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李寿山(1922〜),大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头痛一证,历代医家多从风、从寒、从湿、从痰、从火、从虚论治,从瘀论治者少。以为瘀血留于脑府,若无外伤史,何以为据?故瘀血头痛常被忽视。殊不知瘀血头痛证临床最为多见,有原发继发之别。原发者或有外伤史,继发者可由他因造成。故从因论治者虽多,然其疗效并非均佳。
就其病因而言,头痛之因虽众,但病程日久,疼痛剧烈不已者,从瘀论治更为妥切。一则风、寒、湿、痰、火、虚等因最易转瘀,如寒凝、湿滞、火邪、痰阻、虚而不运等莫不如此;二则久病入络,瘀而不通,痛如锥刺,固定不移,是致瘀最常见之因果。故头痛从瘀论治,从广义上说,是治本之法,常用之法。
瘀血头痛之诊断,临床除脉见细涩、或弦大,舌黯赤有紫气或见瘀斑瘀点外,最可靠的证据是观察舌下脉络的形态与颜色,只要见青紫、淡紫,粗大而长,甚或怒张有结节,结合临床证候,便可基本断定为瘀血证。
临床积几十年经验,悟出一方,以芎归散为基础加蜈蚣、细辛2味,名曰通络活血汤,用于临床颇有效验。有注射杜冷丁头痛不解者,服本方霍然而愈。其组成:
全当归10〜30g、川芎15〜50g、细辛3〜9g、蜈蚣1〜3条(研末冲服更佳)痛甚者日服3次。
此方收效之因有二:一则药少而精,针对性强。方中主药川芎帅先,辛温味薄而气雄,功擅温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气行血活,故瘀血之垒可被攻破;当归养血活血,通经止痛,辅川芎增强止痛之效,并抑川芎辛窜太过之弊。细辛、蜈蚣虽为佐使之药,但方中不可无,乃本方行军破敌之先行,止痛收效之上品。二则量大而专,有的放矢。世人以为川芎辛温香窜不可过用,其实不然,顽证痼疾,犹如敌营堡垒,不用足量炸药,乃隔靴搔痒。川芎最小量起于15g,以后递增,以头痛剧烈者,经常用至50g以上,实践中并无伤阴香窜之弊。这与当归性柔而润,防止副作用有关。此君臣佐使配伍之妙也。
另外“细辛不过钱”之说,亦不足信。余用细辛止痛,最少起于3g,递增至9g,并无不良反应。蜈蚣有毒,人皆畏之,但治瘀血头痛,确有祛风镇痉,搜风通窍,逐瘀止痛之效。1剂药用3条,并无毒性反应,故大胆用之,效如桴鼓。
再则,随症加减,伍以适当引经药,亦为提高疗效之不可少,此为常法,不另赘述。
例1刘某,女,42岁。1980年2月2日诊。
头痛数载,每值经前尤甚。发则头痛剧烈、呕吐,服止痛药不能止。曾诊为血管性神经痛。昨日适值经血来潮,询其月经愆期,色暗有块,乳房及腰腹均感胀痛,口干欲饮,饮而不多。经常用止痛药,甚则肌注杜冷丁,方得一缓。经后诸症稍减。然每遇生气上火必发,甚苦。察其舌质淡紫,舌下络脉紫黯粗长,脉沉弦。乃瘀血夹气滞为患。亟宜化瘀行滞,俾瘀血下行,邪有出路。药用:
复诊:服药3剂,经来较畅,有块,腹已不痛,头痛已减。舌紫,脉沉弦。原方去红花,加蜈蚣2条。10剂。
三诊:前进化瘀,头痛锐减。嘱其暂停服药,待下次经前继服。连疗4个经期,非但头痛蠲除,痛经亦霍然而愈。
例2黄某,男,32岁。1979年3月5日诊。
1978年秋,因头部外伤住某医院。昏迷1天,伴恶心呕吐。苏醒后头昏晕痛,住院月余,无显效而出院。嗣后头痛时剧时缓,按之不减,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针药并施,其效不佳。近日被某医院诊为“颅脑损伤综合征”。查其舌质淡紫,边有紫气,舌下络脉青紫粗长,脉细涩。思其外伤失血致虚,复有离经之血致瘀,阻于阳络,变生是证。亟宜“助之使通”。药用:
复诊:服药6剂,诸症悉减。偶有纳呆,原方加砂仁3g。
三诊:继进6剂,头痛锐减,纳增寐佳。每因劳神则小痛时作,偶有失眠,余无所苦。原方增减又服10剂,日渐益安,头痛告愈。追访至今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