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张琪(1922〜),黑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中医学家。肾炎有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等表现,属于祖国医学多种疾病范畴,如肿胀、虚劳、尿血、腰痛、眩晕等。临床表现有以水肿为主者,称为“肿胀”;有的水肿消退或无水肿,而以显微镜下尿液中蛋白、管型为主,特别是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含量低,病人表现有面色㿠白,倦怠无力,五心烦热,气血亏耗,属于祖国医学“虚劳”的范畴;或以肉眼及显微镜下血尿为主者,皆从血尿论治。肾炎病人多伴有腰痛,“腰为肾之府”,故又应从“腰痛”中求之。高血压型肾炎多出现头痛眩晕,又属于“头痛”、“眩晕”之疾患。肾功不全,氮质血症而出现贫血、恶心、呕吐,又当隶属于中医“虚劳”及“呕吐”门。总之,肾炎涉及病证较多,不能单从“水肿”一种病考虑。下面就肾炎的水肿、蛋白尿、血尿、氮质血症的辨证论治规律分述之。
一、外邪束肺,三焦气化不利
风寒湿热之邪外侵,阻遏肺气,三焦气化不利,起病急,初时恶寒,发热或无热,咳嗽气逆,口渴,全身水肿,皮色光泽,以头面、颊、颈部为甚,尿少,舌苔薄白,质淡,脉滑或滑数。血压偏高,尿蛋白+++〜++++,有程度不同的血尿及颗粒管型。治则:宣肺、清热、利水。
肾一方:
1.本方的作用为宣肺、清热、利水。适用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属于湿热侵袭,肺气郁闭,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所形成的水肿。因挟风邪,故称“风水”。
2.本方主药为麻黄,辛开肺气,宣散邪气;杏仁开降肺气;西瓜皮、车前子、苍术、红小豆调理脾肺,除湿利水消肿;石膏清热,使肺气得以肃降。“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则小便利。肿甚者,麻黄可重用15〜25g。并发感染时,可选加连翘、银花、公英、地丁、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
3.若本症出现肾阳衰,如面色㿠白、畏冷、肢端冷、舌润口和等,可于方中加入附子15〜25g。麻附合用可宣肺气,温肾阳,附子与石膏寒热并用,一清肺,一温肾,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二、脾虚湿滞
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气滞水蓄,以腹水为主症者,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尿蛋白+++〜++++、血浆蛋白低、胆固醇升高,可有管型。症状:水肿,腹胀满,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全身重着,口淡神疲,面㿠,腰痛无力,大便溏。舌淡苔白滑或白腻,舌体肥大,脉象沉缓或沉弱。治则:健脾、理气、利水。
肾二方:
1.本方适用于慢性肾炎辨证为脾虚不运,气滞水蓄,以腹水为主症者。方用参、术、苓益气健脾;槟榔、木香、海藻、紫苏理气;茯苓利水。水与气同出一源,气滞则水停,气顺则水行,前人所谓“以胀为主者治在气,以肿为主者治在水”。本方在益气扶助脾胃的基础上,用一些理气利水之剂;消补兼拖。
2.肾炎病人大多胃纳不佳,脘腹胀满,本方有恢复脾胃功能的作用,用药后随着脾胃功能的恢复,小便增多,水肿消退,食欲好转,血浆蛋白随之升高。
3.如兼肾阳衰,畏寒,肢冷,便溏,则在方中加入附子、肉桂扶助肾阳。
4.海藻为治腹水之要药。《千金方》治大腹水肿,气息不通,危在旦夕的大腹千金散即以此药为主。自拟“藻朴合剂”,亦重用此药。藻朴合剂由海藻50g,川朴50g,党参30g,生姜15g,半夏15g组成。主治慢性肾炎水肿,以腹水为主者颇效。海藻亦治腰以下连睾丸肿。如治一慢性肾炎男患,腰以下肿甚重,睾丸肿大如鹅卵,用中西药利水,皆不效。因思海藻为治疝之要药,又治腰以下水肿,投以生牡蛎、海藻各40g,泽泻30g,茯苓30g,桂枝15g,连服数剂,小便达2000ml,水肿全消。
三、脾肾阳衰
脾肾阳衰,不能温化水湿,水湿潴留而成阴水。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不利,畏寒肢冷,腹胀便溏,腰痛。或水肿反复发作,舌胖嫩色淡,苔白滑润,面色晦暗,神疲。脉象沉弱或沉迟,多见于慢性肾炎。尿液中有大量蛋白质、管型。血浆蛋白低下,胆固醇增高,治宜温肾阳,健脾利水。
肾三方:
1.本方主治慢性肾炎之脾肾阳衰水肿(阴水)。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水液,主以附子之辛热,温壮肾中阳气,使三焦气化健旺。肾主水,主水即蒸化水液之意。脾制水,即运化水液。脾阳衰则运化失职,故辅以白术,健脾制水;术附合用,温脾肾阳气,驱逐在里之寒水;茯苓淡渗利水;人参益气为辅,白芍敛阴防止辛热伤阴,五加皮除皮水。
2.本方也可以用于心功能不全之水肿,辨证属明显的脾肾阳虚者。附子、干姜、人参等药温肾健脾制水,活跃全身功能。《伤寒论》中的附子汤、真武汤治疗此类水肿颇效。治心衰水肿,可于本方中加麦冬、五味子以护阴,合人参为生脉散,有益气滋阴强心之作用,桃仁、红花改善末梢循环,也可辨证选用,前方加丹参25g效果更好。
3.附子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之作用。主治亡阳厥逆(休克)。临床表现为肌肤冰冷,呼吸气微,四肢厥逆,脉微或沉伏,是由循环衰竭所致。通过附子的回阳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恢复心血管功能,故对脾肾阳衰(包括慢性肾炎、心衰)所致之水肿,有明显的效果。
4.附子味大辛性大热,有毒,宜久煎,久煎后有毒成分被破坏,仍保留温阳作用,故一般可煎1小时以上。
蛋白尿是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的一个常见临床表现。中医学中没有对蛋白尿的专门论述,但由于蛋白的大量丢失,血浆蛋白低可出现全身浮肿,面浮气短,腰痛乏力等症状,应于“水肿”、“虚劳”、“腰痛”中探索治疗规律与方法。
就临床现察,属于阳虚及气阴两虚者,可以温补脾肾,益气滋阴,而使蛋白尿消失或减少。属于湿热蕴蓄者,宜清热利湿,湿热除则蛋白尿随之消失。因此,治疗蛋白尿,可以概括为补、清、利三法。温补法已有肾三方,现将气阴两虚及湿热蕴蓄的辨证论治阐述如下。
一、气阴两虚
慢性肾炎水肿基本消退,血浆蛋白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大量蛋白尿,高胆固醇血症,全身衰弱,腰酸气短,面色㿠白,浮肿不明显,或仅有轻度浮肿,面浮神疲乏力,头昏心悸,口干,咽干,手足心热,食纳不佳,舌红苔白。脉象弦滑或沉滑带数者,此属气阴两虚。治宜益气滋阴。
肾四方:
1.肾小球肾炎开始为阳虚,如面色㿠白、畏寒、腰酸肢冷、水肿等。由于病程久,阳损及阴,多由阳虚转化为“气阴两虚”。气虚的临床表现为气衰乏力,四肢疲倦,懒于言语,动则气乏,面浮色㿠,舌体胖嫩等。阴虚证为心烦发热,咽干舌干,手足心热,舌尖红苔薄,脉象弦滑或滑数等。由于证属气阴两虚,治法必须益气滋阴兼顾,方中黄芪、党参益气为主药;地骨皮、麦冬、黄芩、石莲子、柴胡清热、滋阴为辅;茯苓、车前利湿为佐使。此时切忌一味温补,否则重伤其阴,以致口干舌燥,尿少,水肿重新发作。
2.本方虽然治疗气阴两虚,但毕竟侧重于气虚(方中黄芪、党参皆用50g)。如阴虚内热重于气虚症状时,宜加入滋阴和清热解毒之品,如玉竹、知母、花粉、白花蛇舌草、公英、银花等,皆可选用;倘血尿明显时,可加入茅根50〜100g、及藕节、二蓟等凉血止血药。本方用一个阶段,如出现咽干、口干、舌尖赤、食纳减少等证候时,则是阴虚内热之象已露端倪,宜及时加入滋阴清热解毒之品,防止阴伤邪张,变证丛生,才能继续收效。
3.慢性肾炎水肿,有不少病人肿消后又发作,屡消屡肿,不易巩固,利水过度,每易脱斩。所以,当水肿消后,可用黄芪、党参一类药物,如保元汤、升阳益胃汤等益气健脾胃以巩固疗效。
二、湿热蕴蓄
急慢性肾炎,腰酸痛,尿黄、口苦干,眼睑浮肿,或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咽痛,舌红苔白腻,脉滑数。尿检:蛋白+〜+++,有红细胞少量及管型。属于湿热蕴蓄。治宜清热解毒利湿。
肾五方:
1.慢性肾炎属于湿热蕴蓄之证,虽然临床上也有面㿠、浮肿、畏冷等阳虚见症,但咽干口苦,尿黄,苔黄腻等湿热内蕴诸症不可忽略。此症表现为虚实夹杂,因此,不能单纯致力于补,必须补药与清热解毒药合用,蛋白尿常常随之而消除。
2.本方为清热解毒利湿之剂,适用于急慢性肾炎及泌尿系感染,属于湿热下注者。方中大黄一味,取其泄热解毒利水,用量5〜10g,一般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腹泻。
3.本方又适用于隐匿型肾炎无明显症状,尿检有微量蛋白及少量红细胞,管型时隐时现,经久不愈者。如见脉滑而有力,舌红苔白腻尿黄芩湿热证候,用本方颇效。若用补肾补气法治疗此症多不效。据多年临床经验,此型肾炎并非纯属虚证,病程日久,虽有腰酸腿软,倦怠无力等症,多属虚实寒热夹杂,可用补肾之品,如熟地、枸杞、山萸肉,或用补气之品,如黄芪、党参等,与清热解毒之药熔于一方,正邪兼顾,疗效确切。
中医学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泛指肉眼见血者(现代医学将肉眼及镜下所见者皆称血尿,本方沿用其名)。
一、热侵下焦,灼伤血络
身热,小便短或黄,手足心热,尿急尿频,或以血尿为主,脉滑数,舌红苔白干,多见于泌尿系感染。尿检:红细胞满视野或肉眼血尿,有大量白细胞及少量蛋白、管型者,属于热侵下焦(膀胱),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肾六方:
1.本方适用于急性肾炎及泌尿系感染,以血尿为主,属于热邪迫血妄行者。慢性肾炎未显虚象,有湿热证候者也可用此方。
2.肾炎血尿与感染有密切关系,临床观察不少肾炎血尿已消失,一经感染,如扁桃体炎、咽峡炎、尿路感染或皮肤起脓疱疮等,血尿即加重。治疗此类血尿,必须用清热解毒之品,如白花蛇舌草、公英、地丁、金银花、连翘等解毒清热,血尿即止。此类药无苦寒伤胃之弊,可以大剂量使用。
3.白花蛇舌草有清热解毒之功,主治各种感染,如尿路感染、扁桃体炎、咽峡炎、阑尾炎,用于治疗急慢性膀胱炎、肾盂肾炎,以及急性肾炎疗效较佳。一般用量是50〜100g,历代本草均未入药,近年来才开始大量用于临床治疗。
二、热结下焦,迫血妄行
尿少色赤涩痛,灼热,或小便如酱油色,小腹胀满,大便干,舌红干少津,苔白或干燥,脉滑或滑数。尿检:红细胞满视野或肉眼血尿,用凉血止血药无效,属热结下焦,迫血妄行。治宜泄热逐瘀止血。
肾七方:
1.用本方要点在于有实热之象,如五心烦热,下腹满痛,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红干,脉滑实等。主药为桃仁、大黄泄热结,热除则血止。桂枝温通以防寒凝,诸凉血止血药配伍,共奏逐瘀散结,凉血止血之效。
2.大黄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通利二便。因其有泄热、凉血止血的作用,故治火热亢盛,迫血上溢的吐血衄血,同时亦治热结下焦迫血下行的溺血。临床观察有不少血尿病人,用一般凉血止血药无效,改用大黄、桃仁后,血尿即止。《伤寒论》用桃核承气汤治热结膀胱蓄血发狂,本方即师其意,瘀热除则血止。但大黄用于凉血止血,量不宜大,量大则可导致腹泻(参阅血尿四方)。
三、气阴两虚,气不摄血
血尿日久,顽固不愈,全身衰弱,气短心悸,腰酸,下肢软,面色苍白,咽干口燥,手足心热,唇淡舌淡,脉细数无力或沉弱。属于气阴两虚,气不摄血之证。治宜益气滋肾,固摄止血。
肾八方:
1.本方适用于慢性肾炎,血尿日久不愈,出现气阴两虚者。气虚不摄血,阴虚则阳浮,故以黄芪、党参益气,阿胶、二地滋阴。益气与滋阴合用,收固摄止血之效,加诸炭类收敛止血,乃标本兼顾之法。
2.阿胶有育阴、补血止血之功。对血尿日久出现阴亏者最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