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非尽属湿热,温燥祛湿每多求

名医简介

徐仲才(191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科教授。

中医传统认为,“黄”色多与“热”相关,如《灵枢·五色》篇云:“黄赤为热”,《素问·痿论》云:“脾热者色黄”,《金匮·黄疸病》篇云:“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我们在临床望诊中见到“黄”色,亦往往归属于“阳证”、“热证”。我认为,“黄”与“热”有一定联系,其临床指导意义无可非议,但是在某些病症中见到“黄”色,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辨别,不能贸然地单凭“黄”就视为“热证”。

黄疸病由于胆汁不循常道而侵入血分,外溢体表,患者大便反呈灰白,目、皮肤、舌苔、小便均为黄色。一般临床多从“湿热”论治。本人体会,黄疸病患者虽目、身皆黄,其发黄属于寒湿者临床并不少见。对此等病症,我强调用温燥祛湿之剂治疗,收效较快。抓住神倦,体软,口不渴,脉濡或沉细等寒湿之症即可应用温燥祛湿法。若拘泥于一般辨证时认为“黄为热象”、“黄疸属湿热”之说,专事清热,忌用温燥之品,则往往贻误病机,每致迁延不愈。

应用方药以费氏《医醇賸义》和中茵陈汤(茵陈、茅术、白术、厚朴、砂仁、陈皮、木香、山栀、赤苓、车前子、萆薢、当归、生熟谷芽、生熟苡仁)为主。常选用茅白术、厚朴燥湿健脾,砂仁、陈皮、木香、谷芽理气和中,茵陈、赤苓、车前子、萆薢、苡仁利水渗湿,山栀清热解毒,当归入肝和血。寒湿征象明显者,及时加用附子温散寒湿,效更显著;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通便。该方功能燥湿利湿,调畅气机,一般服用10剂左右黄疸即可消退。必须指出,应用该方后,患者往往由不喜欢饮食转为多进饮食,这并非坏事,亦不必虑其伤阴,因此患者饮水量增多,尿量亦可随之增加,则有利于黄疸的消退。

例1戎某,男,5岁。1961年1月8日诊。面目遍体尽黄,纳呆,倦怠,小溲深黄,舌苔黄腻,口不渴,脉濡缓。肝脏肿大2cm。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00u,黄疸指数24。证属脾虚湿浊中阻,治以和中祛湿。处方:

茵陈15g、苍白术各9g、厚朴4.5g、砂仁1.5g、陈皮4.5g、炒山栀9g、赤苓9g、萆薢12g、车前子9g、生熟苡仁各15g、生熟谷芽各15g。

3剂。药后面目发黄渐退,胃纳稍佳,小便较淡,腻苔较化。再服7剂后,黄疸退尽。乃续予和中茵陈汤(去茵陈、山栀、车前子)调治善后。二周后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69u,黄疸指数6。至3月底肝功能已连续三次正常。

例2顾某,男,24岁。1962年4月30日诊。目黄肤黄,肝区疼痛,纳呆泛恶,神疲体软,畏寒乏力,舌苔黄腻,口不渴,脉沉细。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10u,黄疸指数20。证属寒湿中阻,气阳不足,治以温中祛湿:

茵陈9g、苍白术各12g、厚朴12g、砂仁6g、广木香9g、茯苓12g、车前子12g、生熟苡仁各15g、生熟谷芽各15g。

上方服5剂后,黄疸逐渐减退,精神较振,胃纳较佳,腻苔化,时欲饮水。再服7剂,黄疸退尽,肝区疼痛已消。乃予上方去茵陈、木香、车前子调治善后。每隔半月复查肝功能,至6月中旬已连续三次正常。

黄疸病初起发病急重,邪实湿热者为主,于苦寒清解,开始收效较快,但阳伤寒生之状隐而待发,即所谓伤及一分真阳,便生一分真寒是也。

本病寒热变症多寡及病情轻重缓急之不同,宜适当投以小剂量温化之品,开启气机脉络,温化脾土寒湿,同时又不忘苦寒清解,渐奏邪去正安之功。

在病程中若出现脘腹痞胀,经久不消,或大便溏薄,舌苔腻者,无论其他热象如何,均系中阳不足,寒湿内生,当察其寒热多寡以温清并用之法。

症属阴津亏损,舌质光红或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者,当禁用和慎用温热之品。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61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