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属邪实需荡涤,臌证丸方起沉疴

名医简介

李子玉(1880〜1969),天津名医。

臌胀,俗称臌证。李氏以为臌胀病是因患者腹大胀满而得名,腹部胀满的病亦可见于水肿,肿与胀本系二病,虽肿可兼胀,胀亦可兼肿,若肿胀并论,则虚实混淆,盖肿者先肿于外而后臌胀于中,胀者先胀于内而后肿于外,亦有不肿于外者。胀病多实,而肿病多虚。眉目清晰,虚实易辨,颇合《内经》精神及临床实际。

徐灵胎曰:“凡胀必有实邪,一味温补是益其病也。”又曰:“腹满等症,必须有出路”。又曰:“胀满之病即使自虚,终属邪实,故古人慎用补法……胀满必有有形之物,宜缓缓下之。”清·怀抱奇《医彻》曰:治臌胀“譬之洪水泛滥,不事疏凿,乃欲以土实之,则愈堤防而愈泛溢,此必然之势也,子和出,立浚川、禹功等法.,非不峻烈可畏,然不有涤荡之,则水何由而行,所蓄者何由而泻?余每见从事温补者,一逢肿胀,则进六君子、金匮肾气等,……,卒至肿胀愈甚,迄无成功;及遇草泽医,每以大攻大泻药投之,反恒奏绩于俄顷,然后以参调之,以补济之,善其后图。”这些论点非常正确,是治疗臌胀病之所以坚持以攻为主的原则和依据。李氏治疗臌胀病推崇攻利之法,而倡食养以尽之的善后疗法。乃在其业师马俊山先生治疗臌证的效方之基础上,创制“臌证丸”一方,用之一生,获效无算。臌证丸:

黄芩30g、砂仁30g、木香30g、甘遂180g、甘遂与其他药量之比为1:6。

制法:共为细末,水打小丸。

剂量:成人每次3〜10g,儿童酌减。

用法:每隔3〜5天,空腹服一次。

适应症:肝硬化腹水、肾炎、慢性心衰伴腹水可任攻下者。

反应:本药有轻度催吐作用,以泻下逐水为专,作用可达3〜4小时,待泻稍减之后,饮小米粥碗许,而后便可进一般饮食。

禁忌:孕妇禁服。肝硬化有明显上消化道出血倾向者,慎用。

类似臌证丸的方剂颇多,但由于臌证丸配伍合理,运用妥当,其排泄水量和利尿作用往往远胜于同类方,天津著名中医邢锡波氏“中药治疗41例肝硬化的临床观察”(《中医临床经验初步总结汇编》·天津市卫生局·1957年),曾对李氏创制的臌证丸做过如下的实践观察。

臌证丸是各类治疗臌证方中之最有效者,其消除腹水的作用,包括大便泻水、小便增多,确较诸方为优。又据天津市著名中医赵恩俭氏之“中药臌证丸治疗肝硬化并发腹水观察报告”(引文同前书)说:“它(指臌证丸)从肠道排除腹腔的积液,不论从药效方面、方剂的配合方面,以及临床病例的观察分析方面来看,它的效果都是可以肯定的。在饮食方面给予高蛋白的食物,并且禁食盐,进一步限制了腹水的再起和提供了恢复营养和肝功能的条件与可能。所以对于臌证丸治疗腹水的疗效,我们不要孤立地看做是泻水的结果,它是整个治疗原则的共同作用。……另外在肝功能方面,47例病人中在治疗前几乎全部都表现出肝功能的不正常。经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的显示着进步、有的恶化。有一部分病例虽然在某些方面恶化,但在另外某些方面表现进步。总起来看还是进步的较恶化的多,但是完全恢复正常的却很少。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臌证丸和它的治疗原则对于肝脏功能在某些条件下可能有好的影响。”邢锡波氏谓:“在服食泻水剂之后,由于从大便排出很多的水分而小便当日反感减少。至2〜3日小便量逐渐增多,既不似放腹水丢失大量蛋白,又不似用撒利汞后腹水继续增生。所以一般肝硬化并发腹水的病人,如无慢性胃肠病及肝昏迷的危险症状,用泻水药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孙某,女,36岁,安徽省寿县人,干部,天津市立总医院住院号:57202。1955年5月5日因腹胀三个月逐渐加重而入院。

患者曾于1948年在南京中央医院行脾脏切除手术,并取肝脏活体组织一块作病理检查,诊断为:斑替氏综合征及早期肝硬化。术后一般情况佳,到1952年1月发生腹泻腹胀及下肢水肿,经服磺胺胍、酵母、维生素乙等药治愈。到1954年11月腹部又胀,经其医院检查诊断为肝硬化而来津就医。

体温36.5℃,脉搏72次/分,脉象弦,血压21.3/9.33kPa,体重50kg,腹围80cm。外观慢性轻病容,神智清醒合作,发育营养中等。皮肤无黄疸,于腹部左侧有垂直之手术切口瘢痕。颌下淋巴结可触知如豆大、无触痛。巩膜无黄染,舌红有黄白苔。颈软、心肺正常。腹稍膨隆,剑突下及稍偏右侧均有极轻度压痛。有移动性浊音及水波感。四肢脊柱正常,腱反射存在,无病理反射。

血象:红细胞3.34×1012/L,白细胞6×109/L,中性0.47,嗜酸性粒细胞0.01,淋巴0.52。麝香草酚混浊度试验:8.2u。总蛋白7.3g、%,白蛋白36.6g/L(3.66g/dl),球蛋白3.6g、%,凡登白氏反应:直接(+),间接(+),胆红质5.1μmol/L(0.3mg/dlh尿:除有微量蛋白外,其余正常。马尿酸试验:2.53g/4小时。大便:正常。

入院后由1955年5月9日至5月22日共服臌证丸3次,总量为24g,每次服药后呕吐1〜3次黄白色粘液以后,开始腹泻,次数在10〜20次之间,伴以腹满及精神不振。腹泻停止后,晚餐即可正常进食。服药3次以后腹水全消。体征此时可以触知肝脏在右侧肋缘下近剑突处约3横指,亦有极轻之压痛。体重减到46kg,腹围减至68cm,于5月20日复作肝功能试验。

麝香草酚混浊度试验:8.4u。总蛋白60.9g/L,白蛋白16.8g/L,球蛋白44.1g/L。凡登白氏反应直接(+),间接(+)。胆红质13.8/imol/L(0.8mg/dL)。

出院时饮食起居已正常,无任何自觉症状。查体方法,除肝仍在剑突下约3横指及有轻度压痛外均正常,于1955年7月19日出院。

杨成富,男,53岁,已婚,河北省蠡县人,农民,于1958年6月10日以肝硬化腹水收入天津市立总医院中医科病房。

患者近半年来发生痞满,渐则腹胀,且逐渐腹部增大,同时下肢水肿,餐后胀甚,尿少如茶,近一月来下肢水肿加重,漫及膝上,以至阴囊,经门诊以肝硬化并发腹水而收入病房。

体温37℃,脉搏84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7.3/9.33kPa,体重71kg。

强迫仰卧位,神清合作,营养略差,皮肤有不明显黄疸,胸前可见1〜2蜘蛛痣,巩膜略黄,浅淋巴(-),心肺(-),腹部极度膨隆,静脉(腹壁)曲张,大量腹水,明显水波感及移动性浊音,阴囊轻度水肿,下肢指压性水肿(+++),四肢脊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腹围119cm。

血液:血色素10.2×1012/L,红细胞4.14×1012/L,白细胞5.1×109/L。中性0.73,嗜酸性粒细胞0.01,淋巴0.26。尿液:蛋白(±)。肝功能:血浆总蛋白63g/L,白蛋白21g/L,球蛋白42g/L。麝香草酚混浊度:19.4u。凡登白氏反应直接(+),间接(+),胆红质18.8/xmol/L(1.lmg/dl)。

患者入院后采用臌证丸治疗,每5〜7天服一次,每次12.5〜15g,应用臌证丸后剧烈腹泻达20次/6小时,排出大便水量5000mL。患者腹水,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应用臌证丸2次以后,下肢水肿全部消失,腹围减至92cm。腹胀明显减轻,纳食大增,已可下地行走。该患者先后用臌证丸11周,共用臌证丸13次,症状全部消失。于1958年12月21日出院。出院前肝功能:麝香草酚混浊度6u,血浆蛋白66g/L,白蛋白33g/L,球蛋白33g/L。凡登白氏反应:直接(+),间接(+),胆红质13.7μmol/L(0.8mg/dL),血尿便常规均正常。

出院时巩膜未见黄染,胸前蜘蛛痣消失,肝脾均不可及,腹水(-),腹围79cm。

该患者出院以后,中止服药,21年未复发。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73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