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中漏下,治从湿热

名医简介

于鹤忱(1919〜),山东省乳山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崩证、漏证,古今医家多从热、瘀、虚论,但尊古法撷今论,依法运用于临床,虽然有效,其疗效多不理想。先生经半个多世纪临床观察,苦心探索,总结经验,认为沿海地区之崩漏患者,热者多,寒者少,即是热,亦多属湿热为患。其他虽对因瘀、因虚者,亦多夹湿热为病。在临床中观察到,绝大多数患者,崩漏未作前带下较多,初为白带下,绵绵不断,体倦困重,纳差嗜卧,湿邪为患之象悉俱;继之则出现黄带下多,质多粘稠,味臭秽或腥秽,伴心烦而热,湿热为患已明。此时若及时就诊,经正确施治,多可免除崩漏之苦。若因失治、误治,湿热已久,热甚伤络,动血,则崩证、漏证多继之而作。这是崩、漏发病前及发病的发展过程,即:白带下—黄带下—崩、漏

崩漏之证既作,经过正确之辨证论治,血止以后,热邪由甚转微,则黄带下又现,继续应用清热除湿药,带下可由黄变白,由白变少而愈。此乃崩、漏经正确施治后的转归,即:崩漏—黄带下—白带下—痊愈。验之临床,沿海地区崩漏病的发展及转归,十有八九如同上述。崩、漏责之湿热,由此可明。故认为,湿热为导致崩漏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沿海地区。

生活习惯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注重膏粱厚味饮食,过食肥甘者多,而忽视了饮食有节、注意清淡。过食膏粱厚味,久则阻滞气机,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水湿、升清降浊之枢纽功能受损,则湿邪停滞,湿热内生。又因地域差异,生活习惯不同,久居沿海地区者,多喜食鱼、虾、蟹等海产品,又有饮食偏咸等习惯,而这一习惯,对人体的生理及病理均有着较大的影响。对此,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鱼、虾等海味可使人热自内生,嗜咸则易伤血。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鱼盐之地,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所以说,过食膏粱厚味、鱼虾等物以及生活习惯上的嗜咸,是造成沿海地区崩漏病多属湿热的主要原因。

地域原因

处于我国东部的沿海地区,一年四季气候温暖,降雨偏多,又因地处沿海,空气中湿度较高,所以,感受外湿侵袭之机会甚多。因此,沿海人除因生活习惯等原因导致内湿之脾胃病较多外,感受外湿所致之风湿痹证之发病率亦颇高。《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天地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因人们所处环境之潮湿,且因地域之差异,沿海入腠理疏松,极易感受湿邪。湿邪重浊粘腻,侵袭人体最易伤人阳气,影响人体气血之运行及气机之升降,久而成湿热蕴于体内,湿热甚则下迫,使人体气机升降失序,气血逆乱,伤及血络则成崩成漏。

其他原因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因房劳、多产等原因导致冲任损伤、虚劳者(不包括滑胎者)已不多见,因而由此造成瘀血等的机会较前明显减少,故崩漏单纯属瘀、属虚者少有,而湿热为患则成为崩漏的主要原因。

在辨证上,崩漏从湿热论。在治疗上,清热除湿药要贯穿整个崩漏证治疗之始终。特别是崩漏证血止以后,要以清热除湿为主。即使患者有瘀、虚之表现,清热除湿药亦应配伍于化瘀、补虚方药之中。湿热祛,则气血运行有序,血不止而自止。对除湿药的选用,应首推白术,可用15〜30g。该药药性平和,一药多功,既可益气摄血,健脾除湿,又能利腰脐气,重用固带脉效最速捷,并固而不滞,又无留邪之弊。对妇科病伴腰痛者,白术可重用30〜50g,每收指臂之效。次选翻白草、地锦草、黑栀子、炒黄柏、车前子,以清热除湿止血;血热者,可选用凉血止血药,如石见穿、丹皮、赤芍、贯众、地榆等,其中,石见穿性味微苦、辛,平,除清热解毒外,尚能活血镇痛、软坚散结,辛散而不窜,通而无滞,又不伤正气;冲任损伤者,选淫羊藿、续断、桑寄生、旱莲草、鹿角霜等;血瘀者,选用五灵脂、炒蒲黄、茜草根等;气虚不能摄血或气随血脱者,选人参、黄芪、山药等;固涩及炭类药则选五倍子、金樱子、龙骨、贯众炭、乌梅炭等。余随症加减。

临证时,应注意不同情况下遣方用药的剂量。如下血多、湿热重者,白术、翻白草、地锦草、石见穿等可用至数十克,使药效直达病所,求其速战速决而正不伤,而黑栀子、炒黄柏等苦寒之品,少时可用2〜5g,使热清又无经血凝滞之弊,从而使方剂配伍动静相宜,以达清热而不凝,祛湿而不燥,止血而不留瘀。

姜某,女,24岁,已婚,1980年6月21日初诊。阴道不规则下血1.5年,加重2个月。患者自1978年1月始,白带下多,绵绵不断近1个月,于2月份始,阴道流黄色质稀之臭秽水样物,量特多1周。后突然阴道大量下血,色暗紫夹有血块,伴小腹剧痛,持续20日余,干净10日余,复又下血淋漓不断,时多时少。在当地医院服中药30剂余未能缓解。2个月前突然下血如崩,伴心悸气短,头晕欲倒,纳呆嗜卧,四肢无力,身微热,口干而不欲饮。血常规:血色素60g/L,红细胞2.5×1012/L,白细胞8.5×109/L,嗜中性粒细胞0.76,淋巴细胞0.24。妇科检查:阴道血迹,子宫前位,略大,较饱满,触痛,附件(一)。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诊见:面色苍白,口唇淡,舌淡红,舌苔薄黄微腻,脉芤。乃湿热为患,热甚伤络,致崩中下血,气随血脱,属中医崩漏。拟益气固脱,佐以清热除湿。

处方:

人参10g、黄芪30g、白术30g、鹿角胶15g、翻白草30g。

水煎服,日1剂。先后出入:贯众炭,黑栀子,五灵脂等。进9剂,阴道下血止,但黄带下多,质粘稠,身体较前有力,纳可,唯手掌起散在紫斑,刺痛,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而腻,脉细滑而数。此乃气脱血耗渐复,湿热之象未减。此诊重在清热除湿止带,佐以益气凉血。拟方:白术30g,黄芪30g,石见穿30g,翻白草15g,黑栀子6g,车前子15g,丹皮12g,赤芍12g,白果12g。服6剂,手掌紫斑除,黄带止,带下色白,量不多。改健脾胃,固带脉,佐以清热之法,又进6剂。先后共进21剂,诸症消失。随访1年,月事正常,崩漏之症一直未作。

(徐元山、于然锡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妇科卷》
2
本条ID:15053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