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吐血药贵精专

名医简介

柴浩然(1923〜1993),原山西运城地区中医院主任医师。

胃中积热,泻心直折

凡热伤胃络而致吐血者,可采用《金匮》泻心汤以清胃泻火,直折冲逆,俾热清逆降,则血得宁而自止。方中大黄乃治胃中实热吐血之要药,如唐容川所云:“大黄一味,能推陈致新……既速下降之势,又无遗留之邪。”伍以芩、连清泻心肝之热,助大黄以收其功。临证时尚可加用竹茹一药,既善清胃络之热,复有和胃降逆之效,且无凉遏留瘀之弊。

例1李某,女,50岁,农民。1951年4月15日初诊。

患者平素性格偏激,不善言辞,常觉胸胁不舒,胃脘痞塞,每予疏肝理气之剂而得减。近因家事不遂,忽盈口吐血不止,前医曾拟平肝疏气剂加棕皮炭、焦侧柏等,连服2剂未效。刻下症见:

面赤气粗,逆气频作,时有太息,胃脘刺疼,心烦灼热,意欲凉饮,吐血呈黑红色,大便干燥已有2日未解。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数,尤以两尺洪盛。此乃心肝火盛,阳明积热,损伤胃络,迫血妄行所致。治宜清胃泻火,降逆止血。方拟《金匮》泻心汤加味:大黄12g、黄连6g、黄芩9g、竹药30g。

服药1剂,逆气不作,血未再吐,脉转平和,神情安定。以原方减量:

大黄9g、黄连4.5g、黄芩6g、竹前15g。

服药2剂,诸证皆平,嘱其停药,畅怀悦性,以饮食调养善后。

脾胃虚寒,理中温运

吐血一症,属实热者固多,而虚寒者亦时有所见。若脾虚气馁,中阳不振,失其统摄血行之权,也可导致吐血。诚如孙思邈所云:“亦有气虚夹寒,阴阳不相为守,营血虚败,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耳。”其治宜用理中汤温运脾阳,益气摄血。尚可配入当归,既补血以促使离经之血复归其经,且和血又具止血防瘀之功,尤以阳虚出血之证为宜。

例2寻某,男,40岁,农民。1956年10月3日初诊。

患者宿有胃溃疡病史,每遇饮食失当或过度劳累,即脘痛便溏。近因操劳过度,饮冷啖凉不慎,昨日突然吐血不止,其家属急邀赴诊。症见:面色惨白,精神萎靡,气短息微,语声低微,四肢稍冷,不思饮食,脘腹疼痛缠绵不休,大便溏薄,小便清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迟细弱。此属脾阳虚弱,血失统摄。治宜温运脾阳,益气摄血。方用理中汤加味:

土炒白术30g、红人参9g、黑姜6g、炙甘草6g、当归18g。

上药除人参另煎兑入,余药浓煎取汁,频频服之,每日1剂。服3剂药后,吐血停止,精神转佳,知饥欲食,腹痛止,大便基本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弱,继以归脾汤加减调理,10余剂后,纳谷增多,诸症皆平。

气阴两伤,三才清补

正气虚弱,不能统血,营阴大伤,虚热内生,损伤阳络,导致吐血不止。此等病症势甚危急,用药颇为棘手,余常用清补之三才汤加减以治。方中人参易为沙参,因人参甘温,于阴血虚甚兼热者不宜,沙参甘寒能益气生津,尚可配伍竹茹清络中虚热,鲜藕清热止血,三七消瘀止血。使清补中无凉遏之憾,止血中无留瘀之弊,标本兼顾,气阴复,虚热清,血行归经而吐血止。

例3卫某,男,21岁,学生。1969年12月9日住院。

患者2年前曾因肝脾肿大,在某市医院行脾切除术。3天前突然大口吐血数次,大便色黑,住院治疗时诊断为“门脉性肝硬变合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用保肝疗法,维生素K、凝血质等止血剂,并配合输液、输血(150ml),病情仍未稳定,吐血未止,血色素由入院时60%降至20%。于12月12日请中医会诊。症见:患者大口呕血不止,大便呈黑泥状,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四肢无力,精神不支。舌质正红而干,脉象虚大芤数,呈危重病容。证属气不统血,营阴大亏,虚热充斥,络脉损伤所致。治以益气清热,养液固络,消瘀止血为法。方处三才汤加味:

天冬15g、细生地30g、北沙参60g、竹茹30g、三七粉9g、鲜藕240g。12月15日复诊:服药3剂,再未呕血,精神稍振,且能安睡并有食欲(住院医嘱给流质),大便呈轻度黑泥状。宗原方意,减三七粉,加冰糖60g。3剂。

12月18日三诊:呕血便血未见出现,饮食增进,精神转佳。舌红偏淡,舌面津回转润,脉象平和。仍以上方去竹茹,减沙参为30g,鲜藕为120g。3剂。

12月21日四诊:诸症悉除,眠食正常,大便潜血检查呈阴性,能下床活动。遂停服中药,仅服保肝西药,并作饮食调理,观察数日,疗效巩固而出院。

热入营血,犀地凉血

里热炽盛,燔灼营血,同时胃阴受损,耗血动血,而出现吐血者,治疗首以犀角地黄汤加味,清营凉血,护阴救焚;待症情控制后,继以清营护阴,益气养胃,使内热清尽,阴津得复,而病人坦途。

例4柴某,男,26岁,农民。1957年11月19日住院。

患者高热、腹痛20天,右上腹剑突下有鸡蛋大肿物,以急性胆囊炎、高烧待查入院。入院后经用抗生素、激素等治疗,体温曾一度降至正常。11月21日加服中药(细辛3g,桂枝9g,附子6g,川椒6g,黄柏9g,黄连9g,银花15g,连翘9g,干姜6g)1剂,次日体温上升至40℃,呕吐物呈咖啡色,大便色黑。西医诊为消化道出血,大便呈黑色血块,体温41℃,血色素60%。因病情加重,邀中医会诊。症见:患者高烧不退,口苦咽干,躁扰不宁,脘腹不适,大便漆黑。舌质红绛、边有黄苔,脉数疾有力。此为邪热炽盛,燔灼营血所致,急以清营凉血,固护阴液为法,方处犀角地黄汤加味:

犀角9g、细生地120g、丹皮15g、生白芍15g、银花30g、连翘15g、焦栀子9g、竹茹24g、茜草炭9g、丝瓜络炭15g。

2剂,水煎2次,4小时服1次。

11月28日二诊:上药服尽,体温下降至38.6℃,烦躁顿减,黄苔渐退,脉数亦减,吐血未作,大便仍黑。继以清营凉血,更增益气滋脾为法。处方:

鲜白茅根120g、细生地30g、丹皮9g、生白芍15g、生山药15g、北沙参18g、银花炭15g、丝瓜络炭15g。

服药3剂,体温降至37.4℃,大便呈黑黄色,舌红润,脉细数。至此邪热渐清,营血转安,以原方减其量,稍事加减,继服3剂。服药期间大便1次,呈黄色粪便,潜血检查阴性。恐其死灰复燃,再以三才汤加味3剂,调理善后,于12月8日临床治愈出院。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血证卷》
2
本条ID:15153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