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通闭,务治其本

名医简介

袁鹤侪(1879〜1958),著名中医,原北京医院中医顾问。

经水,阴水也,属冲任二脉,出自肾中,为至阴之精,而有至阳之气,故其色赤。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七七而天癸绝。然年未至七七而经水不行者,虽有血枯、血滞之故,但并不尽然。不能一见女子经水不行,便认作血枯,妄用滋补之品,亦不可皆认为血滞,轻用通经破血之药。究其源,有因脾虚者,有因胃火者,有因痰饮者,有因劳伤心血者,有因怒伤訐商血滞者,有因肾阴不足而虚羸者,有先病而后致经不行者,亦有经不调而生诸病者。临证当审其脉证,寻根求源而治其本。

先生治疗经闭的根本原则,其要有三:

其一是:通经之要,在于开源。经闭者,月水不通也,必以通为治。然通经之法,絶非破气、破血之属所能囊括。气血虚者,养正为通;寒湿滞者,温化为通;气血郁者,行气活血为通;心肾不交者,水火既济为通……总之,要针对致病之因进行治疗,使气血充和,升降得宜,通即寓于其中,即所谓开其源也。

其二是:通经之基础,要在固脾胃。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是气机升降之枢纽。经闭患者,无论虚实伤及脾胃者居多,故顾护脾胃,养其生化之源,为通经之基础。恰如《医学入门》所云,“经水不通,不出虚、热、痰、气四证,不调亦大致相同。随证调治,饮食调和,自然血气流通……苟不务气血充和,而惟以毒药攻逼,必死而已”。

其三是:通经之用,妙在变通。同是经闭,其证各有不同,故临证论治宜随证变通,方能应效。气郁血滞者,虽有血病,亦先调气,气不调则血不行。法当开郁气、行滞血。其治在肝、脾,先调其气,次治其血,以无损脾胃为要。脾肾久虚,形体羸弱者,宜先治其虚,养其正,病去则经水自调。法宜培中土,补脾肾,以复正气为要。寒湿凝滞者,法当行气化湿,俟气通湿去,而经水自调。

上述三条,乃先生治经闭之大法。然临证诊病,病情多有庞杂,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药,当以审证为准,遵大法而又灵活变通,遣方用药,随证化裁,方能得心应手,效若桴鼓。现试举验案以说明之。

例1邵某,女性,18岁。

经水6个月未行,身倦无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脉象:左关弦数而大,右寸小数,右关脉濡弱。系气滞血凝兼脾胃虚弱所致。拟用和肝化瘀血、健胃之法为治。

当归10g、莪术4.5g、酒赤芍6g、元胡10g、川贝6g、藿香10g、云苓12g、枳实3g、炒白术12g、半夏曲10g、生姜3片。

二诊:服上药1剂,症情略见轻减。脉象左寸略弱,两关脉均见好转。拟照前法化裁。

当归10g、远志10g、酒赤芍10g、云苓12g、浙贝12g、炒白术10g、南红花10g、桃仁(研)4.5g、枳实3g、半夏曲10g、藿香6g。

三诊:经水已通,诸症均已渐愈,惟身体疲乏,小有劳则不支。拟用健脾益气兼和肝养血之法为治。改用丸剂,以期缓缓图功。

当归18g、炒白术15g、川贝12g、佩兰12g、川芎10g、元胡10g、姜半夏12g、远志12g、陈皮12g、云苓12g、生白芍12g、枳实6g、炙草10g。

上药研为细面,制成蜜丸,如绿豆大,每早晚各服20丸。

此案系18岁女子,经水6个月未行,关键在于气滞血凝。左关脉弦数而大、右寸脉小数乃为其候。其身倦无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者,系脾胃虚弱所致,右关脉濡即此兆。气滞血凝则经道不通,脾胃虚弱则生化不足,故经闭6个月未至,此虚实夹杂之证也。肝实而脾虚,故其治主以和肝化瘀,辅以健胃益脾。攻补兼施,肝脾同治。而化瘀尤以疏气为先,故用莪术、枳实、元胡之属。轻用其量,旨在通气化瘀,不致破气伤正。归、芍以柔肝养血。其用酒赤芍者,取其养血而有活血之用。健脾益胃,则重用白术、云苓,意在实脾而养正。先生云:白术之用在除湿,其功在除湿即能益气,益气而便能活血,故补中益气,则白术之力为优。待气道通、症轻减之后,则减莪术、元胡,加红花、桃仁以活血通经。可见,先生治气滞血瘀者,先以治气,继以活血,随病势进退而遣药。故二诊后经水通,诸症除。然虑其脾胃气虚,非一日能复,故改为丸剂,主以健脾益气,辅以和肝养血,以缓缓图功,巩固疗效。此乃统顾全局、攻补兼施、标本同治之法。

例2路某,女性,43岁。

经水3个月余未行,腹部作胀,四肢各部作痛。脉象:左三部现结象,右关、尺均无力。系寒湿凝滞,气道不利所致。拟用温中化湿利气之法调治。

焦茅术10g、云苓12g、青皮10g、姜半夏10g、桂枝6g、陈皮10g、泽泻10g、姜川朴4.5g、生甘草4.5g、生姜3片。

二诊:服药2剂后,经水已通,腹胀减轻。拟照前方加减。

焦茅术10g、姜川朴4.5g、泽泻10g、姜半夏10g、肉桂4.5g、炒杭芍6g、茯神12g、陈皮10g、生甘草4.5g、生姜3片。

服上药后,腹胀除,遂告痊愈。

本案虽为经闭,然患者腹胀,四肢疼痛,胀为气滞,痛为壅塞不通所致,说明其病在气。左脉结象,乃气壅湿滞、阴盛气结之候。况患者年已四十有余,虽未至七七之数,然脾肾已近趋衰之时。观其脉证,知病在气在湿,而非在血也。

先生治此,用温中化湿利气之法。全方用药10味,寓三法于其中。君茅术以健脾,以苓、桂、术、甘通阳化气,合二陈以健脾利湿,加朴、姜以利气,佐青皮以舒肝,伍泽泻以化湿。共奏温中、化湿、利气之功。如是,脾胃得和,气道得顺,水湿得化,荣气足而血得以生,经水自然而通。此乃治本之法也。虽未治血,但一剂而应,二诊而愈。先生临证用药之妙,于此可略见一斑。

(袁立人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妇科卷》
2
本条ID:15055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