脉虽洪大,按之却无力;小便清白,可资鉴别。每用温中扶阳之品。药如党参、白术、制附片、甘草、肉豆蔻、诃子等,既不妄投苦寒燥湿之剂,也不轻用甘温滋腻之品。如病儿陈某,男,5岁。泄泻4个月,四处求医屡投苦寒燥湿无效,某医院诊为慢性肠炎,住院月余,病情虽有改善,但腹泻仍日行2〜3次,不成形。近日因嗜食生冷瓜果,而病情加重,便下6〜8次,粪便稀薄,肠鸣矢气,纳呆食少,面色不华,两颧泛红,神疲肢倦,舌淡苔白,脉洪大无力。诊为脾虚中寒,虚阳外越,治以温中扶阳,收敛固涩,方用理中汤加味,处方:

党参炒、白术、干姜、附子、甘草、肉豆蔻、五味子、煅龙牡。

水煎服日1剂,分3〜4次温服。2剂后热退汗止,四肢转温,大便转稠,舌淡苔白,脉和缓。继进5剂,诸症悉除。再用参苓白术散加附子、豆蔻3剂。调理脾胃1周,病愈康复。

腹泻日久,脾气亏虚,运化失职,迁延不愈,积滞也随之而生,则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舌中有少许厚腻者,是辨证要点。不可只重补虚,不顾积滞。必须在益气健脾方中加山楂、炒稻芽以消化积滞,且腹泻日久,脾阳虚,脾阴亦见匮乏,山楂味酸与甘药合用,有酸甘化阴之功,能补敛脾阴。同时泄泻日久,肠道亦见滑利,山楂又能涩肠止泻,而炒稻芽甘平,功能宽中下气,消食积,治食滞泄泻。如此,则可谓消中寓补,化中有敛,相辅相成,一药多能,切中病机,确有出奇制胜之妙。

(焦平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腹泻痢疾卷》
2
本条ID:15219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