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胡毓恒(1925〜),长沙马王堆疗养院主任医师。笔者多年以来在临床上潜心探究,认为本病与《伤寒论》少阳证相近似,如《伤寒论》少阳病提纲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又96条云:“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又264条云:“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等。大抵耳源性眩晕之病因病理,系六淫之邪侵犯少阳经脉,或化学药物之毒副作用伤其经脉,引起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常,肝胆疏泄不调、胃失和降,致水湿痰饮停滞于经脉,进而导致血瘀气滞,而发生本病。少阳经脉循行部位与本病亦相吻合,如《灵枢·经脉》描述:“少阳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因此,据以上所述,眩晕病的治疗须拓开思路,不必囿于风、火、痰、虚。乃“勤求古训”之旨。爰用小柴胡汤加味,定名“清眩汤”。药用:
用法:将生药装入罐内,加冷水400ml浸泡20分钟后煮开,文火煎40分钟,取药液200ml,饭后30分钟服。也可煎二次药液合并400ml,分二次饭后30分钟服。1日1剂。必要时每日可酌服一剂半。忌食生冷油腻辛辣。
本方用柴胡和解少阳,疏利肝胆,调畅气机,通少阳经络之壅滞,升清降浊;黄芩清泄肝胆,以除在经之热;半夏、生姜降逆止呕以和胃;党参,甘草、大枣益气以养胃,吴茱萸温胃暖肝肾,和胃止呕;川芎引诸药入经,更好地发挥药效,又可加速头耳部血流;钩藤祛风平肝以定眩。如法服用,疗效确切。
加减:口淡、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眩细或弦缓者去黄芩;畏寒无汗,鼻流清涕者加防风10g,苏叶5g;有高血压史血压偏高,伴头痛者,加天麻15g,菊花8g,桑叶10g;耳鸣耳聋较甚者,加建菖蒲10g;有心悸、吐涎沫多者,加白术10g,泽泻10g;妇女经、孕、产期者加当归15g,白芍12g。
临床体会,加减必须得当,否则勿谓斯方之不验也。
例1患者李某,男性,40岁,患眩晕多年,反复发作,因发作频繁,不能坚持工作。曾在某医院检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1961年10月某日因该病发作而延余诊治。临床见患者闭目卧床,心烦懒言,身躯不敢转动,动则天翻地复,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察其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弦缓。综合脉症,拟诊为邪犯少阳,致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疏泄不调,水湿痰饮停滞于经脉所致,遂予和解少阳,调畅气机,疏泄肝胆,通其经脉。药用:
嘱如法煎服3剂。3天后又延余复诊,患者喜笑相迎,谓药人片刻即感舒适,服完1剂可以起床,服3剂诸症基本消除。察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象缓。效不更方,仍用原方增损而愈。后本病复发,患者自用原方进服,数发数治,乃根治矣,随访至今数十年从未复发。
患者眩晕病获得根治,后以此方给别人治好了不少眩晕病。
例2常某,女,60岁。因患结核性胸膜炎,某医院用链霉素抗结核治疗。1周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逐渐头晕加剧,步态不稳,耳聋耳鸣等症。某医院诊为链霉素毒副反应。在某医院经中西药治疗(药不详)13天,病情有增无减。于1992年5月5日来诊。刻下头晕如乘舟船,行走摇晃偏倒,两眼视物昏花,耳鸣耳聋。静坐则头无晕眩感。察舌苔薄黄,舌质暗红。脉弦滑。
考链霉素中毒可导致第八对颅神经——位听神经受损。位听神经包括耳蜗神经及前庭神经两部分。前庭神经功能损伤多出现耳鸣耳聋等听觉障碍。考位听神经走向与少阳经脉耳部循行部位相近,又有极相似的少阳症状,故诊为药毒侵犯少阳经脉。拟用清眩汤去吴茱萸,调理少阳枢机,疏泄肝胆,升清降浊,疏其经络壅滞。处方:
如法煎服7剂,药后复诊,诸症明显好转。察舌苔微黄,舌质红,脉弦细。效不更方,守方续进21剂而病愈。
例3徐某,女,47岁。因头晕1年余,视物上下晃动。行走飘摇不稳,伴恶心呕吐而住人湖南省某疗养院。入院前曾在某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服中药1月余。又在某医学院附属医院五官科检查,拟诊为“前庭神经元炎”,再经CT脑部扫描,排除肿瘤。中西药治疗半年多(西药不详)。中药用健脾化痰熄风之半夏白术天麻汤、疏肝理脾之逍遥散、镇肝熄风之天麻钩藤汤、益气升阳之补中益气汤,疗效不明显。再经某医学院西医教授会诊,诊断为:“闭塞性右内耳小动脉炎”。又中西治疗二月毫不见功,1992年7月31日邀余会诊。刻下患者头晕,行走时感身躯往后倾,严重时视物有旋转感,恶心、气短,口干苦。察舌苔粗白,舌质红,脉眩细。综合证脉分析,拟诊为水湿痰饮,停滞少阳经脉,导致气滞血瘀,影响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疏泄失调,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则头晕气短,浊气不降则恶心欲呕,肝胆失疏则口干口苦。拟用和解少阳,调畅气机,疏泄肝胆,升清降浊。药用:
药进3剂,头晕明显好转,行走基本稳定,身躯向后倾感消失。再进3剂,诸症若失。唯恐病情复发,守方观察1月余未复发而病愈出院,随访1年未复发。
或问前医用逍遥散无效,而用清眩汤见奇功何也,因方剂之配伍不同,归经有异也。逍遥散为疏肝理脾养血,用于肝郁脾虚;清眩汤为和解少阳,清泄肝胆,有补有泻,有升有降,既有苦寒之黄芩清肝胆之热,又有辛温之吴茱萸、生姜驱胃中之寒。适用于寒热夹杂、邪犯少阳之证。方证合拍,效如桴鼓。
例4何某,女,66岁。因头晕、耳鸣耳聋半月。于1993年5月13日就诊。4月28日不明原因地头晕、视物旋转,行走不稳定有向前倾倒感,伴耳鸣耳聋。诊察神识清楚,面色不华,站立不稳,听力差,问诊时须放大声量。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弦细。考虑春季突然发病,正值风木当令之时,多为外风侵袭,少阳受邪,少阳经气不利,气机升降失常致病。以清眩汤加减和解少阳,调畅气机,疏风通转、养血柔肝。处方:
嘱服4剂。药后来复诊,眩晕大减,站立、行走皆平稳,听力恢复正常,但尚有耳鸣。舌苔薄白,舌质红,脉细。方验再进,原方去防风加陈皮,进4剂病愈。随访一年病未复发。
上述4例病因不同,治法则一。如例1,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内耳迷路动脉痉挛或水肿;例2,为链霉素毒副反应引起第八对颅神经——位听神经受损;例3,为闭塞性内耳小动脉炎;例4,为外风侵袭少阳经脉。其临床表现不同,而治疗均从少阳论治,均获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