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母细胞瘤治验

名医简介

关幼波(1913〜),北京市中医医院教授,著名中医学家。

肝肿瘤属中医“积”和“癥”范畴之内。是气滞有形,血瘀有物,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虽得之于气,但受病于血,乃为脏病。正如《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指出的“癥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肿瘤在生长过程中,病者的正气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肿瘤晚期的患者,正气已败,毒邪过盛。中医治病的目的是使气血调和,阴平阳秘。所以关教授不赞同采用大剂量的、经药理证明有抗癌作用的中药组成单一方剂给予苦寒清泄,而提出扶元阳,理脏气,散滞破瘀,祛浊生新以扶正为侧重的综合治疗观点。并认为小儿体质与成人明显不同,脏腑娇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精气未足,是谓稚阴稚阳,不可攻下无度;小儿又是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因此又不可温补无节,而宜扶正固本为主,化瘀攻坚为辅,立法处方要充分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色。不赞同一法定乾坤、一方贯用始终,主张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证制宜,不囿于一法一方。兹列举验案一则,加以说明。

王某,男,2岁。病历号1567。1982年10月8日初诊。

初因其母发现患儿上腹部有一包块而来诊。患儿面色萎黄,精神怠倦,食欲不振,二便正常。无黄疸、发热、呕吐等症状。查体:体温36.7℃,脉搏90次/分,体重9kg,发育营养尚可,轻度贫血征,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部淋巴结未见肿大,无颈静脉怒张,心肺未闻异常杂音,剑突下肝体可触及一5cm×6cm包块,边界清,质硬,表面不光滑,稍可移动,触之不哭闹,右肋下可触及肝脏1cm,质软,叩诊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脾脏可扪及边缘,余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色素108g/L,红细胞2.9×1012/L,白细胞6.35×109/L,肝功能正常;甲胎蛋白(对流电泳法)呈阳性;B型超声探查发现肝左叶占位性病变,疑肝左叶肿瘤。1981年9月9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肝脏左外叶,约7cm×5cm×5cm大小,肝右叶正常,肝门及胃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行肝左叶切除术。病理报告:胚胎型肝母细胞瘤。

术后患者情况尚好,但于手术5个月后B型超声复查时,又发现肝右叶有新的占位性病变,回声特点与1981年8月26日肝左叶包块特点相同,经多次定期B型超声复诊,根据肝母细胞瘤发病特点,结合病史考虑,诊断肝母细胞瘤复发是有依据的。患儿不适宜进行第二次手术,故进行保守治疗。虽用中西药治疗半年余,病情不见好转,1982年9月27日B型超声复查肝右叶锁骨中线附近可见2.8cm×2.4cm及1.6cm×1.6cm占位性病变两处。于1982年10月8日请关教授会诊。

患儿发育正常,营养尚好,但精神欠佳,面色萎黄少光泽,精神倦怠,食欲不振,舌苔薄而微黄,脉沉弦。此证为肝郁血滞,毒邪未清,阳气受损。应标本兼治,清解毒热。故治宜先活血解毒,再以扶正祛邪。药用:

草河车10g、山慈菇6g、全瓜蒌10g、野菊花10g、焦白术10g、酒黄芩10g、赤芍10g、白芍10g、全当归10g、泽兰10g、香附10g、生牡蛎10g、鸡内金110g、鳖甲10g。

连服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83年1月17日):患儿于11月初开始服药,服5剂后,食量增加,精神好转,服20剂后,饮食正常,精神饱满,苔薄黄腻,两脉弦。B型超声复查:肝右叶较大,回声欠均匀(未拍片)。脉症合参,肝郁缓解,气滞渐舒。故而继服活血解毒之剂,佐以扶正之品。

生黄芪10g、草河车10g、山慈菇6g、瓜蒌15g、野菊花10g、山楂10g、白芍10g、焦白术10g、酒黄芩10g、生牡蛎10g、鸡内金10g、丹参10g、醋香附10g、鳖甲10g、藕节10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三诊(1983年3月1日):服药25剂,精神及食欲均已正常,但时有低热,苔薄黄,两脉弦滑。B型超声复查:肝右叶较大,右叶较强回声区性质待定。患儿毒热内蕴,气阴受损,但经祛邪扶正治疗,体内阴阳正处在消长之中,低热是客观反映。故治法不变,稍佐解肌退热之品,以促阴平阳秘,气血调和。

生黄芪15g、草河车10g、山慈菇10g、瓜蒌20g、野菊花10g、泽兰10g、丹参10g、生牡蛎10g、鸡内金10g、赤芍10g、白芍10g、丹皮10g、鳖甲10g、香附10g、银柴胡3g。

20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2剂后,患者始有轻度腹泻,清水样便,日2〜3次。服药5剂后,腹泻次数明显增加,甚则日10次以上。这是加用银柴胡伤伐胃气所致,故减去,而加用炒苍术10g、炒白术10g,以增健脾止泻之力。然而服药后,腹泻却有增无减,故服2剂后嘱患儿停药观察。患儿精神及饮食均正常,毫无疲乏体倦之征象,较前却更加活泼,低热也有明显减退,服药则泻,停药则当日即止。关教授指出:患儿虽日泻10余次,但精神、饮食、活动均正常,低热也有减退,说明胃气未伐,正气未损。腹泻是否由于瘀血散,毒邪去所致。因此不减银柴胡,继服10剂观察疗效。患儿服药5剂后,腹泻次数逐日减少,服药9剂时,腹泻已止。

四诊(1983年3月27日):患儿虚热退,腹泻止,纳食佳,精神好,舌苔薄黄,两脉弦滑。结合脉证,患儿正气已复,瘀邪已散。治法应以益气扶正为主,软坚化瘀辅之。

生黄芪15g、炒苍术10g、炒白术10g、青皮10g、陈皮10g、藿香5g、茯苓10g、瓜蒌10g、赤芍10g、白芍10g、泽兰10g、香附10g、山慈菇5g、鳖甲10g、山药10g、生姜3g。

20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五诊(1983年4月26日):服药20剂,精神及饮食甚佳,舌苔薄白,两脉沉滑。B型超声复查:肝内未见占位性病变(未拍片)。仍宗前法化裁以巩固疗效。

生黄芪10g、炒苍术10g、炒白术10g、藿香5g、青皮10g、陈皮10g、草河车10g、泽兰10g、生牡蛎10g、香附10g、丹参10g、山慈菇10g、鸡内金10g、赤芍10g、白芍10g。

20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六诊(1983年6月15日):经过8个月治疗,患儿自觉症状消失,精神及饮食甚佳,体重明显增加,舌苔薄白两脉沉滑。B型超声复查,肝内未见占位性病变,回声正常。治法依然同前。药用:

生黄芪10g、炒苍术10g、炒白术10g、藿香5g、茯苓10g、草河车10g、丹皮10g、泽兰10g、香附10g、生牡蛎10g、青皮10g、陈皮10g、山慈菇5g、鳖甲10g、鸡内金10g、赤芍10g、白芍10g、土贝母5g、瓜蒌10g。

30剂。隔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983年10月10日复查。患儿无所苦,发育良好,精神、体力甚佳,纳食正常。B型超声复查:肝内仍未见占位性病变。

(贺思圣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肿瘤科卷》
2
本条ID:15180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