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患者放疗后直肠后期反应的治疗

名医简介

庞泮池(1918〜),女,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主任医师。

临床遇到的患者,往往由于放疗反应而灼伤津液以致阴血亏损,或因长期便血而气虚下陷,损及脾肾。因此,直肠后期反应的病人,大多系虚证,有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三种类型,并以后者为多见,患者又常夹有湿毒。在治疗时,除采用补气、养阴等扶正法外,还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不同症状,随症加减。如便血者加槐角、侧柏叶、阿胶等;便溏阳虚加炮姜、补骨脂、山药等;溲赤者加碧玉散、赤茯苓;夹湿热者加黄芪、薏苡仁、白头翁、脏连丸等;纳食不香者加谷芽、麦芽、砂仁;有湿毒者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蜀羊泉等。

例1陈某,女,51岁。门诊号7某781112868。1978年12月14日初诊。

患者在4个月前因宫颈癌Ⅰ期而行放疗,放疗结束后就感到头晕腰酸,神疲乏力,纳食不香,近日大便下血,色鲜量多,每日二三次,肛门疼痛。经放疗到医院复诊,诊为直肠后期反应。患者的脉细数,苔薄黄,舌质红。证属放疗后热毒灼津,迫血妄行,血去气弱,气阴两伤。当予益气养阴以扶正,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处方:

党参9g、生地9g、川石斛9g、天花粉15g、丹皮9g、砂仁3g、土茯苓30g、蜀羊泉30g、白花蛇舌草30g、薏苡仁12g、黄柏9g、谷芽9g、麦芽9g。

二诊(1978年12月21日):服药7剂后便血减为1日2次,胃纳渐馨,但头晕口渴,自汗乏力,腰酸带下,色黄有腥味,便时腹痛,湿热下注带脉。前方出入加脏连丸3g,14剂。

三诊(1979年1月4日):服药后便血已止,但腹痛肠鸣,头晕,口渴唇裂,脉细带数,苔薄,舌质红。病久气弱阴伤。气弱则脾运失健,气滞湿阻;阴伤则津枯内热。当益气养阴,化湿健脾。处方:

党参9g、生地9g、川石斛9g、天花粉15g、丹皮15g、土茯苓30g、生薏苡仁30g、黄柏9g、蜀羊泉30g、白花蛇舌草30g、谷芽9g、麦芽9g、砂仁3g、香连丸3g,吞服。14剂。

上药见效,续服77剂,便血告愈。

例2崔某,女,18岁。门诊号:78/122829。1979年1月23日初诊。

患者去秋患宫颈癌Ⅰ期,经放疗而愈。近月来,便血颇多,色鲜红,每日2〜3次,肛门坠滞,腰酸乏力,脉细小,苔中剥,舌质淡。证属血失过多,气弱营虚,日久脾肾受损,统摄无权。治应补脾培肾,益气养血。予黄土汤加减:

党参9g、炒白术9g、炒白芍9g、茯苓9g、炮姜3g、炙甘草3g、山药9g、补骨脂9g、槐花9g、熟地9g、阿胶9g、灶心土30g。

二诊(1979年2月12日):服药7剂后患者便血未止,血色鲜红,大便不实,头晕,腰酸乏力,脉舌如前。辨证析脉,属气血两伤,脾病及肾,统摄无权,血难归经。当以温肾阳、扶脾土,阳回则血自归经。守上方加熟附块9g、黄芪12g、仙鹤草15g。7剂。

三诊(1979年2月20日):加温阳药后,便血显著减少,大便成条,每日2次,脉细,舌苔薄,质暗淡,守方再进。7剂。

四诊(1979年3月2日便血已止,血已循经,但体虚未复,慎防再下血,当再巩固,原方14剂。

五诊(1979年3月22日):便血愈,纳食馨,乏力未复,脉细,苔薄。治以补气养血,以善其后。处方:

党参9g、黄芪9g、白术9g、白芍9g、茯苓9g、山药9g、陈皮6g、升麻3g、炙甘草3g、阿胶9g。

例3陆某,女,46岁。门诊号78/9968。1978年10月7日初诊。

患者今年4月因患宫颈癌放疗,反应较大,曾出现泛恶厌食、腰酸如折、下肢酸软、青带不断等症状。曾用中药调治三四个月而逐步改善。自本月份起,又见大便下血,色鲜红,量多,口干咽痛,四肢发麻,倦怠无力,脉细数,苔薄白。此系放疗后热毒灼津,迫血妄行,血耗过多,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处方:

党参9g、黄芪9g、生地9g、玄参9g、天冬9g、麦冬9g、天花粉12g、当归9g、鸡血藤30g、秦艽9g、白花蛇舌草30g、蜀羊泉30g、槐花炭9g。

二诊(1978年11月6日):服药14剂,药后便血减少,色鲜红。近日来感受外邪。先治其表,姑以清热解毒。处方:

荆芥5g、防风5g、银花9g、菊花6g、黄芩9g、天花粉9g、杏仁9g、川贝片10片(吞)牛蒡子9g、地榆12g、槐花炭12g。

三诊(1978年11月27日):服药4剂,表解便血不已,色转暗红,肛口疼痛,关节酸楚,四肢发麻,脉细数,苔薄。气血两亏,气虚不能摄血,血亏无以养筋,仍予益气养血,凉血止血。处方:

党参9g、黄芪9g、天花粉15g、天冬9g、麦冬9g、生地9g、玄参9g、当归9g、鸡血藤15g、桑枝15g、白芍9g、白花蛇舌草30g、蜀羊泉30g、地榆炭12g、槐花炭12g。

四诊(1978年12月1日):服药4剂,便血减而未止,四肢麻木酸楚,脉细数,苔薄质红。仍以前法,佐以清热解毒。处方:

党参9g、生地9g、丹皮9g、当归9g、白芍9g、黄芩9g、牛膝9g、川断9g、鸡血藤30g、地榆9g、槐花9g、脏连丸3g。

五诊(1978年12月8日):服药7剂。前方有效,便血减少,续服14剂。

六诊(1979年1月12日):停药半月,便血又作,且量多色鲜,大便不实,肛口作痛,纳少乏力,脉细,苔白腻。屡用阴药,脾阳受抑,统血无权,湿阻中焦,当改弦易辙,着重扶土。处方:

党参9g、白术9g、白芍9g、炮姜3g、山药9g、炙甘草3g、槐花9g、决茶9g、熟地9g、砂仁3g、焦大曲9g、脏连丸3g。

七诊(1979年1月19日):7剂药后便血减少,肛痛亦罢,纳食转馨,但大便不实,脉细,脾虚稍复,阴损又见,当守法加清热养阴,予前方加生地9g、黄芩9g。

八诊(1979年2月9日):服上药7剂后便血已止,但停药2周,大便次数增多,日2〜3次,且有粘冻血液,肛口又作痛,脉细,苔薄黄。脾虚夹湿热中阻,予以健脾化湿,清热止血。处方:

党参9g、炒白术9g、白芍9g、当归9g、炙甘草3g、炮姜3g、黄芩9g、白头翁9g、茯苓9g、地榆9g、槐花9g、脏连丸3g。

九诊(1979年2月21日):服药7剂便血反而增多,大便不实,日行3〜4次,便时里急后重,肛口坠痛,上肢及唇口发麻,脉细,苔薄。脾阳不振,中气下陷,改用补气升提,培土摄血。处方:

党参9g、黄芪9g、白术9g、白芍9g、升麻3g、柴胡5g、炮姜3g、炙甘草3g、山药9g、桔梗6g、当归9g、槐花9g、侧柏叶9g。

十诊(1979年3月6日):服药7剂后便血大减,肛坠亦减轻,大便初干后溏,苔薄,舌质转淡,脾损及肾,当脾肾双补,以竟全功。守方加补骨脂9g、五味子5g、灶心土30g。

1979年4月3日随访,脾肾双补方服用至今,便血减少而停止,大便逐渐正常,体力渐复。服药数月,曾数易其法,但未抓要领,血不得止,后因患者大便不实,肛口坠滞,为脾虚气陷之象,但腰腿酸楚不已,肾虚显而易见,治疗之初,未尝考虑及此,故虽有小效,未能持久,后续服脾肾双补之药,巩固疗效。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肿瘤科卷》
2
本条ID:15181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