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邱佳信(19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教授。治瘤毋忘健脾论
邱师认为: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消化道恶性肿瘤邪实是其客观存在,而脾虚则贯穿疾病的始终。《医宗必读·积聚篇》指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失调,正气生成不足,机体抗邪能力下降,造成疾病的发生;再则脾失健运,津液不能输布,痰浊凝聚,形成邪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互为因果,造成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互为因果,造成疾病的恶化。从临床表现来看,消化道恶性肿瘤常有其共同症状,如疲乏无力、面色少华、脘腹不舒、便溏、脘腹隐隐作痛等,按中医辨证则应辨为脾虚。从中医治疗整体观来说,在治疗肿瘤时,除用祛邪药物攻伐局部肿瘤外,必须注重整体功能的维护,特别是调理脾胃,以保后天之本,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期达扶正祛邪之功。
治瘤健脾效显著
为客观评定健脾为主药物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疗效,邱教授采用现代医学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对胃癌和肝癌进行了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在胃癌的临床研究中,运用随机分层配对法,将141例晚期胃癌患者分成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中药组给以由炒白术、茯苓、白扁豆、红藤、太子参等以健脾为主,辅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方剂治疗;西药组给以MMF方案化疗(MMC、5-Fu、MTX);中西药结合组既服中药组的方剂,又应用MMF方案化疗。研究结果显示:中药组第1、2、3年生存率各为82.44%、64.49%、37.72%;西药组各为41.39%、27.59%、7.62%;中西药结合组各为79.62%、61.44%、40.84%。经统计学处理,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生存率与西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中药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3.5个月,中西药结合组为24.0个月,西药组仅为8.0个月。健脾为主中药治疗的中药组生存期明显高于西药组;同样应用健脾为主中药的中西药结合组生存期亦高于西药组,但与中药组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
在对123例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给以炒白术、茯苓、太子参、岩柏、马兰根、生牡蛎等中药所组成的健脾理气、清热解毒、软坚化痰方剂治疗;对照组则以其他方剂治疗。治疗组1年生存率为32.5%,而对照组仅为13.4%,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以上结果表明,健脾为主中药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治疗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曾治一女性患者,因腹痛而做B超检查,发现胆囊实质性占位病变,后经检查确诊为胆囊癌。因在外院屡用疏肝活血、清热解毒方剂无效而来我院就诊。来院时患者诉有腹部作胀,隐隐而痛,纳呆,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辨证当属脾胃虚弱,痰浊内聚。旋用邱师健脾之法予以治疗。基本方:炒白术、茯苓、太子参、红藤、菝葜、岩柏、马兰根、金钱草。服用中药治疗1年后复查,见胆囊内占位病变缩小。1年半后做CT、B超检查提示胆囊萎缩,肝脏正常,无明显肿瘤征象可见。
健脾机理有突破
为探索健脾中药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作用机理,邱教授采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作了大量而又深入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健脾中药作用机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某些健脾药物对癌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
在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健脾中药对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研究中发现,某些单味中药和方剂对胃癌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其中四君子汤中各味药物的杀伤作用程度不同,但杀伤力最大的是四君子汤的全方。更有意义的是,作为四君子汤的使药——健脾渗湿的茯苓,在单味时对细胞的杀伤力很低,但与君药——党参相配时则杀伤力可明显提高,这就表明中药方剂四君子汤配伍的合理性。
健脾药物对癌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的研究结果,印证了中医“补中自有攻意”的理论内涵,它展示了中医理论现代研究的新领域。
二、健脾药物的抗癌增效作用和对正常细胞的保护作用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对肿瘤患者使用化疗药物的同时,合并应用中医中药可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其机理何在?邱教授把胃癌细胞的V79细胞作为指标,在应用健脾类中药后加用细胞周期特异性(Ⅱ期)抗癌药物5-Fu作培养试验,以观察这些中药可能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5-Fu存在的情况下,四君子汤或白术等健脾类方药对西药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有增效作用,并可使正常细胞免受细胞毒类药物的伤害。这一结果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合理选择化疗药物和健脾类药物同时应用,可增加化疗药物的杀伤作用,并使机体正常细胞免受化疗药物的伤害,从而减少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三、健脾药物的反突变作用
肿瘤成因多阶段学说认为:肿瘤的形成必须经过起始、启动和进展几个阶段,而起始的生物学基础是细胞突变。致变(致癌)等因素持续作用又是癌症屡治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研究中药的反突变作用,这将在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乃至肿瘤的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用V79细胞突变试验作为模型的研究中发现,健脾药物炒白术、生黄芪等单味中药和四君子汤等中药方剂具有明显的反突变作用。在四君子汤的拆方研究中发现,如配伍中缺一味甘草,其反突变的作用就明显降低。在细胞介导突变的研究中发现,健脾药物对正常大鼠肝细胞介导突变有明显的影响,若在致癌剂DMA中加入四君子汤,则显示出其对大鼠正常细胞介导突变有明显的阻断作用。
以上的健脾药物反突变作用研究提供了有益的信息,首先它印证了中医理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正确性。致癌(致变)因素只有在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的情况下,肿瘤才有可能发生;而使用了扶正(健脾)药物之后,机体抗病能力增强,能够抵御致病(致癌)因素的侵袭,才能阻止肿瘤的发生。这也就是说,只要有肿瘤的存在,机体必有虚证,有虚证就应用扶正法。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应用健脾法的内在原因。再则,我们在临床上可以看到,许多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虽经手术等方法除去局部肿瘤,但终因复发和转移而造成治疗的失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体内的致变因素(致癌)持续作用而造成的。而使用健脾药物能阻断致癌剂对正常细胞的突变作用,可使机体免受致癌(致变)因素的持续作用,这对抑制肿瘤的发展(复发、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健脾药物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之~1。
四、健脾药物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
癌的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的致死原因之一。在临床上常可见到使用药物治疗后,患者的癌转移率就明显减少。为明确健脾药物对肿瘤的影响,邱教授首先选择了单味健脾中药——白术作为研究对象。用C57小鼠Lewis瘤作为工具,观察白术对该瘤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白术组的肺转移灶数为4.5±3.87;而对照组18.13±4.52℃P<0.05)表明白术有明显抑制Lewis瘤肺转移的作用。在健脾为主复方研究中,选用BALB/C裸鼠作为工具,在脾包膜下接种人体胃癌细胞(转移型),观察健脾为主方剂对胃癌的肝、肺、腹膜种植转移的影响。结果显示,健脾裸鼠组的肝、肺、腹膜种植转移灶和腹水出现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表明健脾药物具有抑制肿瘤的转移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肿瘤细胞群体中有高转移性潜能的细胞亚群存在,而健脾药物可能就是选择性地杀伤这些具有高转移潜能的细胞,从而达到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
从邱教授上述学术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脾虚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了健脾法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独特优势,而实验研究更是揭示了其丰富的现代科学内涵,这无疑将在中医临床应用和开展中医现代研究中起到积极作用。从邱教授的工作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中医理论对肿瘤防治工作的指导作用,而现代实验手段的应用则是古老中医学发展的新途径,这对开拓中医学的未来是个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