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姚贞白(1910〜1979),昆明市名中医李某,男,31岁,教师,住昆明市。1931年夏来诊。患者自述病经二三月,因周身黄疸,曾服柴胡平胃散及茵陈蒿汤多剂,效不显。症见面目全身晦黄不荣,肌肤浮肿,四肢冷,自汗淋淋衣被尽染黄色。胸膈痞闷,神疲,大便稀溏,小便黄短。脉象濡滞,舌质淡、苔白腻。此属久病,过服苦寒,脾肾之阳受损,运化失司,邪从寒化,呈现阴黄之候。法当温运渗利,兼理气和胃。处方:
二诊:上方服2剂,患者面目全身黄疸、浮肿、自汗均减,肢冷转温,胸膈舒畅,小便清长,大便渐干。脉象濡缓,舌白腻退。此阳气渐回,脾运复苏。寒湿未尽,续宜温运渗化。处方:
三诊:上方连服4剂,黄疸、浮肿、自汗诸症消失。脉弱缓,舌粉红而润。饮食增加,二便正常。病后体虚,脾肾未强。再拟下方调补,数剂而安。
阴黄之候,立温运渗化,脉象由濡滞而渐缓和,诸症迅退,可以知其为正法。
王某,女,28岁,干部。1959年7月。
初诊:病经一月,治疗无效。面目肌肤发黄,鲜明如橘色,浮肿且痒,但无疹点。高热口苦,食少神倦,头目眩晕。溺短而赤,大便干结。夜间烦躁,手足灼热,身困体重。脉象弦数有力,舌红苔黄燥。证属阳黄,系由肝胆湿蕴郁不化,阳明燥结,气分不宣所致。治宜清热化湿,兼佐通利。拟方:
二诊:上方服3剂,大便已通,小便增多,手足心发热已减。面目及肢体黄染浮肿均渐消退。夜能静卧,可进少量饮食。脉象弦数,舌红、苔薄黄。阳明气分宣通,肝胆湿热较化。前方已有效,仍守原意增减:
三诊:上方连进10剂,小便清长,大便通畅。面目及全身黄染即将退尽,浮肿消失。惟头昏神倦,肢软乏力,自汗,肤痒。脉舌如前。此湿热甫净,脾虚气弱,续拟清化调理之品。处方:
上方服5剂后,脉象调和,舌润苔淡。于前方去茵陈、泽泻、通草,加条参15g,扁豆12g,白术12g,服15剂,黄染、浮肿诸症全消。睡眠、饮食恢复正常。再以六君善后。翌年受孕怀胎,足月顺产,母子均安。
湿热熏蒸,迫胆汁外溢,发黄鲜明如橘,虽经多日,其候不变。细参脉症,病属阳黄。针对病机,以茵陈栀子大黄汤加减,阳明宣通,邪无所据。随以茵陈四苓,肝胆清舒,再重调理。
刘某,男,43岁,部队干部。1970年6月。
初诊:患者病经半年以上,初起觉身困头眩,食欲不佳,右胁下隐隐作痛,心烦欲呕。小便黄,大便秘。继则周身及面目出现黄疸,口苦烦躁,纳减眠差。入某医院,经多次化验检査,确诊为黄痘型肝炎,已发展为肝硬化。住院治疗数月,黄疸未见消退,反而出现腹水,面足浮肿,胸痞,胁痛,腹胀,饮食日减,小便短涩,大便干燥,夜难入睡。服姜桂术附及理中、四逆汤等药,病未减,反趋急剧,约余会诊。
脉滑而数,重按有力,舌苔黄腻且干。症属湿热发黄,肝胆气滞。病势缠绵,治以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拟茵陈温胆汤加减。处方:
二诊:前方服5剂后,大便通顺,小便稍多,色尚深黄如浓茶,口苦燥。黄疸未退,胸腹胀满稍减,自觉腹中作鸣,可略进饮食。肢体仍浮肿,入夜烦躁不宁,精神倦怠。此肝胆气分渐舒,内伏湿热尚重,脾为湿困,运化失调。脉弦滑而数,重按渐软,舌苔薄黄而润,续用原方加减。处方:
三诊:上方连服15剂后,小便增多,腹水陆续消退,全身已不浮肿,胸痞、胁痛均较前减轻。渐思饮食,夜能静卧,面目尚有轻度发黄,可单独行走来医院门诊。脉象细弦,舌苔淡黄薄腻,是黄疸湿热将化,脾弱肝胆气分渐舒,拟从调达肝脾,清化未尽湿热兼治。方用茵陈四苓散加味:
上方又连服十数剂,黄疸消失,饮食增加,二便正常,睡眠安定,只觉精神体力尚未恢复。续以归芍香砂六君汤:
服上方调理月余,痊愈出院。
常某,男,32岁,解放军指挥员。1959年4月。
初诊:患者起病于1956年,因庆功宴豪饮大醉,昏睡一昼夜之久。此后,食欲锐减,形体渐瘦,而自恃体力,不以为患。半年后,又出现右胁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在部队医院治疗,因胁痛剧烈,曾注射吗啡数支。后出现黄疸,乃入昆明军区总医院以“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好转后出院。出院后,未经休息,且劳累过度,病复发。于1959年4月二次入院,诊断为“肝硬化”,采取中西医合治。据云所服中药,有大剂量桂、附。服后,胸腹烧灼难忍,反而腹胀增大,黄疸加深,病情渐趋恶化。4月30日晚,邀余会诊。
诊见患者全身色如金橘,汗出皆黄,衣被尽染。发高热(每日持续在40℃左右),腹部胀大如鼓,膨隆高起,不能自视其足。小便短赤不利,大便不畅,烦渴而饮少。脉弦滑数,舌质红黯、苔黄厚腻。此肝脾屡伤,血郁气滞,土困木湿热熏蒸,运化疏泄及传导失司,遂发为黄疸臌胀,病势凶险,法当清湿热以疏肝络,消黄疸兼除臌胀。处方:
二诊:上方服4剂,体温降至37.1℃〜38℃之间,黄疸明显消退,烦渴已少,精神好转。但臌胀未消,日夜痛楚。脉弦滑,舌苔黄,厚腻未退。症属黄疸湿热较化,肝脾气机壅滞未舒,运化无权,水邪停留。本当攻逐,但久病脾胃屡伤,用峻猛之品,恐难胜任;若随攻随胀,预后尤为不良!提笔踌躇,忽忆同道鲁绍曾老先生曾谓:“用大蒜煮鲜肉,可消腹水,且不伤正。”因嘱试服用生大蒜120g,鲜猪肉半斤,同熬圯烂为度,顿服。并处方:
三诊:患者自诉:服上述单方及汤药后,约二时许,脘腹胀闷欲死,心泛欲吐,而强忍之。又二时许,腹中鸣动,随即二便如注。半日共下稀水粪便13次,后臌胀顿消,如释重负。发热也退净,精神爽适,且知饥索食。诊脉现弱缓,舌苔退薄。此病退,肝脾未复,续宜调肝扶脾,和胃清化。处方:
四诊:上方服一周,病势稳定,精神好转,食欲旺盛。脉缓微弦,舌红、苔薄微腻。症候续宜调理,再拟下方:
上方化裁出入,治疗约一月,诸症俱消。出院后,改服逍遥、六君类加减,前后二三年,巩固疗效。
辛劳骤饮,肝脾损伤,血郁气滞,湿热熏蒸,运化疏泄开阖失常,发为黄疸臌胀奇险重症。曾用清泻分消之剂,继投辛温通导,扶正驱邪验方,效应如响,此即《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及“劳者温之”之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