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寒当归,四逆热毒,四妙勇安

名医简介

施汉章(1922〜),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教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好发于男性青壮年,病变部位以下肢多见,发病原因由于情志内伤,肝肾不足,寒冷入侵,导致肢端络脉痹阻,气血流行不畅而瘀滞,日久,缺少气血温养而发生坏疽。在临床中我采用辨证与辨病、内外相结合的原则,用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常见的证型有以下2种。

虚寒型

表现为患肢胀痛、麻木发凉,皮色苍白,趺阳脉(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或伴有迁移性浅静脉炎,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迟。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余常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10g、桂枝10g、丹参20g、乳没各10g、鸡血藤30g、细辛5g、干姜10g、牛膝10g、炙黄芪15g。

若苔白质淡红,脉缓尺弱或沉迟,患肢冰冷者,可用阳和汤加减:

麻黄3g、桂枝10g、熟地20g、鹿角或鹿角胶10g、炮姜10g、生甘草10g、丹参20g、乳没各10g、川乌6〜10g。

外敷阳和散:

丁香30g、肉桂30g、川草乌各15g、樟脑10g、急性子20g、乳没各10g、红花15g。

共研细末,醋调外敷患趾(指),日换药1次。

曾治胡某,男,37岁。半年前由于受冻发生左下肢凉痛,尤以拇趾较重,伴有间歇性跛行,后因甲沟炎,在当地医院进行拔甲术,术后疮口不愈,已2个月左右,最近剧痛,不发热,夜间难以入睡,患足冰凉,疮口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发黑;舌质淡苔白,脉弦缓。检査:左足背趺阳脉消失(其他化验检查略)。证属寒邪外袭,络脉痹阻,治以温通,用阳和汤加减:

麻黄3g、桂枝10g、炮姜10g、熟地3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6g、延胡索10g。

外敷药:初用溃疡油纱条(川芎30g,白芷30g,大黄30g,香油270g,将药煎枯去渣,过滤。消毒纱布条备用),肉芽新鲜加敷珍珠层粉(市售成药),隔日换1次,住院80多天,疮口愈合,全身症状消失,临床治愈出院。

热毒型

证见患趾红紫或坏死发黑,甚则五趾相传,延及足背,剧痛难忍,夜不安眠,常伴有发热,食欲不振,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滋阴活血,我常用四妙勇安汤加味:

当归10g、玄参20〜30g、银花15〜30g、紫花地丁15〜20g、蚤休15〜20g、连翘1020g、石见穿10〜15g、乳没各10g、生甘草10g、蜈蚣1条(研细分冲)或全蝎4只(研细分冲)。

舌苔黄腻,局部湿性坏死加薏苡仁30g,苍术10g,黄柏10g,以清热燥湿;舌质红绛无苔,加女贞子15g,生地15g,石斛10g,以滋阴生津。局部外敷药:干性坏死以溃疡纱条或藤黄膏(藤黄粉30g,白蜡20g,香油或猪油90g,先将油煎沸,入白蜡溶化,再兑入藤黄调匀)。经上述方法治疗后,局部全身症状好转,疼痛轻微,体温正常,脉象缓和,应改用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法,药用:黄芪20g,当归10g,丹参20g,川芎10g,天花粉10g,玄参10g,金银花10g,蒲公英10g,赤芍10g。局部用药:干性坏死,以溃疡油纱条或藤黄膏外敷,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之功;湿性坏死,以三黄液湿敷(黄芩、黄连、黄柏各10g,加水200ml,煎至100ml,消毒纱布块浸入),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肉芽新鲜时,改用生肌散、溃疡油调敷(珍珠2g,海螵蛸10g,血竭5g,象皮粉5g,冰片2g,共研细末)或生肌玉红膏(《医宗金鉴》方)外敷。

对坏死组织和腐骨的处理,可用蚕食方法,或作一次性清除。如能很好地掌握手术适应症和时机,这对促进疮口愈合,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是有益的。

本病虽以内治为主,但外治亦很重要,尤其是恰当结合有效的手术疗法。在外用药方面,应慎用祛腐药物,如升丹之类。另外,为了巩固疗效,不论何种证型,临床治愈后,还需服药,我常用调补气血,活血通络法,药以炙黄芪100g,当归100g,丹参150g,鸡血藤200g,熟地100g,川芎100g,白芍100g,乳没各50g,红花100g。共研细末,蜜丸,每丸10g,1日3次,服1〜3个月。平时应注意保暖及预防外伤,不吸烟等也很重要。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科卷》
2
本条ID:1512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