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灿橘子色,并非尽阳黄

名医简介

俞长荣(1919〜),福建中医学院教授,著名中医学家。

黄疸型肝炎多因湿热内蕴所致,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常法。但疾病的发生发展常因人因时而变化,若固执于清热利湿一端,亦往往偾事。不少中医学了一些现代医学知识,喜欢根据西医理论使用中药;而有些西医学习中医,没有摆脱西医观点,分型简单化。于是乎,病因湿热内蕴,病位在肝胆,病性属热属实,定型阳黄,治则清热利湿,视为常规,按章办事;于是乎,银花、连翘、板蓝根能清热,抑制病毒;茵陈、白毛藤、栀子能利胆退黄;大黄能抑菌,排毒外出。众说纷纭,寒凉苦泄诸药成堆。这些观点原也无可厚非,更不宜指责。因黄疸型肝炎湿热居多,初起亦多属实证,故以上治法亦多能取效。问题在于,这些只掌握了辨证治疗的一般性,忽略了疾病实质的特异性。误事往往出在似是而非的情况下,而救误则要求能在一般的规律中找到特殊实质的所在。

阳黄用清热利湿法,这是常法,何以失误?首先是判断上的问题。如所共知,阳黄其色鲜明如橘子,阴黄其色黯晦。若仅据此一点即判断为阳黄阴黄,就有很大的片面性。阳黄阴黄的辨证,应以是否出现阳明证或太阴证来判定;换句话说,辨证要点是证候的出现,而不是黄色如何。若黄色鲜明如橘子,症见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尿黄如茶,舌苔黄腻,脉弦滑(不必悉具),其为阳黄无疑;若虽色黄鲜明如橘子,而症见脘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迟等,则是阴黄而不是阳黄。考《伤寒论》有“太阴当发身黄”的记载,《诸病源候论》阴黄条有“身面色黄”之说。两书都没有指出阴黄色黯晦。临证实践体会,黄疸型肝炎面及身黄大都鲜明如橘子,很少出现晦黯的;若见到晦黯,多已是发展到肝硬化或肝癌以及胆道慢性实质性病变等。可见黄疸型肝炎阳黄阴黄之分,主要在证候,而不是依据黄色的鲜与晦。

1972年5月,一黄疸型肝炎患者,发病仅5天,面目及身黄,黄疸指数达100u以上,谷丙转氨酶达200u以上,在某医院门诊随访治疗。医与清热利湿中药,兼用西药保肝,一星期后黄疸指数升到2000u多,症状加重。患者面目发黄鲜明,自诉脘腹作胀,十分难受。口淡,清涎自涌,饮食不思,大便溏,面部微浮,舌质淡,苔虽薄黄但甚润滑,脉细缓。据此证象,乃是太阴发黄。患者脾胃已虚,若继进苦寒清利药,必大伤中气,停用医院中药,改与理中汤加茵陈、砂仁,嘱试服3剂。服药后患者自觉舒适,腹胀减轻,大便渐趋成形。如是守方续服7剂,症状继续好转,最可喜的是已知饥能食。此时中焦阳气已复,可于健脾之中佐以疏肝利湿,遂以香砂六君配合茵陈、郁金、赤芍、柴胡等化裁。1个月后肝功复检,转氨酶有所降低,黄疸指数复查均在正常值范围。患者现年近七旬,仍健康如恒。

本例经矫正诊断,改用温化寒湿,继用健脾利湿疏肝治法后,临床症状好转,肝功恢复都比较快。也有一些病例,服中药后自觉症状虽有改善,但肝功和黄疸指数恢复较慢。在这种情况下,医者必须审度全局,不可急于求成。故判断用药是否对证,首先是以病人自觉是否良好作为检验,如果病人服药后感到舒适,症状并随之逐渐改善,就应视为有效,即使肝功、黄疸指数恢复不够满意,也不要轻信某药能降酶,某药能利胆等简单说法,而改弦易辙。

1986年4月,有一蒋姓男患者,48岁,患黄疸型肝炎住某医院治疗。入院时黄疸指数和谷丙转氨酶均超过100u。医以阳黄论治,予清热利湿药。治疗半个月,但化验指标不降,且增脘腹胀闷、大便溏泄、尿少、胃呆厌食等症,服药亦觉恶心欲呕,遂邀会诊。患者面目、四肢发黄其色鲜明,舌苔微黄厚腻,脉细弦。主治医生询问是否可诊为阳黄问题。但单凭黄色鲜明一项,诊断阳黄证据不足,从症状表现看,乃是太阴发黄,虽苔、脉象不典型,但首先应考虑病者若是阳黄,服清热利湿药自觉症状理应减轻,而患者服药即感恶心欲呕、脘胀,说明苦寒碍胃已属不宜。今胃失摄纳之能,脾失运化之职,中焦斡旋无权,湿浊留阻难去。苦寒固不宜再用,辛热又恐矫枉过正,只宜芳香化浊略佐淡渗为治,方用雷少逸芳香化浊法加砂仁、茵陈、薏米。服此方后,病人自觉舒适,二三剂后腹胀见减,胃口渐开能食。过7、8日,病人自觉症状虽见好转。但肝功未见改善,黄疸指数未降。主治医生认为脾胃功能已恢复,可以使用疏肝利胆药物(仍是苦寒清泄),冀能迅速降酶退黄。可是病人服药后又感胃口不适,并出现腹胀泄泻,连续多天愈感不适。经再次会诊,嘱苦寒碍胃药不要再用,仍以健脾为主(主方六君子汤),可酌加疏肝理气活血药(柴胡、郁金、赤芍、砂仁、茵陈、丹参)化裁。如此治疗一个月,自觉症状逐渐好转,转氨酶、黄疸指数亦相继降低,但分别稽留在80〜90u之间。病者本人系医生,经几次反复,深有体会中医辨证施治确有其特点,深信治愈有望,遂自动要求出院。继与柴芍六君加赤芍、郁金、茵陈、砂仁等一方,在家休养治疗。至同年11月基本恢复正常。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是中医治疗法则之一。黄疸型肝炎当病情复杂病势垂危时,何者为标,何者为本固宜详审,而治标治本何者为先,并非绝对。因标本可以相移,正气必须顾扶。若病人正气大虚,此时见症虽多,务以扶正为急。中医习惯有“留人治病”说法,乃前人经验之谈,足资借鉴。

有一赵姓女孩,10岁,因黄疸型肝炎于1986年5月住入某医院。治疗两个月,低热稽留,黄疸指数、谷丙转氨酶均停留在100u以上。因服清热利湿药过多,而至腹胀难受,食欲锐减,食入即感心下支满。每日腹泻7、8次,便稀溏,量不多。伴轻度腹水,腹围60cm。面目黄色鲜明,面部微浮,极度虚羸而又时见烦躁不安。近半个月来竟至厌食,见食物而感恶心,靠输液维持,每周并须输血浆200mL,每两周注人体白蛋白一次,医院两度发出病危通知。经邀会诊,认为病已两个月,现胃气大败,上不能纳,下不能固,已成坏证,恐无良策。奈家长求医之情恳切难却,揣思10龄儿童正处发育生长时期,若能挽回胃气,扶持生机,或许有望。乃疏参苓白术散去苡仁、桔梗(莲子改荷叶,人参用明党参),嘱药浓煎后分3〜4次温服;服后若吐出,待2〜3分钟再服,务求药能入胃则吉。并对家长言明:第二步,希望能挽回胃气,这是患儿能否转机的关键一步;第二步,若能逐渐纳食,而至食欲改善,能进营养,可撤减输液并停用血浆、人体白蛋白,让病体“自力更生”;第三步,以上能如愿以偿,就达到了“留人治病”目的,然后进而治其热、胀、泄、黄;设若胃气能复,这些症状也可能随之好转。

患儿如嘱服药未吐,服3剂后能进米汤,腹泻减为曰4〜5次。半个月后(9月5日)食欲改善,能进普通饮食并要补充牛奶,大便减至日2〜3次,质软。但黄疸加深,尿黄,低热、轻度腹水仍存在。肝功检查:谷丙转氨酶50u,麝絮+++,麝浊13,锌浊15,黄疸指数136。此为胃气已复,脾运未健,湿浊留滞,拟芳香化浊健脾利湿为治。方用芳香化浊法(雷少逸方)与三仁汤交替。建议撤去输液。1个月后(10月8日)面目黄染显退,腹胀解除,腹水消失(腹围50cm),食欲良好,低热偶见,大便较软,日2〜3次。肝功复查:谷丙转氨酶32,麝絮+++,麝浊16,锌浊18,黄疸指数92。此时中焦气化渐复,湿浊开始宣化。善后之计,仍宜健脾养胃佐以疏肝之品,再与参苓白术散(如前法)加柴胡、赤芍。经西医主治医生同意停用血浆、白蛋白。1周后低热尽除,大便成形,但仍日2〜3次,此外无其他症状。观察1个月,食睡如恒,面色好转,精神振作,活动嬉戏如常孩子。出院时肝功复查:谷丙转氨酶42u,麝絮+++,麝浊17,锌浊16,黄疸指数50u。出院后,因临床症状基本解除,故着重从改善其“肝功”方面考虑,以逍遥散为主方,以明党参、茵陈、田基黄、郁金、滇三七、枳壳等出入化裁。至1987年1月15日肝功复查:谷丙转氨酶42u,麝絮++,麝浊12,锌浊16,黄疸指数10u。仍以出院后的基本方,嘱每两天服1剂。至4月8日肝功复查:谷丙转氨酶42,麝絮+,麝浊8,锌浊12,无黄疸,无明显症状、体征。嘱按原方每3天服1剂,以巩固疗效。

临证治疗黄疸型肝炎常用汤方不多,且均是古方,常用药只30多种。据实践体会,黄疸型肝炎属阳黄固多,阴黄亦属不少。治阳黄较易,治阴黄则须多加思考。阳黄阴黄的判断,宜从整体证候综合考虑,不可只据黄色鲜明一端,临床误治多是因把阴作阳治,此其一;实验室生化检验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病人的症状体征更具有辨证意义,此其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乃千古箴言,对肝炎的治疗有实际指导意义,治疗危重病者更须恪守,此其三。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60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