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钱伯文(1916〜),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一、忧郁愁遏,乳癌乃成,重在疏肝散结
从乳癌的病因分析,诸多医家认为情志抑郁乃为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丹溪心法》说:“妇人忧郁愁遏,时日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鳖棋子,不痛不痒,十数年后方为疮陷,名曰乳岩”。又如《外科正宗》说:“优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乳癌以及其他乳房肿块的患者,在其肿块形成或被发现之前,多有相当一个时期的情志抑郁过程,从而验证了先贤之论,对“审因论治”确定治疗法则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从乳癌的临床表现看,肝气郁结之象往往显而易见,早期患者尤其如是。由于长期肝气郁结不舒,在肝经循行之处,肿块渐成,故临床可见乳房肿块,质硬不痛,表面凹凸不平,边缘界限不清,推之不动,局部皮肤收缩凹陷,表现为“橘皮样改变”,并伴有胸闷不适,精神抑郁,胃纳不佳,脉弦细或细涩等一派气郁之象。因此我认为对这一时期的乳癌患者,当治以舒肝解郁,理气散结。用逍遥散、清肝解郁汤、柴胡疏肝散、神效瓜蒌散以及小金丹、牛黄醒消丸、犀黄丸等加减。
1.肿块初起,正气尚足者,治以疏肝解郁,消肿散结。
肿块质坚硬而不疼痛者,可酌加露蜂房、白僵蚕、青皮、枸橘李等。水煎服,每日1剂。
2.肿块疼痛者,治以疏肝解郁,消肿止痛。
水煎服,每日1剂,与此同时,每日服牛黄醒消丸3g、及小金片3次,每次3〜4片。
3.肿块坚硬而兼有血虚者,治以疏肝解郁,养血消肿。
水煎服,每日1剂。
二、热毒趋深,气阴俱衰,祛邪不离扶正
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渐见气郁化火,热毒蕴结之象,如乳癌局部溃破,渗流黄水或血水,臭秽异常,进而翻花溃烂,并伴有发热、口渴等,此时邪毒虽盛,正气已虚,可见形体消瘦,心悸气短,面色晦暗,倦怠乏力,腰膝酸软,月经不调,苔薄质红,脉细等气阴不足的表现,此时如若攻邪,则非但无效,反致正气愈虚,甚至难以维持生命,故应扶正为主,补消并用。治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用益气养阴汤、归脾丸、香贝养营汤、杞菊地黄丸等加减。
1.乳癌晚期,气血亏虚者,治宜益气养血,清热消肿。
水煎,每日1剂。另服小金丹,每日1粒;牛黄醒消丸每次1.5g,每日2次。若见肝肾阴虚者,配用六味地黄丸。
2.乳癌溃破流血,久不收口者,治宜益气养血,托疮生肌。
水煎服,每日1剂。伴发热者,加白花蛇舌草、银花、连翘、蒲公英、七叶一枝花、紫草根等;破溃翻花,流脓恶臭者,加土茯苓、野菊花、忍冬藤、生薏苡仁等。
史某,女,61岁,退休工人。
患者于1964年左乳房外上方发现1个肿块约3cm×3.5cm,诊断为乳房腺癌,需进行手术。由于患者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要求用中医中药治疗。诊治时左臂胀痛,有时稍感麻木,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苔薄腻,脉弦。辨证为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虚血衰,气滞血凝,用疏肝解郁,益气健脾,消肿软坚等法进行治疗。主要方药如下:
加减药物:
蒲公英、瓜蒌皮、合欢皮、川楝子、炙鳖甲、生牡蛎、玫瑰花、露蜂房、山慈菇、丹参、赤芍等。酌情加用成药逍遥丸、小金片、归脾丸、牛黄醒消丸等。
患者连服1年余,乳房肿块缩小,病情稳定,至1978年10月随访,肿块没有增大,身体比较健康。
本病例因年老体弱,故在早期即兼用益气健脾之品,攻补兼施,消补并用,肿块虽未消失,但能获得较长时期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