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体观念,循乙癸同源

名医简介

姚和清(1889〜1972),著名中医眼科专家。

眼病表现的局部症状,必须与全身所表现之症状相结合而论其病机,有时全身症状不明显,则需详细分析病史,找寻旁证,进行审证求因。

目为肝之外候,肝木与肾水,母子相合,则肝肾之气充沛,目受其荫,故而放明。若母子不合,则无论子盗母气或母令子虚,皆能使肝肾之气不足,精气无以上荣,目失所养,疾病随之而起。且肝肾“乙癸同源”,同为相火所寄,相火内阴而外阳,其性主动,而具生命活动之力,但妄动则变为邪而戕贼人身。故火衰则目昏,火炎则目焚。肝肾相火对眼之生理病理,是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再就眼内组织结构而论,五轮中风轮属肝,水轮属肾;眼内神膏,为胆中渗润精汁积集而成,神水为先天真一之气所化,神光源于命门,通于胆;真血即肝中升运滋目注络之血,真气为目内经络往来升运之气;真精为先后二天元气所化之精汁,起于肾,施于胆,而后及于瞳神。目系与脑相连,而厥阴肝脉系之,同时少阴肾脉附督脉而上额交巅络脑,又与肝脉相会。

凡此说明肝肾与眼之各个组织间关系至为密切。临床上因肝肾而引起之眼病,如青盲、内障、能近怯远、能远怯近、视惑、视歧以及外障等,为数颇多。其发生病变的主要因素在于:肝肾精血两亏,阴不上;真阴不足,龙雷之火上浮,以及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化风化火等方面。因而治疗上需重视“乙癸同源”之说,用药必须按照不同病因而正确掌握。

青盲辨证

青盲是指眼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变,而视物不见。此系瞳神以内疾病。瞳神内有神光、目系、神膏、真气、真血等,如有损伤,则瞳神阴阳乖离,不能合传以睛明。瞳神属肾,肾为水火真元,神光幽潜之所,神光源于命门,通于胆,发于心;心为火、肾为水,此水火寓于瞳神之内。水能鉴,火能烛,水火既济,因而目明。所以瞳神水火不济,阴阳失调,是为发生本证之最主要原因;而眼部气血不足,或气滞血瘀等因素,亦能使清窍不利而发生本证。若从脏腑主病而论,则心脉连目系,心主血,目得血而能视;肝脉挟目系,肾脉与督脉相附而行,上额交巅络脑,与肝脉会合,同时脑为髓之海,髓为骨之充,所以心肝肾受病皆能影响目系之视物功能。同时肺主气,人以气为主,诸凡阴阳升降,血脉流行,以及脏腑相生相养,皆惟气是赖,而脏腑又禀气于脾胃而上贯于目,脾虚则五脏精气皆失其所司,而不能归明于目。所以脾肺受病,气化运行受阻,亦可为本病直接或间接之原因。其辨证施治原则分述如下:

1.心肺气虚者:多见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短气,神疲形寒,失眠。舌淡白,脉沉细微弱,甚或歇止结代。治宜养心益肺,补气生血为主。

2.心脾两虚者:多见面色萎黄,食少倦怠,气短少寐,盗汗,脉细软。治宜养心健脾,益气补血为主。

3.脾胃虚寒者:多见面色萎黄,神疲懒言,恶食,形寒,气短,五软。脉细软弱。治宜健脾补中,升阳鸯气为主。

4.脾肺两虚者:多见面色萎黄,食少气短,倦怠,脉虚。治宜健脾益肺,大补气血为主。

5.脾肾阳虚者:多见头晕形寒,耳鸣,食少,肌瘦,脚膝无力,阳痿失精,脉沉细而弱。治宜温肾健脾,益火培土为主。

6.肝肾不足者:多见头晕目花,耳鸣,腰酸背痛,脉细数。治宜壮火补肝为主。

7.命门火衰者:多见眩晕,形寒肢冷,腰背酸痛,夜间多尿,脉虚无力或沉细而迟。治宜温补肾阳为主。

8.肺肾两虚者:多见眩晕耳鸣,神疲气短,耳鸣、口干,脉细数,舌红。治宜滋阴壮水,补肺益气为主。

9.肝血虚者:多见头胀、烦急,心情不舒,舌红,脉弦细而数。治宜疏肝养血为主。

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证治

本病属于瞳神病变的一种。瞳神有广义与狭义二种:狭义的是指黄仁中间的空隙,也就是瞳孔;广义的则包括瞳孔以内的各种组织。其中有能接受光源,传至目系,而达于大脑的部分,当它发生病变,就可能产生本病的各种症状。这个部分就是瞳神发光的部分,又名神光。它由先天之气所生,后天之气所成,具有阴阳之蕴妙,水火之精华。当人体阴阳调和,水火互济,脏腑气血充盈,神气上达,神光即发挥视物辨色的功能;如果阴阳乖离,水火不济,脏腑气血不足,神气不达,则神光之精华衰乱,即会出现视物昏花,物体变形,眼前黑影等症状。眼之能视物,与足之行走、手之握物,以及鼻之嗅觉等,同样为神的作用。根据阴阳理论,精为阴为水,气为阳为火,所以眼之视物辨色,也就离不开水火阴阳。张隐庵说:“夫火之精为神,水为精之精,精上传于神,共奏于目,而为睛明。”所以神光之发挥作用,就是由于阴阳调和,水火相济,共奏合传的结果。

脏之精气充沛,不断上输以养神光,而起到视觉的作用。五脏中,以心与肾二脏与神光关系最密切。由于心藏神,神之生系乎心,光之发因于火,此火存于肾水之中,亦即命门先天之火,惟此神火,所经神光能够远照无遗。亦因为如此,神光主要是依靠心肾二脏精气的灌输。心属火,全靠肾水之滋益,所以心之精必赖肾之精,而后心肾二脏之精气上交于目,如果肾不交于心,则火无水济,神光阴阳不和,也就发生病变,出现视惑等症状。

本病的发病因素,多数与恣情纵欲、忿悖、忧虑、悲泣、劳倦、营养不良等有关。其中工作过度疲劳,用眼、用脑太过,以及经常失眠等,亦是其诱发因素,这些或者损耗阴精,或者斫丧元阳,都可促成阴阳偏胜而成为本病的发病机理。所以在治疗上当注意补偏救弊、调和阴阳,使不致有所亢害。在本症发病因素中,纵欲,情志太过,最伤真阴真阳;饥饱、劳役又能戕贼脏腑,扰乱营卫。这些又是发生虚损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病之治疗用药,当以补益为主。气虚的,宜补以甘温;阴虚多热,宜补以甘凉;因精虚而及于气的,当补精以化气;因气虚而致精亦虚的,又当补气以生精。这是根据阴阳气血调补的一般法则。

其次,在用药中,又当考虑五脏的虚损,《难经》指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和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这是正补法。至于肺虚补脾,脾虚补命门,心虚补肝,肝虚补肾,肾虚补肺,这又是应用五行相生而补的方法。凡此,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治。

再次,在应用补剂中,当注意阴阳相济,不可太过或不及,太过或不及都会发生偏胜,因而在较多情况下,选用方药应补泻得宜,相和相济,以达平补之效。至于虚而有邪,当先驱邪,然后补正,斯无助邪伤正之弊。其证治经验归纳如下:

1.肾阴不足,阳光独治,壮火食气,无以生神而致视惑目昏。多伴头晕眼花,耳鸣咽干,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治当壮水以制阳光。

2.肾阴不足,心阳暗炽,水火不济,神光失序而致。临床多伴眩晕,耳鸣咽干,虚烦少寐。舌红无苔,脉虚细数。治当清心降火,补水安神为主。

3.心脾虚弱,无以化水谷精微,无以生血以养神光,以致神光失序,引起视惑。临床多伴面色萎黄,晕眩,食少倦怠,短气,怔忡少寐。舌淡,脉虚。治当益气升阳,补益心脾。

4.命门火衰,火少无以生气,以致阳气不升,神光晦暗。多伴晕眩,形寒肢冷,神疲气短,腰酸,遗精。舌淡白润,脉沉迟无力。治宜益火消阴,补命门不足。

5.肺阴不足,不能生气化血以养神光,因而引起视惑目昏。多伴晕眩,乏神,短气,或兼干咳。脉虚细数。治以养阴补肺为主。

6.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气逆不能上达以涵神光,因而目昏视惑。多伴两侧头痛,情绪抑郁,口苦、胁痛。脉弦数,舌苔微黄。治以疏肝利气为主。

7.脾虚湿困,湿热内蕴,以致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化血生气以涵神光。其症多伴胸闷气室,胃呆纳少,溲短。舌苔浊腻,脉象濡缓。治当理气化湿为先,然后继以健脾。

例1徐某,男,46岁。1966年11月29日初诊。

两眼曾于1958年患过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经治疗痊愈。此次又复发,将近1个月,在某医院医治未愈,转来治疗。来诊时双眼感觉模糊,左眼前有黑影遮住,无法辨别物体。有糖尿病史,经药物及饮食控制,血糖已正常,但平时感觉口干,咽喉时常发痛。舌红,脉细数。

眼部检查:视力,右0.6,左0.02,不能矫正。眼底,左眼视网膜黄斑部水肿剧烈,中心窝反光消失,且见多数黄白色渗出小点。右眼黄斑部水肿较轻,光反射隐约可见。

诊断:两眼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西医);视惑(中医)。肾水不足,虚火上乘。治宜大补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初诊时,内投大剂六味地黄汤以补肾阴,佐元参以填肾水而制浮升之火,并恐阳火上僭,侵损娇脏,所以再加麦冬以滋肺生气,使肺金生水,火得水而易归。此方共服半月,两眼视力皆见增进,右眼增至0.8,左眼增至0.4。以后原方加五味子,又连服半月,视力右眼增至1.0,左眼增至0.6。眼底检查,右眼黄斑部水肿消退,光反射明显出现,左眼网膜水肿亦大为好转。因其舌质转淡,乃以党参易元参。又服1月左右,检查两眼视力皆达1.5,眼底病变消失而终止治疗。

球后视神经炎及其萎缩

球后视神经炎是眼底病中比较常见,同时又是相当严重的病症。由于原因不明,治疗缺乏特效方法,因而很多病例,每因得不到妥善处理,形成视神经萎缩,以致失明。

青盲,是指眼部外表无显著变化而视力丧失,这种症状与视神经萎缩相同。当然青盲并不单指视神经萎缩,很多眼底病外部都无异常,而视力不良,例如肝风目暗、坐起生花、视瞻昏渺、青盲等。这些眼病亦应该属于青盲范围之内。

病缘由七情而起,以喜则气散,心阳动,阳亢阴弱,治当清补为主;怒则多以疏肝解郁为先,然后填补精气而归明于目;忧则心肝脾肺四脏皆可能受病;复有忧极而恐,伤及肾水,治疗以安神为主;思虑则气结于心而伤于脾,初时宜清开,稍久宜补,而以扶脾补血,兼清心阳为主;悲宜补肝脾,恐宜补肝肾,惊则必须安神定志,收敛耗散之气。如本病由于虚劳,其人多系劳心好色,内损肾元,真阴亏损,治宜补阴而火自降;如为梅疮结毒,则多属肝肾有亏,阴虚血少,治疗需要补血活血,稍佐解毒之品;如为物所伤,初病最宜除风和血,日久又需养血;胎前产后,亦需以养血为治。以上为发病原因。其治疗方法,虽然不能代表全面,但用之得当,确有卓效。常用方药:

1.六味生脉汤(党参、麦冬、生地、山药、茯苓、泽泻、山萸肉、丹皮、五味子)。此方功能补阴壮水,益气生精。凡真阴亏损,精气不足而致者宜之。

2.补中益气汤(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归身、升麻、柴胡、炙甘草)。此方升阳补气,善治中气不足、烦劳内伤,以致引起身热心烦,头痛恶寒,神疲体倦,懒言恶食等症。脉象多细微软弱。

3.炙甘草汤(党参、麦冬、生地、枣仁、阿胶、炙甘草、桂枝、生姜、红枣)。此方专治心肺气虚而致本病者。

4.人参养荣汤(党参、白术、黄芪、甘草、陈皮、肉桂、当归、熟地、五味子、茯苓、远志、白芍、生姜、红枣)。此方专治亡血过多,血少气虚,以致引起本病。其人多健忘,惊悸,食少气短,体倦神疲,面不华。脉虚,舌白。

5.逍遥散(白芍、茯苓、当归、柴胡、白术、薄荷、甘草)。此方专治怒气伤肝,并脾虚血少,以致目昏不明,对暴肓尤为对症。

治疗本病必须持久耐心,同时还得配合适当的休息,才能获得比较显著的疗效。

眼内出血证治

眼内出血是眼病中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病变好发于视网膜,严重时,亦可引起玻璃体出血。发病原因,有外伤、结核、贫血、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是因为循环障碍,影响静脉回流,或血管本身发生病理改变后所引起。病情严重者,常可突然发生视力障碍,并导致失明。

本症在眼外没有明显的症象,因而病人的主诉,常为诊疗上的参考或依据。病人的自觉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突然眼前一片漆黑,仅见手动,或者仅有光的感觉;(2)骤然间眼前如有圆的黑影遮住,不随眼转动而飘浮,对正中方向注视物体,完全不见,两旁物体则模糊可见“3)骤然间眼内有如线条状黑影向某一方向直射,进展迅速,且渐次加多,最后终至遮住眼前,视物一片模糊,无法分辨;(4)骤然眼前出现红光闪闪,逐渐加多,以致红光满目,视物不明;(5)发病先兆,多数有眼胀,眼珠跳动等感觉;(6)多数反复发作病例,每次发作时,亦有以上某项症象,即使因积血不退,眼已失明,但当继续出血时,还可能有以上某项的感觉。

在眼底发炎,有时也可出现黑影,如眼底中央病变,病人自觉在视线中央亦有圆形阴影,但觉其色泽较灰,好像是灰色纱布罩住眼前,所以虽然自觉视物模糊,但不如出血之易于识别。至于眼前云雾移睛,在眼前也可以见到黑影,但其形态多种多样,且能随眼转动而飘浮,与眼底出血不同。

对本症的辨证,必须掌握整体观念,探察阴阳虚实,分别有火无火。眼内出血的病机,主要为血不循经,阳实证病例,眼部多出现眼胞青紫,白睛瘀血,血灌瞳仁,或白睛、黑睛创伤破裂等兼症,其因都由外伤。至于不内外伤而起者,绝大多数与内伤、劳损有关,但几乎皆属虚证。劳损可以伤阴,阴分不足,水亏不能制火,易于逼血妄行,所以阴虚者为多见。

在治疗方面,实证多属阳热怫郁,火热上壅,当以清热凉血为正治;但出血必然伤血,故在热象减退后,应以滋阴补血善后。至于虚证,应分阴虚阳虚,而主以补阴补阳。但大多数虚证患者,非属纯虚,如阴虚者,每多出现火象,治疗用药,当佐以清火,以治其标。

血病治气,也是治疗血证的一个方法,特别是在本症后期或病久者,用“血药”治疗无效时,可加入“气药”,有较好的效果,如气逆者降气,气虚者补气。

止血是血症的紧急处理,在本病初期,或病变反复发作者,可应用止血药,如病情稳定或积血久久不退,则可改用活血祛瘀之剂,以祛瘀生新、引血归经。但此类药物必须用之得当,既不可破之过甚,也不宜长期使用。否则,反可促进出血;对极度虚损或高度近视的患者,应忌用。兹扼要归纳如下:

1.肝经血热,肝阳偏亢者,多伴头痛头胀,眼胀,口苦,虚烦,易怒。舌质红,脉弦数。治以平肝清热,凉血活血为主。如头目晕眩,头重足轻,心烦面红,此为风火内炽,治当平肝降逆,清火熄风。如晕眩而形体不足,四肢乏力,腰膝不利,脉虚弦,此为肝虚内风,治宜养肝熄风为主。

2.劳损伤阴,而水亏不能制火者,多伴头晕耳鸣、腰酸、咽痛。舌红而干燥,脉细数。治以滋阴降火,壮水涵木。如兼咳而短气无痰者,为肺阴不足,治宜养阴清肺为主。

3.兼有面色萎黄,形色僬悴,健忘怔忡,气短,神疲少食。舌淡,脉虚。为脾虚不能统血,治宜引血归脾。如见纳少多痰者,宜祛痰补气;如形寒肢冷,时腹痛肠鸣便溏,舌白,脉沉而迟者,为中焦虚寒,脾阳不足,治宜温脾益气为主。

4.消渴后期而引起本症者,常两眼同病,以年老人为多见。上消其病在肺,中消在脾,下消在肾,以治肾为主。惟当分别阴阳,阴虚之消,宜壮水,阳虚之消,需益火。

5.外伤而引起本症者,眼部外表或见红肿瘀滞,或无异态。患者多诉眼痛,头痛或胀,治宜用除风益损之剂,并根据血瘀的程度,佐以行血散瘀,导血下行之品;如有异物者,应先予取出。

例2毛某,女,34岁。1958年10月2日初诊。

主诉:左眼失明3年,右眼亦于去年夏天得病。当时仅感眼睛模糊,视物不清,即至某医院治疗,诊为葡萄膜炎,住院治疗6个月。治疗初期,有所好转,视物逐渐清晰,未几又骤然失明。该院又诊为眼内出血。此后时好时发,未痊愈而出院。出院不久,眼又失明,又经该院检査,诊断为眼内出血,再行住院治疗,至今将近1个月,未有好转。患者有头晕史,最近一个时期,头晕更加严重,自觉似人坐在舟中,摇摆荡动,又如房屋旋转,同时头部麻木、重坠感,时左时右,并有耳鸣、腰酸、背痛等症。下午则面热升火,口唇干。面色较萎顿,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微细而数。

眼部检査:视力,右眼眼前1尺指数;左眼无光感。右眼结膜阳性,角膜内皮层见少数陈旧性点状沉着,前房清晰,虹膜纹理不清,瞳孔不圆正,大部与晶体相粘连,对光反应部分存在,晶体后皮质稍为混浊,玻璃体有无数金黄色出血点飘游,光线无法通过,眼底无法见到,左眼角膜深浅层全面混浊,血管翳满布,虹膜萎缩膨胀,前房消失,瞳孔缘与晶体环状粘连,膜闭,用指压眼球,有发软感觉。

初诊诊断:双眼陈旧性虹膜睫状体炎;右眼玻璃体出血,左眼球萎缩(西医);两眼瞳神干缺,右眼眼内出血,左眼膏伤珠陷(中医)。

中医辨证:患者除眼部症状外,全身症状以晕眩最为突出。髓生于肾,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亦由水不涵木,而肾精虚损是为眩晕最根本因素。脉微细而数,应指无力,舌红而少津液,是为肾阴不足的明显表现。耳为肾之窍,腰为肾之府,耳鸣、腰酸,是由肾阴不足。良以阴分不足,水不制火,所以虚火妄动,载血逆行,溢于眼内,形成目衂。治疗应以滋阴降火,壮水涵木为主;但由于其反复发作,稍为劳动,即见出血,说明眼内血管相当脆弱。初诊时又在发作阶段,方中还须佐以止涩之品,以防继续出血。药用:

生地、熟地、川连、黄芩、地骨皮、天门冬、炙甘草、柴胡、当归、阿胶炒、枳壳、蒲黄炭。

二诊:连服1周,病情略有转机,处方:

生地、山药、茯苓、泽泻、萸肉、丹皮、知母、黄柏、杜仲、阿胶、蒲黄炭。

三诊:上方又服1周,病情大好,头晕腰痛减轻,麻木重坠感亦瘥,视物已见。检查视力,右眼:远0.4,近0.3。

原方增损,继续内服。约半个月后再诊,眩晕消失,视力又增,但又觉心中有如浇冷水之感,舌苔转淡。此乃过服苦寒,脾胃受伤,中寒气虚所致。

处方:

党参、炒白术、炙甘草、淡干姜、小青皮、陈皮。

服药后胃脘舒适。再以六味地黄汤加减而收功。眼部检查:右眼视力,远0.5,近1.2,加片近视200度,矫正到0.7,玻璃体积血吸收,眼底清晰可见,其他症状亦全消失。

1960年8月中旬,患者右眼又出血,眼前黑影很多,检査视力为0.1。

处方:

生地、炒白芍、当归、川芎、阿胶、蒲黄炭、仙鹤草、参三七。

连服十余剂,出血吸收,视力恢复。最后予大补血汤,以资巩固,此后未再复发。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五官科卷》
2
本条ID:15066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