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治崩漏

名医简介

周鸣岐(1917〜1991),原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崩漏的治疗方法很多,而运用活血化瘀治疗崩漏较为常用。笔者运用活血化瘀治疗崩漏的特点在于:能针对病因,恰合病机,标本并举,巧妙组方,扶正而不碍邪,化瘀而不伤正。

瘀血是引起崩漏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久崩久漏多兼瘀滞,如河水泛滥,泥沙俱下,久之河道未有不淤塞者。瘀血之因,或情志所伤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肝郁化火,灼伤脉络,使血离经外溢,聚集不散遂成瘀血;或塞流过急,血瘀胞宫;或产后瘀血未尽;或受寒邪,寒凝胞宫,离经之血不得畅下;或气虚、阳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流而不畅日久成瘀。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因此治疗瘀血所致崩漏,重在祛瘀,务使瘀血化散,经络畅通,血行归经。在非大失血的情况下,一般不用“塞流之品”,而一旦采用“塞流之品”,血止后出现腹痛、舌黯、脉涩等瘀血之见症,就以活血化瘀之剂清涤胞中离经之瘀血,以求澄源。这与疏通沟隧、修理河床的道理一样。妄用峻补、固摄、收涩之品,则有“姑息养奸”、“闭门留寇”之虞,势必导致瘀上加瘀,酿成隐患。对崩或漏数日,以至数月,淋漓不断,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有血块或无血块,腰酸痛,脉细弦弱涩,舌黯甚至有瘀斑,全身疲惫乏力,四肢倦怠,少气懒言,面色无华,头晕目眩,乍看属虚,细审乃虚中夹实之证,若以滋补、升提、固摄、止血之品治之,非但罔效,反而加重病势,而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在瘀血排除,流血中止,腰腹痛消失,诸症悉除之后,再以调补气血、滋补脾肾以善其后,或视病情另择方选药治之,临床上常获得满意的效果。

扶正化瘀

扶正化瘀,适于气虚、阳虚兼有瘀血之崩漏。若气血亏损,冲任不固,机体功能衰弱,不能推动血行,血流不畅,瘀阻胞宫,则属虚中夹实之候。如祛瘀过急,易伤正气,益气固经,又碍血行。故先拟活血化瘀为主,佐以扶正之味,取标本兼顾之法。瘀阻除后,可再拟益气养荣固经之品。

处方: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当归、川芎、阿胶、益母草、元胡、蒲黄、灵脂等。

例1于某,女,35岁,已婚。1974年11月4日初诊。

生育4胎,人工流产2次,1974年5月因“卵巢囊肿”住院手术,术后小腹疼痛,出院后于7月27日月经来潮,数日不净,淋漓不断,经刮宫治疗,血止十余日后,又突然流血不止,且量多有块。曾用中西药物以止血固经为主治疗,可取一时之效。此次经血延至月余,淋漓不断,近1周来经量增多,小腹胀痛拒按,血色紫黯成块,块去痛减,心悸气短,自汗头晕,面虚浮、色㿠白,精神疲倦,舌边紫黯,苔薄白,脉沉涩。证属气虚血瘀,胞络瘀阻。先予活血化瘀为主,佐以扶正之味:

党参15g、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5g、白芍15g、五灵脂10g、生蒲黄10g、茜草15g、川芎10g、元胡15g、三七粉2.5g。

2剂后块下更多,腹痛、腹胀减轻;4剂后血块基本消失,血量增多,瘀血已除。再拟以益气养荣固经之法:

黄芪50g、人参10g、当归15g、阿胶10g、棕炭15g、地榆炭15g、艾炭10g、生地炭15g、川芎7.5g、生蒲黄10g、酒白芍20g。

服药8剂后经血已止,小腹按之不痛,心悸、气短、自汗均减,精神转佳,惟感夜寐不实,食欲欠佳,腰背酸沉,午后有时发热,体温不高,脉沉数,舌红苔白。再拟扶正养阴、健脾宁神之法。

党参15g、生黄芪30g、当归15g、川断15g、枸杞子15g、白术15g、麦芽15g。

6剂后继服人参归脾丸10丸,六味地黄丸10丸,诸症悉除,月经按期来潮,5天即归,经量正常。

疏肝化瘀

疏肝化瘀适用于情志失调,气机不畅,气滞血瘀之崩漏。

七情郁结,肝气不舒,气病及血,当理气之滞,参与化瘀之品,使气行归化,血行归经。

处方:柴胡、青皮、橘叶、生麦芽、香附、郁金、牛膝、茜草等。

例2牛某,女,30岁,已婚。1975年7月14日初诊。

半年来月经不正常,赶前错后,此次因家务事发生口角,致经来15日未净,淋滴不断,于本月8日突然下血量多,血行不畅,色紫黯成块,块下痛减,少腹拒按,乳房及两胁胀痛,性急易怒,口干目眩,舌质红有瘀点,苔白腻,脉弦涩,形体消瘦,面容无华。证属肝郁气滞导致血瘀之候。拟舒肝理气,化瘀止痛:

当归20g、川芎15g、白芍20g、茜草20g、柴胡10g、白术15g、生麦芽30g、橘叶15g、生蒲黄15g、五灵脂15g、甘草10g。

3剂后流血减少,腹痛减轻,乳房及两胁胀痛均除。再拟扶正养血固经之法:

当归20g、黄芪50g、川芎10g、阿胶10g、艾叶炭10g、酒白芍20g、白术20g、茯苓15g、棕炭15g、地榆炭20g。

6剂后经血已净,体力增加,腹痛已除,惟感头晕口干,午后发热。再拟扶正滋阴清肝法:

柴胡10g、生地25g、生白芍20g、女贞子25g、旱莲草25g、当归15g、枸杞子20g、石斛20g、生黄芪20g。

3剂后月事正常。2.5个月后患者来诊说,月经50天未行,恶心,纳呆,全身疲乏,嗜眠。诊脉两寸缓滑无力。此乃妊娠反应,脾胃气虚之证。拟香砂六君子汤加藿香、生姜。3剂后诸症悉除,食眠正常。

温经化瘀

温经化瘀适于寒凝经脉,血瘀胞宫之崩漏。

寒湿侵袭,寒凝胞宫,使离经之血不得畅下,故血紫有块,小腹痛而拒按,乃本虚标实。当温经化瘀,先治其标,药后若出现脾气虚弱、阳气不足之见证,需投温阳健脾固经之味,再视病情而补肝肾,健脾胃,益气养荣以善后。

处方:

吴萸、当归、红花、香附、川断、川芎、乌药等。

例3王某,女,57岁,已婚。1980年7月4日初诊。

生育2胎,第二胎满月不久,时值晚秋,阴雨连绵,在场院劳动,适逢经来第一天,至夜小腹冷痛,经来量多,色紫有块,月余始归。此后每逢经来,数十日不净,病情加重,体力渐衰。此次经来20天余,头昏乏力,小腹冷痛,喜热拒按,色紫黯成块状,块下痛减,腰膝酸痛,手足不温而喜热饮,纳呆便溏,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有瘀斑,脉沉迟而涩,苔薄白,面色晦黯,精神疲倦。证属寒凝血瘀,脾阳不振,本虚标实之证。先拟温经化瘀为主,佐以益气健脾:

炮姜7.5g、炒小茴香20g、吴萸7.5g、当归20g、茜草20g、川芎10g、五灵脂15g、党参20g、焦白术20g、元胡15g。

4剂后经血渐少,腹痛已除,血块消失,惟食欲仍差·便次减少,下肢浮肿如故。再拟健脾固经益气养荣之法:

焦白术20g、肉蔻10g、苡仁20g、茯苓20g、党参15g、砂仁10g、当归15g、黄芪30g、吴萸10g、阿胶珠10g、艾炭10g。

6剂后大便如常,食欲大增,浮肿消退,经血已净3天,动作有力,精神转佳,有时仍感腰酸腿沉,脉缓无力。再拟补肝肾,健脾胃,益气养荣为治:

川断20g、炒杜仲10g、牛膝15g、骨碎补15g、狗脊15g、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5g。

9剂而愈。

清热化瘀

清热化瘀适于肝热有余,化火伤阴,冲任不固,血瘀胞宫之崩漏。

血瘀胞宫,瘀血不去,新血难生,血瘀化热,久而伤阴,用养阴清热法可减烦热;烦热虽减,少腹仍痛,是瘀血内停之故,改用活血化瘀之法以澄源。

处方:生地、元参、丹皮、黄芩、栀子、女贞子、旱莲草、当归、茜草、蒲黄、灵脂。

例4林某,女,25岁,已婚。1975年11月19日初诊。

自去年秋天以来,经来量多,此次经行20日余未净。经某医院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用大量止血剂,一度经量减少,但淋漓不断。8天前经量又突然增多,连续用卫生纸10包余,色紫成块,少腹胀痛,腰酸头晕,五心烦热,精神疲惫,饮食不佳,脉来虚滑而数,舌质淡红,面色少华。证属经崩,乃肝热有余,阴血不足,冲任不固,血瘀胞宫所致。先拟养阴清热法:

地榆炭20g、龟板30g、黄柏10g、焦栀子10g、黄芩10g、白芍20g。

3剂后烦热已减,血量减少,但少腹仍痛且拒按,经血夹有紫色血块。乃血瘀经脉,不通则痛。再拟活血化瘀法,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赤芍15g、桃仁10g、当归15g、红花10g、川芎10g、生地20g、柴胡10g、枳壳10g、元胡10g、艾炭10g。

2剂后,经量增多,先下紫黑色血块,后来鲜红经血,量虽减少,但仍未净;少腹胀痛悉除,腰痛头晕,动则心悸气短,寐而不宁,纳谷欠佳,尚有神疲乏力,脉沉无力,舌淡苔薄。乃心脾两虚之故。予人参归脾汤,10剂余后,经血已净,食欲增进,睡眠良好,精力较前充沛而痊。6个月后随访,患者经期、经量正常。

(周升平、周惠君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妇科卷》
2
本条ID:15051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