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取发表利水,续用温补收功

名医简介

余瀛鳌(1933〜),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急性肾炎

当前多数临床家认为“风水”与急性肾炎的主症大致相合。用《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越婢汤等方治风水,临证有一定效验。后世治风水者,大致未越仲景藩蓠。在诊疗过程中,应尽可能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些治疗规律,便于掌握运用。现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风水第一方:急性肾炎,遍身水肿,头痛,小便短赤。宜发表祛风利水。

麻黄(先煎)6g、苏叶(后下)9g、防风9g、防己9g、陈皮9g、炙桑皮9g、大腹皮9g、猪苓9g、木通5g、丹皮12g、云苓12g、车前子(包煎)12g。

风水第二方:急性肾炎水肿,兼有咳逆上气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表祛风利水,兼以宁嗽。

麻黄(先煎)6g、杏仁(去皮尖)9g、苏叶(后下)9g、防风9g、陈皮9g、茯苓9g、猪苓9g、丹皮9g、法夏6g、车前子(包煎)12g。

如患者兼有肺胃热较明显之兼证,上述二方均可加用生石膏。

风水第三方:急性肾炎诸症悉缓,水肿消减而尿液、血化验仍有病理变化者(如尿中有蛋白质、少量红白细胞及管型;血中非蛋白氮等仍属病理指标者),宜扶脾益肾为主。

炙黄芪15〜20g、熟地12g、茯苓9g、山药9g、萸肉9g、丹皮6g、附片(先煎)5g。

水气病中之风水,其发病由外感风邪,水为风激而上行,溢于肌表,故发表祛风利水是为大法。对急性肾炎,大致可分两个阶段论治。或先用风水第一方,或先用风水第二方,均以续用风水第三方收功。风水第三方乃金匮肾气丸化裁。明·薛己多选用肾气丸以治水气、浮肿。赵献可认为此方“补而不滞,通而不泄,诚治肿方也”。风水第三方除有温肾益气作用外,兼有调中之效能。为防止急性肾炎转为隐匿型肾炎,此方须在患者症状消除,化验正常以后,仍连服1个月疗效方可巩固。

急性肾炎,有时可见浮肿较甚,小便短赤;但无脉浮、恶风等证,从虚实辨证上,亦欠明显症状(所谓“不大虚”或“不大实”者)。此时可宗明·李中梓“先以清利建功,继以补中调摄”之法,常用四苓散、五皮饮(去生姜皮、茯苓皮)合方加生地、丹皮、赤苓、白茅根与治。其中生地、白茅根二味用量较大(生地20g,白茅根30g),取其“滋肾以制水,使肺得清化之源”;后以五味异功散加山药、萸肉、制附片(补中为主,兼以温肾),亦有殊功。

例1祝某,男,22岁,住院号13023,1960年6月15日入院。

半月来全身浮肿,颜面及下肢为甚,尿少而黄,兼有头痛,咳嗽上气,食欲不振。化验检查:二氧化碳结合力19.5mmol/L(43.8容积%),非蛋白氮29.8mmol/L(41.8mg/dl),尿蛋白+++,颗粒管型2〜6/HP,红细胞10〜15/HP,白细胞1〜7,于入院次日开始中医诊疗。当时体重为64.5kg,血压29.9/17.3kPa,脉案如下。

周身浮肿半月,颜面肢体为甚。两颞头痛,溺少黄赤。胫肿按之陷而不起,胸腹腰部亦有明显压痕。口干唇燥,兼有咳逆上气,腰腿酸痛。舌净无苔,脉浮弦。此为风水,水邪渍肺,溢于肢体。治以发表祛风利水法,佐以宁嗽。

以风水第二方为主方。

经上方加减治疗4周,尿量显著增多,色浅黄;水肿全消(体重减为53.3kg),头痛已除,血压恢复正常。其余兼症均见缓解,脉象转濡。临床检验:非蛋白氮略高,尿蛋白(+),遂改用风水第三方治疗,于7月下旬完全阴转,嘱患者带金匮肾气丸(一个月之量)出院。后经随访痊愈。

急性肾炎大多伴有高血压,用发表祛风利水法能否降压?中医治病,注重整体病理,风水主要是“风邪上激”,发表祛风可消除这一病理因素,故可使血压下降。临证施治,贵在斟酌邪正病机,发挥综合疗效以治病。

慢性肾炎

急性肾炎,一般偏重于肺肾之治,慢性肾炎则偏重于脾肾。应根据证候的不同,分阶段论治。慢性肾炎每有急性肾炎的病史,求诊时或见遍身浮肿,腰酸腹胀,小便不利等症。尿化验呈现蛋白尿、管型、红细胞等病理指标,且不因药物施治而消减,血化验显示氮质潴留及其他改变。经治之初,淡渗利水,行气通阳,多以五皮饮与五苓散加减作为基础方,尤宜重用茯苓、车前子等渗利而不伤气,兼有强阴益肾之功的利水药;加用木香、陈皮以行气利水,调整气机;体虚脉濡者,宜加参、芪等药以扶正益气,肿势消减,尿量增多,食欲转佳时,当重视温肾健脾益气,这是治疗多数慢性肾炎较为持久,寓有治本性质的治法。选方大抵以五味异功散、金匮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防己黄芪汤诸方中药物斟酌配伍。脾虚甚者,宜选实脾饮加减,参以益气温阳法。故赵献可《医贯》提出脾虚水肿,应在服用健脾益气方的同时,“亦须以八味丸(即金匮肾气丸)兼补命门。盖脾土非命门火不能生。虚则补母之义,不可不知”。点明了此病慢性阶段治疗脾肾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肾炎经治疗后往往遗留局限性水肿,施治时当掌握见证选药的原则。如头皮肿,选防风、羌活等祛风药配合渗利之品,如乏效改用炙桑皮配黄芪、党参;腹皮肿,选茯苓皮、大腹皮、陈皮、扁豆皮;腰肿用五苓散加杜仲、川断;阳虚者加桂、附;足胫肿,重用茯苓、车前子,配以防己、牛膝、苡仁。

经温肾健脾益气治疗后,多数患者肿消症减,各项化验渐次恢复正常,最后以温肾益气养血法收功。

有些临床医生采用温肾治法时,畏用肉桂,实不必虑,但见阳虚见证均可酌用,如辨证有明显肾阳虚,以致水气泛溢则更宜加用,以温肾利水。再者,如患者水肿较重(腹肿尤甚),用一般淡渗利水剂乏效,若证虚不太显著,可考虑加用黑丑9g,甘遂6g以泄利水邪。但根据陈士铎的经验,“必须以手按之而如泥者,始可用此二味正治……随按而皮随起者……当作气虚、肾虚治之”,不可轻投丑、遂二药。陈氏之经验,是值得借鉴参考的。

慢性肾炎尚宜配合一些食疗的防治。除上选方药外,具有益气健脾利水的食疗可作配合性治疗。如以稻米加赤小豆,或加黄芪,或加苡米煮粥常服;小便不利者,可煮食冬瓜汤,或以白茅根30g煎汁饮服。

万某,男,29岁。住院号:1276,1957年12月18日初诊。

于入院前3个月开始,先有腹泻旬日,继而腹胀肠鸣,颜面及四肢浮肿,口中淡,不思饮食,时作嗳气,小便量少而色淡,夜溺短频,大便时溏,全身乏力,偶现头晕耳鸣,腰微酸,面色不华。脉濡,苔白腻。小便检查:蛋白+++,并有少量颗粒管型、脓细胞及白细胞;验血:非蛋白氮28.9mmol/L(40.5mg/dl),酸红试验50%,红细胞4.2×1012/L。脾肾两虚,肿势较甚,先用利水消肿法治标,方以五皮饮、五苓散加减。待其颜面浮肿消退,胫前按之微陷,腹胀已减。但仍有头晕,食后嗳气,脘胀肠鸣,腰酸等症。改用健脾益气、温阳渗湿为主,初以胃苓汤加党参、黄芪、附片。待脾胃诸证消减后,尿蛋白减少为“±”,未见颗粒管型及白细胞。血中非蛋白氮降至正常,酚红试验改善为62%,红细胞增至4.7×1012/L。末以金匮肾气丸合参、苓、术、芪长服。1961年曾接该患者来信,已获得基本治愈(出院后一年中化验小便10余次,只有两次尿蛋白为“±”)。

曾用上述治法治疗肾炎近百例,稍有心得。一般急性肾炎较易治愈,慢性肾炎的治疗难度较大,但有不同程度的疗效,疗效优于西医,则非溢美之词。慢性肾炎发展到尿毒症阶段,仍感十分棘手,曾用吴茱萸汤加生赭石、姜半夏、远志等施治,或能改善症状,但难以从根本上治愈。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水肿关格卷》
2
本条ID:15105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