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运散结振举清阳,斡旋疳积尝用柴胡

名医简介

苏必中(1900〜1975),浙江泰顺县名中医。

疳积又称脾疳,为五疳之一,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疳之病因虽异,但其病理基础同是脾胃虚损,故有疳病多虚之说。如《幼幼集成》云:“疳之为病皆虚所致”。但也有人认为,疳之与积,相关甚密,临床上往往是共处并存,互为因果,疳多虚,积多实,虚中夹实是疳病常见之证。言“无积不成疳”,“疳之成多起于积,治疳必先治积”等。

苏老说:“脾胃虚损,疳积之本也。肠胃积聚,或久积化热等皆为疳病之标。本虚标实或虚中夹实是疳之病理实质。治疳须明此理,辨证用药方有门径可循。”柴胡,味苦,微寒,入肝、胆经,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晕目眩,疟疾,脱肛下痢,月经不调,子宫下垂等。《神农本草经》载“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本草经百种录》说:“柴胡肠胃之药也,观经中所言治效,皆主肠胃,以其气轻清能于顽土中疏理滞气,故其功用如此”。《本经正义》说:“《本经》、《别录》之治,皆肠胃中饮食痰水停滞积聚之证,皆因于中气无权,不能宣布使然。柴胡能振举清阳,则大气斡旋,百积自化”。

苏老根据《本经》等之记载,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实践,认为柴胡既能入肝胆,也可走脾胃;既有疏肝利胆、升阳退热之功,又具有助运和中,去结消滞之效。所以能够适应治疗小儿疳积。只要配伍得当,新、久、虚、实各证,均可选用。

苏老认为疳积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临床辨证,首先必须分清虚实,而后再深入了解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进行分析归纳,方能在虚实夹杂的病情中,理出头绪,看清疾病的本质及标本虚实的关系,为进行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治实不忘本虚

疳积初期的表现多为实证,如口渴善饥,肚腹胀大,便闭或溏臭,烦扰不安等。而产生这些症状的同时,患者已经存在着脾胃虚损,运化不健的病机。所以临床辨证,不仅要看到疾病的全部症状,而且要了解产生这些症状的根源,这样才能识别疾病的本质。否则,往往就会只见其症而不明其因,只看其标而忽视其本,势必造成虚实不分,标本不明,乱施攻伐,徒伤正气的局面。前人虽有“治疳先治积”之先例,但以消法治疳,只能作为泻其标、缓其急,中病即止,切勿过之,以免标未去而本先伤。

理虚当知夹实

虚中夹实是疳积后期常有之症,因久病体虚,正气薄弱,营卫虚弱,不胜风寒,不但时邪有机可乘,就是积滞亦可随时而产生。尤其是发热一症,往往是疳积羸热与外邪发热互为相混,临诊之时,务必详细审察,辨清虚实夹杂,分别予以恰当的治疗。不可一见形体羸瘦,头大颈细,面色萎黄,皮肤干皱,便认为是百虚毕露,不加细察,漫投滋补,于病何益?

苏老治疳,不但注意虚实的辨证,而且重视结合脾胃功能的生理特性。他常说:“疳是脾胃病,治疳重点在于调整脾胃,恢复运化。所以组方用药都必须根据脾胃的性能,随时注意补不留邪、攻不耗正、热不伤脾、寒不碍胃为原则”。他主张治实证,助运和中略佐消导;治虚证,益气健脾兼扶中阳。这是苏老治疳的经验,也是他运用柴胡治疗的指导思想。兹录治验,以资说明。

例1某,男,2岁,1953年春初诊。午后发热,历时半月,口渴善饥,嗜食茶叶、木炭,肚腹胀大,腹痛便泻,泻后痛减,尿如米泔,睡眠不安,磨牙啮指,面色苍黄,形体渐瘦,舌淡红,苔白厚,脉滑数。积滞停聚,脾胃既伤,疳积已成。症属本虚标实,当先治积去其标。拟助运和中,佐以消导去积。

处方:

柴胡3g、苍术4.5g、厚朴2g、陈皮1.5g、鸡内金1.5g、山楂4.5g、白芍2g、枳壳2g、黄连1g。

上方连服六剂,痛泻已愈,口渴亦除,午后发热未见再作,其他诸症均有减轻而未愈。积滞虽去,脾胃运化仍是薄弱,当予健脾培本。

处方:

北沙参4.5g、扁豆4.5g、柴胡3g、苍术3g、茯苓3g、炒谷芽3g、陈皮1g甘草1g。

以该方加减,调治二旬,各症消失,嘱以食养,勿使脾胃再伤。

肚腹胀大,口渴善饥,痛泻并作,皆积滞之症。久而不愈,形体日削,面色萎黄,已成疳候。午后发热,是因中土不运,气机阻滞,邪结肠胃。初用平胃散加柴胡、山楂、鸡内金、枳壳运脾燥湿,和中消导;川连、白芍清热缓痛。柴胡一药,既可增强全方助运散结,推陈致新,促进运化;又能引清气,散郁火,和解表里,以除邪结之发热。此用柴胡可谓切中病机,故病愈较速。后用五味异功散加味,益气健脾扶正收功。

例2某,男,3岁,1950年夏初诊。长期厌食,并发腹泻,形体羸瘦,面色无华,毛发枯稀,皮肤干皱,精神委顿,哭声低弱,脘腹常痛,且又拒按,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数。据述春患麻疹,并发咳喘,低热长期不愈,常服辛散攻伐之药,中气耗伤,纳化无权,酿成疳证。当益气升清,健脾和中,黄芪、党参、柴胡是首选之药。

处方:黄芪4.5g、党参4.5g、柴胡3g、茯苓3g、苍术3g、怀山药3g、炒谷芽3g、陈皮1g、炙甘草1g。

经用上方治疗旬日,腹痛不作,胃纳已香,大便由溏转成形,此为佳兆,当宗原法,再补后天健中气,以充生化之源。

原方去谷芽,加当归、白芍各3g,红枣2枚以增养血之力。守方2周,则诸症均有改善。但久病之体,正气尚弱,仍需培补本元,自后以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出入调治20余日,则形体渐丰而停药。

脾气不升,中土失运,所以长期厌食及大便溏泻。脾胃既病则生化告乏,气血亏虚,故见面黄肌瘦,精神委顿。腹痛拒按者,乃虚中夹实之象。病在中土,治当求本,以异功散加黄芪、怀山药、炒谷芽益气健脾,和中导滞。后加当归、白芍、红枣以养血。尤其是柴胡一味与参、芪、草配合,升举清阳,以调升降;同茯苓、苍术、陈皮、谷芽相伍,健运中土,燥湿导滞。中气既旺,精微得以输送,湿浊得以下行,故病去而体健。

例3某,5岁,1949年冬初诊。患病已半载,初起见寒热往来,头痛口渴,干呕不欲食。前医作少阳病治,未愈。家境贫困,不能求医,病情日重。现见:发热不退,进食则吐,骨瘦如柴,腹凹如舟,面无血色,四肢不温而浮肿,睡眠露睛,精神困乏似昏睡,大便泻清,完谷不化,舌淡苔腻,脉沉细。中焦虚寒,气血两败,已是疳积重症。幸气平不喘,出汗不多,尚有救药之机。急投温中逐寒、益气健脾之剂。

处方:

高丽参4.5g、炒白术4.5g、炮姜3g、吴茱萸3g、公丁香2g、桂枝2g、炙甘草2g。

以灶心土水煎澄清作汤,3剂。服药后,呕吐渐停,四肢微有转温,此阳回寒退之佳象,再与温中健脾。

处方:

高丽参4.5g、炒白术4.5g、炮姜2g、陈皮2g、肉桂2g、煨肉果2g、炙甘草2g。

服5剂后,腹泻日减,饮食渐进,余症未见进步,特别是每日午后及夜间仍有发热,拟温中除热法。

处方:

党参6g、黄芪6g、炒白术3g、柴胡3g、炮姜3g、当归3g、白芍3g、桂枝2g、甘草2g。

此方连服10余剂,发热退,诸症亦见逐步好转。

病虽脱险,本元未壮,扶正之治,切不可停,以免余灰复燃。继用原方及人参养荣汤、温中地黄汤等,调治月余,则体健如故。

脾胃居中焦,司运化,中焦虚寒,健运失司,升降无权,清阳不升则见久泻不止,浊阴不降则有呕吐。四肢不温而浮肿,脉沉细,皆系阳虚之故。骨瘦如柴,面无血色,精神困乏,乃气血两损,津液枯竭所致。午后发热是阳衰及阴,气血衰惫,阴阳不调而成。初诊治以逐寒荡惊汤加味,温中散寒,降浊止呕,先开其胃。再诊用理中汤加陈皮、肉果温中健运。三诊合理中、建中、当归补血三汤于一方,其意在于健中阳,补气血,退虚热。用柴胡者,其意有二:一助参、芪、术、草振举清阳,以调升降。二合归、芍养血散结,以伸抑郁之气,而退血虚之热,最后乃以培本固元善其后。

(苏如林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儿科卷》
2
本条ID:1503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