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病证治述要

名医简介

韦文贵(1902〜1980),著名中医眼科学家。

起病较缓的内障眼病,多为肝肾不足所致,治疗当以补肝肾为要务,以逐渐充养精血,缓取疗效。每用枸杞子、女贞子、生熟地、当归、白芍等养血填精,固本培元之品,从而使精血充沛,上荣两目,又可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应用当中应注意,凡有实邪者,如络伤血溢,气机阻滞,水气上泛,痰湿不化等,均不宜早补或单纯补益。脾胃虚弱,纳谷不佳者,当佐以理气开胃消食之品。

对内、外障眼病的辨证,应注重脾胃情况,作为拟定治法的依据之一。属脾胃为患者,调治脾胃无疑。一些眼病,病机主要矛盾不在脾胃,但治疗过程中也酌情调治中土。盖中气旺则气血充盛,升降有序,脏腑和谐,有利于眼病的恢复。久病而常服中药,药之寒热温凉,走窜滋腻之偏,难免损及脾胃,故治慢性眼病不知顾及脾胃者,是治之失着。调理脾胃的形式多种多样,以治中土为主者,补脾健胃、益气升阳、温中健脾、利湿化痰、补脾摄血等酌情选用;属兼顾中土者,或将调中之品佐于组方之中,或另开丸药辅佐汤剂,或分阶段暂停他药,专事调整脾胃一时,或病后收功,专调脾胃以巩固疗效。

制方用药宜轻灵精巧

药性轻扬

凡宣解发散、轻扬上浮、透泄疏通等升浮轻扬之品,在组方中占重要地位。因目为上窍,方药之轻扬才能升举上浮,在上窍奏效。

用量宜轻羌活、细辛、蝉衣、薄荷、黄连、桔梗、砂仁、沉香、肉桂等药,常用1〜3g;荆芥、防风、白芷、辛夷、桑叶、牛蒡子、豆豉、栀子、黄柏、龙胆草等,多用3〜6g;甘菊花、木瓜、草决明、青葙子、蔓荆子等,多用9g左右。

制方精巧

制方选药贵在对症,宜精专而不宜庞杂,如治眼底出血,每加用槐花清热凉血止血,对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更宜;年轻患者,多加用白及粉,冲服。阴虚火旺导致出血者,常加玄参、生地;血热妄行,出血甚者,常加丹皮、三七粉。眼底反复出血,多为久病正虚,常配以党参、黄芪益气摄血;积血难以吸收者,选加丹参、三棱、莪术破血消积;属实证者,常加火麻仁缓通大便,使菀于上的气血得以平复。

补药及泻药的应用

应用补阴药时,宜与轻清宣扬之品相伍,既可标本同治,又可防止滋腻碍胃敛邪,如炙鳖甲、龟板配桑叶;何首乌、冬虫夏草配蔓荆子;熟地、当归配羌活、防风等。临床应用补益之品,如人参、黄芪、熟地、阿胶等,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因初起正虚,虚不受补,病不受药,陡然重用,于病无益,甚至会“因补阴而滋腻碍胃,因补阳而引动相火”。应用泻药时(包括泻火解毒药),如大黄、玄明粉、番泻叶、黄连、竹茹等,使用剂量应从大到小,因实证初起,邪盛而正未衰,重剂泻火除邪,才能刹住邪气猖獗之势。泻后邪减,则药亦随之而减,以免药过病所,伤于正气。

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本病主要侵犯黄斑区,多数病人有视力疲劳,发病初期有同侧偏头痛,特点是容易复发,所以应及早治疗,控制复发,减少后遗症,其治分述如下:

1.肝肾阴虚:除眼部症状外,兼见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酸盗汗等。舌红少苔,脉弦数或细数。常用杞菊地黄汤或明目地黄汤加减,滋补肝肾。兼口干神烦者,为阴虚火旺,可选用知柏地黄汤或加焦栀子、生石膏,滋阴降火清热,并可同时服犀角地黄丸。

2.心脾两虚:除眼部症状外,伴见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眼睑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脉细。治宜补益心脾。方用人参归脾汤加减。

3.脾虚气弱:视力迟迟不能恢复,兼纳少便溏,头痛绵绵,神疲气短。舌质淡胖,脉沉细。治宜益气升阳为主,辅以调脾健胃。常以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为主。

4.肝气郁结:除眼部自觉症状外,常伴有头晕,眼胀,神烦易怒,胸胁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脉弦细或弦,舌红苔微黄。治宜舒肝解郁为主。常以丹栀逍遥散为主,酌加平肝、清热、明目之品。

5.血瘀气滞:病情较久,视力恢复较慢,视力疲劳或眼胀,眼底有陈旧出血未消。常用活血破瘀,软坚散结法治之。方用血府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若余邪未尽,正气未复,宜加党参、太子参、黄芪等益气扶正,对防止复发有一定作用。

若除眼部症状外,全身无任何症状,舌正脉平者,均按“肝肾不足”论治,常以六味地黄汤为基础,结合眼底改变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治疗。

早期:眼底黄斑水肿明显,伴有渗出,中心窝反射消失。治以滋阴降火,利水消肿,补益肝肾。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利水消肿药。

中期:眼底水肿消失,渗出减少,中心窝反射仍未见。治以滋补肝肾为主,辅以益气活血。方用杞菊地黄汤或明目地黄丸,加清肝明目,益气活血药。

后期:黄斑部水肿已消,或仍有轻度水肿,渗出迟迟不能吸收,或陈旧积血尚未吸收,黄斑部色素紊乱,中心窝反射不明显,视力尚未恢复。治以益气升阳为主,配用软坚散结,破血消积。若渗出不吸收,视力尚未恢复者,用补中益气汤加海藻、昆布软坚散结;如积血尚未吸收,视力迟迟不恢复者,用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加三棱、莪术破血消积,适加益气扶正药。尚可根据自觉症状和全身情况,结合眼底改变,灵活加减,随症选药。

眼底水肿明显,加车前子、茯苓、赤小豆、木通、泽泻、通草、地肤子等利水消肿;气虚水肿者,选用党参、黄芪益气利水退肿;脾虚湿困,水湿不化,选加薏仁、芡实、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虚火上炎,口鼻干燥,选加生地、天花粉、北沙参、石斛、麦冬、五味子、玉竹养阴生津;肺胃有热者,选加生石膏、生地、玄参、知母、黄柏、栀子、淡竹叶清热降火;肝热偏重者,加石决明、珍珠母、白蒺藜、菊花平肝明目;头晕眼花,则用决明子、青葙子、黄芩、夏枯草、桑叶等清肝明目;积血难吸收者,常加丹参、三棱、莪术等破血消积;用桃仁、红花、归尾、赤芍、茺蔚子、鸡血藤等活血破瘀;渗出难吸收者,选加海藻、昆布、夏枯草软坚散结。恢复期眼前黑花飞舞,或飞绳幻视、云雾移睛(玻璃体混浊),选加桑叶、黑芝麻、杞子、菟丝子、女贞子、五味子、制首乌滋补肝肾明目。

例1张某,男,40岁。1974年6月27日初诊。

1个半月前,右眼视力减退,视物变形,一直在某医院治疗。伴头晕,目眩,口干,神烦。检查:右眼视力0.8,近视力耶格表3。右眼视神经乳头色正,动静脉比例大致正常,黄斑区水肿,组织混浊,伴有黄白色渗出点,中心反射未见。舌质稍红,脉弦。此为右眼视惑,系肝肾阴虚、相火偏亢所致。治当滋阴降火,辅以和营明目。

处方:知柏地黄汤,加车前子10g,全当归10g,五味子6g,红花10g,北沙参5g。

14剂。

二诊(7月21日):自觉视力进步,视物变形已基本消失,口干、神烦亦消,惟失眠多梦。黄斑部水肿明显减退,尚有细小黄白色渗出点,中心窝光反射未见。脉弦细,舌质稍红。证属肾水不足,心肾不交。治宜滋阴补肾,养心宁神,活血明目。

处方:

生熟地各10g、山药12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五味子6g、柏子仁15g、青箱子15g、枸杞子10g、茺蔚子10g。

三诊(8月24日):14剂药后,视物变形已消失,睡眠仍欠佳,心烦。检査:右眼黄斑部水肿已全部消失,黄白色点状渗出已基本吸收,中心窝光反射已可见。脉弦细,舌尖红。证属阴虚内热。治宜滋阴清热,活血安神,清肝明目。

处方:

炒知柏各9g、车前子9g、茯苓9g、茺蔚子9g、决明子15g、青葙子9g、五味子6g、炒枣仁15g、柏子仁15g、丹参15g、夜交藤30g、枸杞子9g。

服药7剂后诸症消失,视力已经正常。检查右眼视力1.5,近视力耶格表1。右眼视神经乳头血管正常,黄斑部渗出全部吸收,中心窝光反射可见。

渗出性视网膜炎

本病亦称寇茨(Coats)氏病,是一种较少见又难治的眼底病。多发于青年或儿童,以男性为多。通常侵犯单眼,病因尚不清楚。

本病发展缓慢,早期自觉症状不明显,待病变发展、视力严重障碍时才被发现。根据临床症状,本病似与中医的“视瞻昏渺’、“视瞻有色”、“视正反斜”以及“视惑”等证近似。

例2杨某,男,53岁。1964年5月30日初诊。

患者右眼视力明显下降已2周,眼前有黑影,头目眩晕,两眼干涩,口苦,舌燥咽干,尿黄,神烦。检查:右眼视力0.3+1,近视力耶格表1;左眼视力1.5,近视力耶格表1。右眼散瞳检查,视神经乳头颞侧稍淡,但在正常范围内,筛板可见,边缘清楚,动静脉充盈,颞侧偏下区域视网膜水肿,伴有大片黄白色渗出斑,隆起,位于视网膜血管后,黄斑部有黄白色渗出,黄斑下方有硬性渗出,色素较紊乱,中心凹光反射不明显。左眼底正常。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诊为右眼视瞻昏渺,视瞻有色,视大反小症。证属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平肝明目。方用加味知柏地黄汤:

炒知母6g、生地20g、山药10g、淡竹叶10g、丹皮10g、茯苓10g、五味子5g、泽泻10g、黄芩10g、生石决明30g、车前子10g、木通6g。

二诊(6月6日):服药7剂,右眼视力明显进步,但较模糊,眼前有黑影,视物仍小,近日右眼有分泌物,纳可,尿黄。检查:右眼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1(较模糊)。舌质稍红,脉弦细。仍守原方,7剂。

末诊(6月13日):右眼已无暗影,视力清楚,视物已不变小,其他症状全部消失,唯小便时清时黄。检查:右眼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1(清楚)。右眼散瞳检查眼底,视神经乳头颞侧稍浅,动脉充盈,视网膜反光较强,颞侧偏下部分渗出尚未吸收,黄斑下方硬性渗出如前,中心凹光反射可见。舌尖稍红,脉弦细。内热未清,余热未尽。仍宗原法,14剂(隔日1剂),未见复诊。

本病多为进行性,严重者可发生各种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效方法控制其发展。

本例年已53岁,其肝肾阴虚,脾虚气弱是本;水湿内困,湿浊凝聚,久而化火,虚火上炽是标。故投以六味地黄汤以治其本;用知母、黄柏以折其标;复加淡竹叶、木通、车前子清热泻火利尿,以治心烦、口苦、尿黄。三药并用,有助于消退眼底水肿和渗出,补中有泻,泻中有补,标本兼顾,服药14剂后基本痊愈。

视网膜色素变性

本病是一种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原发变性,具有遗传基础,双眼同时受累。其特点为夜盲及视野缩小,直至失明。本病属“高风雀目内障”范畴,是眼科的疑难眼底病变。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较好办法,而中医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对本病的控制发展及提高视力有一定作用。

例3彭某男,19岁。1962年6月7日初诊。

患者4岁时发现从地上拣东西困难,9岁时晚上走路经常跌跤。5年前在北京某医院检査,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曾用组织疗法和其他对症治疗半年无效。现黄昏视力较差,晚上看不见路,经常跌跤,视野狭窄,视力疲劳,头晕眼干,神烦,眠纳尚可,二便调。据云:出生后有佝偻病,3岁时小便色白且混浊如米泔水,经治疗后好转,以后经常鼻衄。检査:视力,双1.2;近视力耶格表1。双眼屈光间质清晰,乳头色蜡黄,边界清楚,动脉细,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可见,视网膜赤道部可见散在骨细胞样及条样色素沉着,右眼较左眼多,伴有灰白色圆形小点,边界整齐而清楚,视网膜血管可透见。舌质稍红,脉细。诊为双眼高风雀目内障。证属脾虚气弱,清阳下陷,兼有肝肾阴虚。治宜益气升阳为主,兼以平肝益肾明目。方用人参补胃汤合决明夜灵散加减:

党参10g、蔓荆子10g、炒白术10g、炙甘草3g、炙黄芪6g、黄柏5g、石决明25g、夜明砂25g。

另:黄连羊肝丸,每日1粒。

二诊(7月5日):14剂药后视物较前清楚,视疲劳及头晕等症状已减轻,鼻衄2次。舌质稍红,脉细。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用10mm白色视标检査,右上下及鼻侧均匀30度,颞侧80度,左上下及鼻侧均为30度,颞侧50度。仍以上方去黄芪,加白蒺藜12g,谷精草10g,以助平肝明目之效,每日同服黄连羊肝丸1粒。

末诊(1963年9月26日):服方1年多来,夜盲自去年8月下旬开始明显好转,现在晚上有灯光能看见东西,没有灯光也能走路,视野范围已扩大。去年9月份已复学,改服丸剂,以人参养荣丸、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黄丸、明目还睛丸,每次1丸,交替服用,每日服2种。

1964年10月9日复查时,双眼视力1.5,近视力耶格表1。视野基本正常,周边视野右上40度、下45度、鼻侧50度、颞侧90度,眼底同前。仍按前法,服药1个月,以巩固疗效。

本病属肝肾不足,脾虚气弱,脉道阻塞,清窍失养,精明失用,因而夜视不清,视野狭窄。根据气行则血行的理论,治以益气升阳为主,平肝清肝,益精明目为辅。本例主用人参补胃汤合决明夜灵散,加谷精草、白蒺藜等以助清肝明目之功,配五味子加强滋阴生津之效,并服黄连羊肝丸清肝养血明目。同时选服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黄丸、明目还睛丸等补肝益肾明目。对提高扩大视野,控制病情发展有一定作用。

球后视神经炎

视神经炎是一个概括性总称,指发生于视神经任何部位的炎症,如炎症开始于球后视神经阶段,乳头正常或仅有轻微出血性改变,则称为球后视神经炎。本病多发于青壮年,儿童亦不少见,而老年人则发病率较少。根据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急性者中心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完全失明。如光感完全消失则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如尚有部分视力,其瞳孔大小虽然正常,但对光反应不能持久(瞳孔颤动)。有眼球压痛感或眼球转动痛,亦有眼眶深部钝痛,甚或偏头痛。视野随损害部位不同而有中心暗点、旁中心暗点,象限性缺损或向心性缩小等改变,其中尤以中心暗点最为多见。慢性者视力逐渐下降,轻症预后较好,重症预后较差,但一般都留有不同程度的视乳头变浅或萎缩。三分之二患者为双侧性,儿童患者双眼发病率高达90%左右。

本病视力急剧下降而失明者,属中医“暴盲”范畴;视力逐渐减退而失明者,则属“青盲症”;若视力减退或视物模糊,眼前有中心暗点者,属“视瞻昏渺”、“视瞻有色”证。本病大致分为4种类型:

1.肝有郁热,或肝气郁结,均可导致玄府郁闭,目失荣养,治以舒肝清热为主,活血破瘀为辅。方用丹栀逍遥散为主。

2.脾气虚弱,或病后气阴两虚,清阳下陷,清窍失养,治宜益气升阳,滋阴明目,方用补中益气汤为主,适加滋阴益肾明目之品。如脾胃虚寒,腹胀肠鸣,治宜益气健脾,温中散寒,方用香砂六君子汤为主,适加温中散寒之品。

3.素体阴虚火旺,或肝火郁结者,风邪易侵,风火相煽,上犯目窍,头眼剧痛或偏头痛者,治宜祛风止痛为主,滋阴降火为辅,方用偏正头痛方加减。如湿热内困,气机不畅,邪浊阻窍而头身重沉者,改用芳香化浊,祛风利湿法,方用暑湿头痛验方加减。

4.肝肾阴虚,双眼干涩,治宜滋肝补肾明目为主,适当加清肝明目之品,以杞菊地黄汤或明目地黄汤加减,并服明目还睛丸、犀角地黄丸、石斛夜光丸。阴虚火旺,目干,神烦较重者,改用滋阴降火法,以知柏地黄汤或滋阴降火汤为主。虚烦少寐者,则以三仁五子汤,养血安神,补益肝肾。竭视苦思,用眼过久,视力疲劳,眼珠疼痛者,属于久视伤血,肝血不足,风邪乘虚而侵,血不养睛所致,治宜养血祛风止痛为主,常用当归养荣汤加蔓荆子。

随症选药方面,凡是眼底病,常用杞子、决明子、青葙子清肝益精明目;平肝明目选用石决明、白蒺藜、珍珠母;郁热阻络,不通则痛,可加茺蔚子、丹皮、丹参活血行瘀而明目;夜明砂能清肝益精明目,与石决明配用(决明灵散)可提高视力,治疗夜盲、雀目,用此药加谷精草可获显效;热伤阴液,大便困难,常用生熟地、玄参、麦冬、火麻仁、决明子等滋阴润燥。特别是温热病后虚实互见之患儿,既可攻实,又可防虚,祛邪而不伤正,可谓一举两得。

例4王某,女,50岁。1964年4月10日初诊。

患者右眼视力急剧下降已半个月。伴有右侧偏头痛,眼前有暗影,恶心,纳少,失眠,大便干。经某医院确诊为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治疗无效而来诊。患肺结核,现仍服雷米封和P.A.S。1960年,左眼曾患同样眼病,经服中药好转。检查:右眼视力0.1,近视力耶格表不能见;左眼视力0.9,近视力耶格表4+3。双眼压5.5/6=14.57mmHg,视神经乳头颞侧色淡,右眼尤为明显,边缘清楚,生理凹陷转大,动静脉比例大致正常,中心凹光反射可见,周边部未见异常。脉象弦数,舌质红、苔微黄,诊为双眼视瞻昏渺,右眼视瞻有色,双眼视远怯近症。证属阴虚火旺,风邪外侵,风火相煽,上乘目窍,致眼痛及偏头痛;肝胃不和而纳少,泛恶,夜寐不安,腑气燥结而大便干。治宜祛风止痛,平肝和胃。方用偏正头痛方加味:

防风6g、荆芥6g、木瓜6g、蝉蜕3g、黄芩6g、苏叶5g、甘草5g。

二诊(4月16日):5剂药后,视力继续下降,自觉头目疼痛,眼珠转动痛。复査:右眼2.5尺手动;左眼0.9,近视力耶格表4。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数。证属风热未解,邪热伤阴。治宜滋阴降火,祛风止痛。以原方加熟地30g,焦栀子10g,玄参15g。14剂。

三诊(4月30日):视力进步,眼前视野变淡,泛恶已消,胃纳佳,大便通畅。检查:右眼视力0.1,近视力耶格表7;左眼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1。右眼周边视野正常,中心视野相对暗点5度;左眼视野正常。舌苔白腻,脉滑数。证属湿浊内蕴,气机不畅。治以芳香化浊,祛风利湿为主。以暑湿头痛验方加减:

藿香10g、佩兰10g、滑石10g、生薏苡仁12g、黄芩5g、菊花5g、炒薏苡仁12g、防风6g、羌活6g、白芷6g、细辛3g、甘草3g、白蒺藜12g、木贼草10g。

四诊(5月27日):上方共服23剂,右眼视力明显进步,近日口眼干涩。检査:右眼视力0.2,近视力耶格表6;左眼视力1.0,近视力耶格表3。脉细数,舌红少津。肝肾阴虚,滋补肝肾为主,辅以清肝明目。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

枸杞子10g、菊花6g、熟地12g、山药10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当归6g、白芍10g、桑叶6g、青葙子12g。

另:明目还睛丸,每日2次,每次5g。

末诊(6月8日):10剂药后,视力已恢复正常,眼前暗点消失。检查:右眼视力1.0,(T4,近视力耶格表5;左眼视力1.0+3,近视力耶格表3。右眼中心视野相对暗点已消。眼底大致同前。予明目还睛丸10袋,1日3次,每次6g,温水送服,以善其后。

例5王某,男,4岁。1966年2月22日初诊。

双目失明已2周。半个多月前高烧,昏迷,抽风,呕吐,经某医院诊断为“流脑”,抢救苏醒后至今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口噤。检查:双眼视力光感。双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双眼底大致正常。舌质红、苔薄,脉细数。证属余热未尽,肝窍郁滞,络脉受阻。方取验方逍遥散加味:

柴胡6g、当归10g、白术10g、白芍10g、茯苓10g、丹皮6g、甘草5g、菊花6g、炒栀子10g、麦冬6g、枸杞子10g、石菖蒲6g。

二诊(3月2日):服7剂药后已能讲话,听觉有进步,自己可以拣起较大物品。脉细数,舌苔薄。仍服原方20剂。

末诊(3月24日):听觉和讲话已恢复正常,左下肢较软弱。检查:双眼视力1尺半远,能拣取3mm大的红色小球,双眼底正常。病后气血耗损,筋骨失养,故下肢软弱。嘱再服原方10剂,巩固疗效,并服健步虎潜丸,每日1丸。

小儿皮质盲

皮质盲是各种因素所致的大脑皮质视觉中枢损害而引起的双目全盲。其_床特点是:视力黑蒙,眼底正常,瞳孔对光反应正常。清·刘耀先《眼科金镜·青盲症》中指出:“小儿青盲眼,此症极危险,盖因病后热留,经络壅闭,玄府精华不能上升之故,……疹后余热未尽,得是病者不少:……以速急治,缓则经络郁久;不能治疗”。根据中医文献,小儿皮质盲应属中医“青盲”症范畴。同时对本病的症状、病因,以及预后,均有生动的描述。

例6马某,男,1.5岁。1959年6月1日初诊。

双眼失明近1个月。初病高烧抽风,原因不明,第四天双目失明。病前能走,现下肢瘫痪。双眼视力黑蒙,瞳孔对光反应正常,眼底正常。舌质淡红,脉弦数。诊为双眼青盲。证属血虚肝郁。治拟养血活血,疏肝益肾。方用逍遥汤加减:

当归身9g、白芍9g、枸杞子9g、焦白术6g、柴胡6g、丹皮6g、焦栀子6g、茯苓12g、甘草3g、白菊花6g、石菖蒲10g。

二诊(6月15日):14剂药后视力进步,2尺远手电筒、1尺远铅笔,均能迅速抓取。舌脉同前。原方加决明夜灵散,14剂。

末诊(6月29日):药后视力恢复正常,能从床上抓取粟粒大纸片。检查:双眼视力,2尺远拣取2×2mm大红、白双色纸团,瞳孔对光反应正常,眼底正常。仍守原方14剂,巩固疗效。

本病无论是“风温”、“暑温”或其他原因所致,在治疗上守方都很重要。

温热病后,热留经络,玄府壅滞,脏腑精华不能上升充养于目,发为“青盲”或“暴盲”。盖目为肝窍,若肝经郁滞,脉络受阻,治疗应舒肝解郁,养血活血。本例皮质盲患儿,按此法自始至终用验方逍遥汤加味,而获佳效。

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是由神经胶质纤维增生和血循环障碍而导致的视神经纤维退行性病变。这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眼底疾病,多发于青壮年。临床特点是视力逐渐下降,最后终至失明;眼底视乳头颜色变淡或苍白,视野向心性缩小或呈扇形缺损,有的无暗点,有的有相对或绝对暗点。早期可无自觉症状,直至中心视力及色觉(先红后绿)发生障碍时才被注意。

本病是逐渐进展的,轻者属“视瞻昏渺”,外观和好眼一般,病人视力减退、模糊;重者属“青盲症”,外观俨如好眼,而病人双眼已失明。“视瞻有色症”是指在视觉中有大片模糊不清之处,重则整个视野均模糊不清,但模糊程度有轻有重,即“青绿蓝碧”诸色之分,严重者眼前大片黑影,此与现今所称之中心相对暗点和绝对暗点等视野改变相似。

本病的发病原因虽多,但与肝肾不足、气血虚弱有直接关系。其总的治则是滋补肝肾、益气升阳、舒肝解郁、养血活血。目为肝窍,瞳神属肾,凡是瞳神内部的慢性眼底病,多数以补益肝肾为主,以杞菊地黄汤或明目地黄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同时在治疗中要重视调整脾胃。撞击伤目,肝窍郁闭而精血不能上承,目失所养,常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舒肝解郁而通利玄府。养血活血常以四物汤为基本方,气血两亏兼见肝肾不足者,常用四物五子汤,如遇久视伤血,血不养睛而睛珠痛者,则以当归养荣汤治之。可随症选加枸杞子、制首乌。枸杞子有补肾益精明目之功,对提高视力确有实效。在滋阴明目方面,常加首乌以助药力。

例7侯某,男,18岁。1956年5月19日初诊。

双眼视力减退已2年多。其左眼于1954年2月开始视力减退,1个月后,右眼视力亦见减退。眼前有暗影,神烦。检查:视力,双眼0.01,近视力耶格表7。双眼周边视野正常,中心视野相对暗点约10度(10mm大红、白视标检查)。双眼视神经乳头颞侧色泽苍白,边缘清楚,筛板清晰可见,动脉较细,黄斑中心窝光反射弱,周边部未发现异常。舌质稍红、苔微黄,脉弦细。证属阴虚肝旺。治以滋阴益肾。平肝明目,适加活血行瘀之品。

处方:

熟地25g、女贞子10g、五味子5g、草决明25g、滁菊花6g、白蒺黎10g、桑叶5g、茯苓10g、川芎10g、茺蔚子10g、怀山药10g、隔日1剂,水煎服。

二诊(12月3日):共服90剂,自觉视力进步,眼前仍有暗影,但较前缩小。右眼视力0.2,左眼视力0.1,双眼近视力耶格表4。症见气短,神疲,纳差,脉弦细。仍用滋补肝肾法。六味地黄汤加减:

熟地25g、怀山药10g、丹皮6g、茯苓10g、山萸肉6g、五味子6g、黄芪6g、党参15g、天冬6g、炒神曲12g、全当归10g、苍术6g、每日1剂,水煎服。

另:黄连羊肝丸,每日服10g。

三诊(1957年3月7日):上药共服30剂,视力明显进步,能看书报,但视力疲劳。检査:右眼视力0.6,左眼0.1。双眼视乳头色泽全部苍白,尤以颞侧明显,左较右重,黄斑中心窝光反射弱,周边部所见范围未发现异常。原方去山萸肉,加枸杞子10g,隔日1剂。

四诊(1957年6月22日):药后视力显著进步,右眼1.2,左眼0.4。因感冒曾一度停药,现胸腹胀满,神疲食少,头晕目眩。舌质淡暗,脉弦细。证属玄府郁滞未解,久病本虚。治宜疏肝解郁,辅以养阴益气,滋补肝肾。

处方:

柴胡6g、当归6g、炒白芍10g、茯苓10g、党参12g、焦白术10g、制首乌25g、麦冬10g、炙甘草5g、五味子3g。

另:犀角地黄丸90g,每日10g,服完为止。

末诊(1957年8月10日):30剂药后,右眼视力已恢复正常,左眼视力显著进步,相对暗点已缩小,劳累后眼有不适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稍弦。给服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补中益气丸,三药交替服用,日服2次,每次10g。至1958年4月30日,右眼视力1.5,左眼视力1.0,双眼近视力耶格表1,中心视野暗点消失。停止服药。

儿童视神经萎缩

儿童视神经萎缩多数为脑炎、脑膜炎、外伤、营养不良、球后视神经炎、视乳头水肿等多种病变所后遗,还有些患儿原因不明。临床特点是双眼发病率高,多数为双眼全盲。现将本病包括在中医“青盲”的范畴,尚有部分属“视瞻昏渺”。现将本病的辨证分型以及治法介绍如下:

1.肝经风热型:双眼青盲。目紧上视,瞳神散大,睑废或目偏视,烦躁不安或神烦多语,肢体强直或屈伸不利。兼见项强口噤,手足震颤,肢体瘫痪。脉弦数,指纹青紫透过风关和气关,舌绛或红,苔薄黄。证属温热病后,玄府热闭,清窍窒塞,目失荣养而致青盲。治当平肝熄风,清热解毒,芳香开窍(或芳香辟秽)。方选钩藤熄风饮加味:

生地、钩藤、全蝎、僵蚕、银花、连翘、薄荷、蝉衣、石菖蒲。

选服紫金锭、安宫牛黄丸(或散)或局方至宝丹。

如有低烧,寒热往来,伴项强口噤抽搐者,属邪在少阳,肝热生风,治宜清透少阳,和解为主,方用小柴胡汤加全蝎、僵蚕、钩藤等熄风定惊;痰多壅阻,加天竺黄、胆南星清热涤痰开窍;呕吐,加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咳嗽不畅,加橘红、半夏软坚化痰;夜卧不安,常用安宫牛黄丸(或散),选加茯神、灯芯草、远志补心宁神;热病后阳明腑气燥结,可重用大黄,酌加番泻叶等通腑泻热;如热伤阴津,大便困难,选加火麻仁、决明子、淡竹叶等润便泻热;肢体强直,屈伸不利,选加桑寄生、伸筋草、牛膝、木瓜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肢体触痛明显、血凝气滞者,选加白芍、丹参、鸡血藤活血止痛。

2.血虚肝郁型:双眼青盲或视瞻昏渺。神烦,瞳神散大。舌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兼见肢体震颤或偏瘫,手指屈伸不利。此系温热病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邪热阻滞经络,玄府郁闭,目失濡养致盲。治当舒肝解郁,养血活血,平肝补肾。方选验方逍遥散为主,适加健筋活络,熄风定惊之品,同时选服石斛夜光丸、犀角地黄丸、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

如低烧已退,表邪已解,可去薄荷;大便溏稀,去栀子,加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瞳神散大,选加五味子、山萸肉、磁朱丸(或磁石)补阳收敛,镇肝缩瞳;肢体屈伸不利或偏瘫,选加杜仲、牛膝、桑寄生、伸筋草、鸡血藤、丹参强筋壮骨,活血通络,促使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并可服健步虎潜丸。

3.脾虚气弱型:面色萎黄,食少气短,懒言少动,消化不良或完谷不化,大便溏薄。舌淡而胖,脉沉细。兼见眼睫无力,双耳失聪,目偏视或睑废,肢体萎软。证属病后调护失宜,或服寒凉镇惊之药太过而伤脾胃,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能上承于目,致双眼青盲或视瞻昏渺。治当益气升阳,调脾健胃。方选补中益气汤为主。如双耳失聪,则用益气聪明汤加石菖蒲。

如纳差或完谷不化者,先服香砂六君子汤(或丸),选加炒麦芽、炒谷芽、神曲健脾开胃,待纳食转佳后再服主方;大便溏稀者,先服参苓白术散;目偏视或睑废(即眼肌麻痹),重用党参、黄芪,选加鸡血藤、全蝎、僵蚕、伸筋草养血活血,舒筋通络,熄风解痉。

4.肝肾不足型:双眼干涩,手足颤抖、足软无力。舌红少津,苔净,脉细数或弦细。兼见肢体不灵,虚烦少寐,小便频数,口干舌燥。证属高烧伤阴耗液,肝肾阴虚,精血不足。治当滋补肝肾为主,养血活血为辅。方选杞菊地黄汤、明目地黄汤、四物五子汤。

如病程较久,手足颤抖,足软无力者,选加丹参、鸡血藤、杜仲、牛膝、木瓜、桑寄生、路路通、橘络等养血活血,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口干舌燥,神烦少寐者,选加知母、黄柏、石斛、麦冬、玉竹、北沙参、天花粉等滋阴降火,润燥生津;小便频数,加补骨脂、覆盆子;津液不足而便秘者,加决明子、淡苁蓉、火麻仁等清肝润肠通便。

以上分型,症状不必悉具,只需具有2种主症和1种兼症者,即可作为辨证用药依据。治疗过程中,患儿证候转化,则立法用药亦随之而变,体现出辨证论治的实质。

例8白某,男,3岁。1958年1月8日初诊。

4个多月前,因结核性脑膜炎发烧抽风后遗双目失明。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无效。现神烦,多语,左手不能活动,下肢强直,不能站立行走,夜间盗汗,手足乱动。检查:双眼视力无光感,双瞳孔散大约6mm,对光反应消失,双眼底视神经乳头大小正常,色泽苍白,动静脉均细,黄斑中心窝光反射可见,周边部未发现异常。舌质红,脉细。诊为双眼青盲。证属血虚肝郁,玄府闭塞,目失濡养。治以疏肝清热,活血养血,益气滋阴。药用验方逍遥散,加浮小麦18g,熟地15g,牛膝3g,大枣6个。14剂。

二诊(2月3日):多语已减,扶墙能站,二便困难,爱哭。病后津液亏损,“无水停舟”,故大便困难;心热移于小肠,故小便赤热而涩痛。治宜滋阴生津,补益肝肾。药用杞菊地黄汤,加女贞子6g,夜明砂9g,谷精草6g,石决明9g,当归6g。10剂。

三诊(2月12日):上方共服19剂,大便通畅,视力进步,已能走路。仍用验方逍遥散,加熟地9g。26剂。

末诊(4月25日):视力恢复正常,行动活泼。检查:

能捡起桌上头发丝及1.5×1.5mm大小的纸屑。眼底:双眼大致同前。舌质淡红,脉细。以补中益气汤,加杞子9g,夜明砂6g。10剂调理善后。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五官科卷》
2
本条ID:15066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