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张琪(1922〜),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著名中医学家。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本病因于湿热郁结,邪无出路,瘀而发黄。治疗原则以清热、利湿为两大法则。如湿重于热者,应以利湿为主,清热为辅,如茵陈五苓散等。若热重于湿者(无表里症)可用栀子柏皮汤;里实不大便有腹满症状者可用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等,多在1〜2周内,黄疸消退,体征改善,肝功能恢复。如湿热两盛,可用加减甘露丹之类。有表证亦法汗解,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本病大法有三。
一、芳香宣化法
如甘露消毒丹,用于阳黄初起,临床表现为发热,疲劳,食纳不佳,厌油腻,恶心呕吐,大便溏,胃脘胀满不适,或头痛,全身肢节酸痛,尿色黄,脉缓,舌苔白腻,巩膜稍黄,肝脏肿大。少数病人见脾肿大,血中胆红质阳性,谷丙转氨酶活性增高。可用甘露消毒丹:
本方具有化浊利湿,清热解毒之功。凡湿温、时疫初起,邪在气分,湿热俱盛时,均可使用。
二、苦温化湿法
适用于湿偏重,热较轻者。如黄疸型肝炎,黄色不鲜明,尿少,色黄,大便溏,腹满,头昏,恶心。脉沉缓,舌白苔厚腻。肝功能有明显改变,肝肿大等。茵陈五苓汤为本法代表方剂。
三、清化湿热法
用于热偏重者。临床表现为黄色鲜明润泽、如橘子色,发热,口渴,小便黄少,烦躁,腹满,右季肋痛,大便秘结,结数有力,舌苔厚黄且干。肝功能有改变,谷丙转氨酶活性增高,黄疸指数升高,麝浊、脑絮皆增高。其代表方剂为茵陈蒿汤:
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皆可变通应用。
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常以茵陈蒿汤加银花、板蓝根治之。
适应症:急性黄疸型肝炎具有下列证候者:
1.黄染明显,色泽鲜明如橘子有光泽,身热口苦,呕吐恶心,不欲食,腹满大便秘,小便色深黄,舌苔干或黄,脉缓大有力或沉滑。
2.肝区痛、肝大有触痛、肝功能有明显异常(酶、絮及黄疸指数增高,血中胆红质阳性)。
本方辨证重点在于腹满便秘,如无腹满便秘则大黄可不用。阳黄与阴黄在于黄染色泽明亮与晦暗,前人以寒与热区分,据临床观察属湿发黄的,除肝炎外有属肝病末期者,如肝硬化、肝癌等。但是属于湿热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其黄疸也有鲜明与晦暗之别,其病机为湿热之比重,如湿重于热,即出现黄色不明亮,宜茵陈五苓散之类。如热重于湿,即黄色有光泽者,宜本方或栀子柏皮汤之类。如热重于湿,即黄色有光泽者,宜本方或栀子柏皮汤之类。
茵陈味苦微寒,有除湿清热退黄作用。凡湿热熏蒸而发黄者,多以此药为主。能促进胆汁分泌,故能退黄疸,同时有解热降压作用。本品绝大部分为挥发油,如高温煮沸时间过久,其挥发油被挥发,即降低或失去药效。故宜轻煎不宜久煎,一般皆后下,用于解热,用浸剂疗效较好。
暴发型肝炎
暴发型肝炎也称重症肝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与中医之急黄、瘟黄相似,常以下方治之。
茵陈50〜100g、川连15g、金银花50g、龙胆草15g、当归25g、败酱草50g、大黄15g、茯苓20g、白术20g、郁金15g、甘草15g、丹参25g、适应症:暴发型肝炎,急性、亚急性黄色肝萎缩。
1.黄疸进行性加深,身热,意识障碍,在昏睡前期或已入昏睡,先昏睡继而烦躁不宁,谵妄和狂躁,最后转入昏迷或半昏迷,舌质红绛,苔黄燥,腹胀满,或有腹水,小便少色黄赤,脉滑数或弦数。
2.肝功能明显减退,黄疸指数随黄疸加重而增高,血氨有时升高,肝缩小伴明显肝臭。
本方以清热解毒为主,健脾利湿为辅,活血化瘀次之。方内银花、败酱草、川连、黄柏、茵陈、栀子、大黄皆为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之药;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当归、丹参、郁金活血祛瘀。
急性黄色肝萎缩黄疸进行性加深,呈现昏迷、半昏迷状态,为邪热内陷心包之证,故以大黄芩清热解毒之药为主,此时可与安宫牛黄丸合用。本方多伴以腹胀、腹水,故辅以白术、茯苓以健脾利湿,如腹胀甚者可加二丑、海藻等,以攻逐水气,佐以活血化瘀之药,如丹参、郁金、当归等以增强疏肝利胆之功能。
败酱草辛苦微寒,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同时又有活血行瘀之效。因此,对血滞所致之胸腹疼痛有效。如《卫生易简方》治产后腹痛如锥刺者,独用败酱一味水煎服。近代药理实验证实本品有扶肝降酶、降絮、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变坏死作用。故本品与茵陈、银花用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