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刘云鹏(1910〜),湖北沙市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崩漏为病,其病理变化与年龄关系最为密切。大抵青春期与更年期以崩为主,其病多虚;中壮年则有崩有漏,其病多实。青春期任通冲盛,月事应以时下,若见崩漏,多为肾气未充,肾精不足,冲任功能失调所致。治宜补肾益精。肾虚血虚者用养血固冲法,肝肾阴虚者则用调补肝肾法,肾阳不足者,则宜温肾填精,右归丸之属是首选方法。然肾阳虚则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亦虚,若血崩过多,易致气随血脱,此时徒涩血固冲,难见速效,必须配伍益气摄血大剂,如参、芪、术、姜等药,方可转危为安。更年期正值七七之年,“面焦发白”,肾气虚衰,经血日亏,自宜补肾。然在脏腑功能衰退之时,不能只是补肾,尤需借助于脾之运化,输送精微,以资精血生化之源。临证体会,老年以脾虚气弱为多,故治宜健脾益气,辅以补肾益精之味。育龄时期正值“筋骨坚,身体盛壮”之年,由于人事环境复杂,情志易于拂逆,气郁化火,肝阳偏亢,肝胃热盛,火热迫血妄行,属热属实者多,宜用清热凉血法以直折肝胃之火。若热邪伤阴者,则兼养阴液。若老年气血俱虚而又瘀血为患者,则又宜在补血药中,投入活血化瘀之品,以扶正祛邪。至于瘀血阻络,血不循经而崩漏者,无论老、中、青年,均以活血祛瘀为法。如属气血失调,冲任不固者,则用理气活血固冲法治其漏下。综上所述,崩漏之治,青春时期,着重在肾,此为一般规律,但有常则有变,若年少而脾虚者,则宜治脾与肾,年老而肾虚突出者,则又重在补肾而兼扶脾。慎勿胶柱鼓瑟。
崩漏之治,不外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法则,这是前人在治疗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所谓塞流就是固涩止崩,杜塞其放流,是目的。澄源就是澄清病源,即治病求本之意,是方法,是辨证要点。复旧乃恢复故旧,调整其脏腑功能,以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是善后措施。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塞流应与澄源并举,若不审病因而盲目止涩,往往塞而不止,纵幸止于一时,亦难免再发。反之,若仅仅澄其源,而不佐塞流,则又缓不济急。且澄源是为了更易塞流,也正是为了复旧。复旧大法当以调理脾胃为主,若肾虚者,自宜侧重补肾,务求恢复脏腑功能,巩固疗效。临床五十余年,总结出治疗崩漏十法,证之临床,疗效确切。
一、益气摄血法
辨证要点:阴道下血量多,色淡或鲜红,小腹坠,脉虚大无力,舌淡胖,有齿痕。此属脾虚气陷,血失统摄。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方略)加地黄、地黄炭、阿胶、棕榈炭等以益气升阳,摄血止血。补中益气汤是以补气为主,崩漏病在下焦血分,故必须加入养血补肾药方效。
二、益气固脱法
辨证要点:阴道下血如注,两目昏暗,或晕眩欲仆,脉细弱或虚大急数,舌质淡,苔白。此属气血两虚,势将气随血脱。用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补气补血,引血归经。本方由熟地30g、炒白术30g、黄芪15g、当归6g、姜炭6g、党参15g、共6味组成。当归辛温香窜,活血之力胜于补血,确宜慎用,尤其有个别患者忌服当归,服之往往大出血。患者常事先向医者主诉敏感情况,应注意之。原方熟地、白术各一两(习用30g),大补脾肾,并黄芪、人参以益气固脱。黄芪配当归寓有当归补血汤之意。姜炭引血归经,又有收敛之性。是当归在大队补气补血药中,起了有益的流通作用。每将原方当归剂量(五钱)减为今之6g,有疗效,无副作用。固本止痛汤双补脾肾,然偏重于补脾益气,意在急补其气以摄血固脱,并具生血之功。增入补肾益精及止涩药,如枸杞、阿胶、牡蛎等,以补肾固冲,止血之效更佳。又暴崩之际,元气大虚,可用红参9〜15g急煎服之。
三、益气养血法
辨证要点:阴道下血或多或少,心悸失眠,脉虚细或大而无力,舌淡红,苔薄。此属心脾两虚,脾不统血。用归脾汤(《济生方》)益气摄血,健脾养心。随症可选加熟地、地黄炭、阿胶、棕榈炭、姜炭等补血止血。此方对惊恐引起的血崩加煅龙骨、煅牡蛎甚效。
四、健脾坚阴法
辨证要点:阴道下血量多,口干不欲饮,脉虚数或沉软,舌红,苔黄。此属脾虚阴伤,冲任不固。用自拟健脾固冲汤,健脾坚阴止血。方药组成:
本方健脾坚阴,固涩冲任,健脾而不温燥,养阴而不碍脾。脾肾两虚者,以脾肾阳虚为多见,崩漏常有脾虚而肾阴伤者,适用本方,多见于老年血崩。
五、养血固冲法
辨证要点:阴道下血或多或少,少腹和腰隐痛,脉虚细或软弱,舌淡红,苔少。此属血虚兼寒,冲任不固。用胶艾汤(《金匮要略》,方略)加杜仲、续断、山萸肉、菟丝子等,养血补肾,固冲止血。原方重在治妊娠胞阻下血,若崩漏或月经过多,属于冲任虚损,血虚兼寒者,用此方加入补肾药味,侧重固涩冲任。
六、调补肝肾法
辨证要点:阴道下血量多,色鲜红,腰痛,头昏,耳鸣,五心烦热,脉沉细虚数,舌红少苔。此属肝肾阴虚,冲任不固。用调补肝肾方(经验方)滋补肝肾,养阴固冲。方药组成:
本方多用于青春期少女。
七、疏肝扶脾法
辨证要点:阴道下血或多或少,色红,或黯红,胸乳胀,或腰痛,脉弦数,或弦弱,舌淡红,苔灰或黄。此属肝郁脾虚,用逍遥散加减。方药组成:
肝郁化火,加炒栀子9g,丹皮9g。
八、清热凉血法
辨证要点:
1.阴道出血量多,色红有血块,脉弦滑数或洪数,舌质深红,舌苔黄厚。此属实热,用芩连四物汤(《医宗金鉴》,方略)加味。热甚津伤可选加黄柏、知母、玄参、麦冬等清热凉血滋燥。大黄直入血分,泻热通腑,用以下肠胃燥结,除郁热,为实热血崩常用药。热邪迫血妄行,血量多,阴道和宫腔往往积血成块,此属离经之血,不是经络之瘀。瘀血亦下血块,但以小腹必痛拒按、血下痛减为特征。
2.阴道下血量多,色红质稠,口干欲饮,脉弦数或细数,舌红少津。此属血热伤阴,用清经汤(《傅青主女科》,方略)清热凉血滋阴。如兼肝郁胁痛,可于方中去青蒿加柴胡,以疏肝开郁散热;如兼湿热;可加滑石、泽泻等利湿清热,湿去热减,血海自宁。
九、活血祛瘀法
辨证要点:
1.阴道下血或多或少,腹痛拒按,血下痛减,脉沉弦,舌黯或有瘀点。此属瘀血阻络,血不循经,用生化汤加味。方药组成:
可随症选加乌药、牛膝、蒲黄、五灵脂、红花、香附等以行气祛瘀止痛,引血归经。生化汤加益母草为活血祛瘀通剂,无论在经期产后,崩漏等证,凡属瘀血瘀痛,血不循经者,均可用之。
2.阴道下血或多或少,色淡黯,腹痛,脉沉弦软或大而无力,舌质淡黯或有瘀点及齿痕。此属久崩气血两虚,兼夹瘀血阻络,方用加减当归补血汤(《傅青主女科》)。方药组成:当归30g,黄芪30g,三七末9g,桑叶14片。可选加茜草、蒲黄、地黄炭、贯众炭等以益气养血,活血止血。
十、理气活血固冲法
辨证要点:阴道下血量少,淋漓不断,腰腹略胀略痛,脉沉弦,舌略黯,苔薄黄。此属气血失调,冲任不固,用黑蒲黄散(《妇科医要》)。方药组成:
本方治漏下,不必加减。小腹痛与不痛需切诊,患者言小腹不痛,往往按之痛,仍宜此方。无论产后或宫腔手术后,崩漏甚至一二个月不止,先用生化汤加味,去其瘀积,再进本方调气血、固冲任,甚效。又,久漏患者,须査有无宫颈息肉。在立法处方时须注意配伍各类止血药,以增强效力。常用止血药如下:
补血止血药:旱莲草、地黄炭、阿胶、龟板等。
凉血止血药:栀子炭、贯众炭、柏叶炭、地榆炭等。
温经止血药:艾叶炭、姜炭等。
活血止血药:三七、蒲黄炭、茜草炭、大黄炭等。
敛涩止血药:仙鹤草、棕榈炭、乌贼骨、赤石脂、煅牡蛎、煅龙骨等。
所举十法十二方,前六法六方以补虚为主,后四法六方以泻实为主。症状表现每多错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故在辨证治疗时,注意虚中求实,实中虑虚,先立法,后选方,再随症加减药味,力求符合病情发展的规律,起到治病的作用。由于崩漏日久,气血耗伤,脏腑受损,故虚证多而实证少。实者泻之,或直折热势,或活血祛瘀,治之较易。虚则补之,涉及范围较广,有阴阳气血之不同,脏腑经络之各异,病情复杂,难于速效,先应成竹在胸,然后步调不乱。
例1杨某,女,13岁,学生,1987年2月23日初诊。
自1985年11月份月经初潮以来,每月行经如注,经血淡红,持续20天余,服药后方止。1986年夏经用益气养血、健脾补肾法治疗后,月经正常来潮4个月,因未服药调理善后,旧疾复发。此次月经1987年元月26日来潮后,27天未止,2周前在某医院住院,服用乙烯雌酚,并注射黄体酮,效果不显而停药。现经量有所减少,但每日仍须换纸3〜4次,小腹按之略痛,头痛,腰不痛。舌淡红,苔微黄,脉沉弱(72次/分)。血崩日久,气血双亏,兼夹瘀滞。拟益气养血、活血止血之法,用胶艾汤加味。
2月27日复诊:服药4剂后,血量仍多,色淡无块,腰腹不痛,面萎黄,舌淡红,苔灰薄,脉沉弱(80次/分)。前法养血活血,瘀滞得行。血崩30天,脾肾两虚,冲任不固,急宜固冲塞流,取固本止崩汤加味,重用熟地、白术并补先天后天。患者年龄不及二七,肾气未盛,补肾益精更应有所侧重,阿胶、枸杞等在所必需。然精血不能速生,阳气所当急固,故以参、芪益气,俾血有所统,佐以乌贼骨、牡蛎等固涩,以塞其流。
处方:
3月6日复诊:上方共7剂,服5剂后,阴道出血即净。现头昏,神疲,口干,舌淡黯,脉弦软,予养血扶脾、补肾益精方药共10剂。
3月30日复诊:月经于3月27日正常来潮,量多,色鲜红,头昏,精神差,无腰腹痛,舌淡红,苔灰薄,脉沉弦。血崩频作,血虚气弱,肾精未充,冲任失守,最易发生厥脱重证,宜未雨绸缪。前法既效,再加附子助其温阳益肾之力,阳生阴长,庶几血自归经矣。
处方:
4月6日复诊:服前方共4剂,经潮4天即止,续予健脾益气、温肾益精法,固本止崩汤合右归丸化裁,先后共10剂。
1987年7月17日随访:服上方后,每月月经31〜32天一潮,4〜5天即净,经量正常。
例2刘某,女,45岁,已婚,工人,1980年7月27日初诊。
患者崩漏年余,中西药治疗未效,4月份在本市某医院进行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报告为“子宫内膜增殖症”。术后阴道出血停止。5月正常行经1次。6月崩漏又发,阴道下血量多,到市某院复诊,欲行第二次刮宫,患者不同意,来我院就诊。现阴道出血量多,色红,无血块,腰腹不痛,感口干,夜间欲饮,纳食差,肢软乏力,手心发热,脉沉软数,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证属血崩日久,脾虚阴伤,冲任失固。法宜健脾坚阴,固涩冲任。方用健脾固冲汤加黄柏合二至丸以增强养阴清热止血之效。
1987年7月29日复诊:日服药2剂,阴道出血即减,4剂服完,出血基本干净,口干减轻,夜间饮水少,纳食略增,手心已不感发热,脉沉软,舌质淡红,苔薄黄。继前方去黄柏,共3剂。
1年后随访,诉服完上方后,阴道出血干净,纳食增加,此后月经正常。
例3陈某,女,48岁,已婚,干部,1972年3月27日初诊。
患者崩漏2年,曾在武汉作诊断性刮宫,确诊为“子宫内膜增殖症”。在本市某医院注射丙酸睾丸酮后,阴道出血停止,但停药后复出血,如此反复年余。现阴道出血已2个月余,开始量多,色鲜红有血块,以后量少,淋漓不断,腰腹略有胀痛,头晕心慌,失眠多梦,纳差,大便有下坠之感,脉沉缓,舌质淡红略黯,舌苔灰黄。证属气血不调,迁延日久,为冲任损伤之候。治宜调和气血,养血固冲。方用黑蒲黄散。
1972年3月30日复诊:患者服上方2剂后,阴道出血减少,其他各症均减轻。脉沉缓,舌质淡红,舌苔灰黄。继服上方2剂。
随访:患者称服药后,阴道出血停止,以后半年行经一次,7天干净。共行经2次,经绝。
例4黄某,女,34岁,已婚,住院号18138,1983年8月23日初诊。
患者以往月经正常,本次月经于1983年6月28日来潮,头3天量多,以后即时多时少,至8月18日共出血50天未净,伴左下腹时时隐痛,门诊以“崩漏”收住院。入院前某院曾用断血流片、维生素K、磺胺、安宫黄体酮等口服药及注射青霉素、黄体酮针剂等未效。曾作诊刮术,病检为“经间期子宫内膜”。入院后妇检:外阴经产型,阴道光滑通畅,有少量黯红色血液,子宫水平位,常大,附件正常。经用黑蒲黄散、胶艾合剂等治疗5天未效。会诊时,患者阴道出血量少,色黯红,腹痛止,睡眠差,余无明显不适,舌黯红有齿痕,苔灰黄厚腻,脉沉弦软。证属湿热内阻,窜入血分,迫血妄行,日久瘀血阻络,导致脾虚冲任不固。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健脾固冲。方用芩连四物汤加减。
1983年8月26日复诊:阴道出血有所增多,色鲜红,无血块,余无不适,舌脉如前。此为清利后血活瘀化之象。继守前方3剂。
1983年8月29日复诊:阴道出血已止2天,舌黯红,苔灰黄薄,脉沉弦软。守方3剂,以资巩固。健脾益气善后,经期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