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云无湿不成疸,燥瘀疫毒脾肾伤

名医简介

柴中元,浙江上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人云“无湿不成疸”,实是一偏之浅见,景岳早已非之;余谓“黄疸有非湿”此乃仲圣之论旨,惜乎尚未昌明,正因有鉴于此,故再就“非湿黄疸”而撰本文。

观《伤寒论》114条、205条,均论误用火攻而发黄,《金匮·黄疸篇》第8条,亦论火劫而发黄。热病被火、两阳熏灼,津伤化燥,燥热致黄,故既有小便难,身枯燥,口干燥,咽烂等燥化症;又有发热、壮热、热在里、腹满、烦喘、或不大便等里热症。河间云:“燥热太甚,而身面痿黄者,犹亢旱而草木萎黄也。夫病燥热而黄者,当退热润燥”,但邪热入里,邪从燥化,必致里结,前人尝用小承气汤加归、芍“一剂便行而瘥。”(见《续名医类案·黄疸之要法》)。

但若津伤液劫而热轻燥甚,或热病后期,邪退津损,因燥致瘀,因瘀结而发黄。此种黄疸,切忌苦寒清火,恐反致燥化更甚,而当用化瘀润燥为大法(《金匮·黄疸篇》第10条以“痿黄”形容黄色枯燥不润泽,与湿病篇以“熏黄”形容黄晕如油正相反,宜对勘)。此种症型,昔“骆天游黄疸,腹大如鼓,百药不效,用猪膏四两,发灰四两,一剂而愈。”类此治案,深得仲景“诸黄,猪膏发煎主之”之论旨。热燥黄疸是因热致燥,邪热为本,以撤热为主,燥瘀黄疸是因燥致瘀,燥邪为本,应泽枯为要,《肘后方》《沈氏尊生》诸书,治病求本,从本论治,均单用熬猪油,然此唯燥甚瘀微者为合适。

若是瘀血为主,因瘀致黄,又另有治法,如《伤寒论》129条,即论血蓄下焦之瘀血发黄症,此症病在血分而不在气,因属瘀血而无关湿邪,故小便自利。《金匮·黄疸篇》第7、第14两条亦论本症,故有非水也之明示。本症除了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薤状,皮肤抓之不仁等症,尚可与“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等论瘀血之条文相互参。并须作虚实之辨,若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此属实,当主之以桃仁承气汤;如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膀胱急,少腹满,大便黑,时溏,症因女劳而得,此属寒,当主以肾气丸。至于前人之治瘀血黄疸,于肾伤夹瘀者或主以硝石矾石散,治蓄血下焦者或运用抵当汤,类此化裁,均属活法,亦颇得仲景之论旨。

又有精血内伤,脾土受损,气血颓败,不能华色而生黄疸者,谓之虚黄,虚黄之偏于脾虚者,当宗小建中汤法;偏于肾虚者,又当以肾气丸,但此症若由乏用苦寒清利而致,每虚而兼寒,损在中土,故虚寒黄疸之治,不独要健脾,而且宜温中。《续名医类案》载,柴屿青治觉罗马德夫人病疸,用“六君子汤加厚朴、炮姜以温中,神曲、麦芽以助戊己之化,不数剂而痊愈”一案,足资参考。

此外,疫毒瘟黄,亦有无关乎湿者,《诸病源候论》谓此症是“热毒所加”,《杂病源流犀烛》谓是:“天行疫疠”之气所致。因毒疠之气异于一般之湿热,故此种黄疸具有发病急,病势重之特点,“卒然身黄,迅速加深,黄色如金,心满气喘,热高口渴,尿如柏汁,腹胀胁痛,神昏谵语,烦躁,斑疹,吐衄,便血,脉弦数或细数,舌红绛,苔黄燥”等类急性症状的出现,即与特殊的病邪属性有关,其治每以清解热毒,凉血滋阴,清心开窍为大法,一般用犀角散为主,配合生地、丹皮类凉血行瘀滋阴药以及金花汤、牛黄丸类清热解毒开窍剂加减。因此证病因为热毒,且每从燥化,故亦属干黄,其症其治,自与湿热黄疸异,至若有时兼夹湿邪(即瘀血、虚寒诸症亦然)当拟作别论。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63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