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泻护脾胃,化瘀以消积

名医简介

翟明义(1918〜),河南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小儿疳泻的治疗甚为棘手,由于小儿气血未充,脏腑脆弱,略受伤戕,极易萎谢。疳泻之生,多由饮食不当,调护失宜,生冷油腻杂投,导致脾胃受伤而致。

一、治疗疳泻应始终注意卫护脾胃

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器,胃纳脾运,气血由生。若但纳不运,中焦痞塞,或但运不纳,仓廪空虚,二者有一,萎谢立至。追其因皆由饮食失节,生冷油腻杂进,“饮食自倍,胃肠乃伤”。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痞满滞塞,纳运输转失灵,郁积不化,清浊混杂,并走大肠,则为疳泻。或先天禀赋素弱,或者久病迁延不愈,加之爱子心切,方食未化,随又劝进,致使娇嫩之脏腑负荷过剩,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上逆则呕吐恶心,下陷则疳泻无度。久之则精微失散,四肢百骸筋骨肌肉精血津液供应匮乏,变证丛生。精不足则骨萎,可导致鸡胸、驼背、腿弯曲;血不足则面色萎黄、㿠白不华,目视昏花,雀目夜盲,心悸怔忡;气不足则短气乏力,动则喘息,语低声微,四肢痿软,精神萎靡;津不足则毛发枯搞,唇干舌燥,皮肤松软,瘦骨嶙响,揉眉挖鼻,咬指磨牙。脾胃为后天之本,实为机体纳运之重器,特别是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护脾胃诚乃治疳泻的第一要着。

二、调摄饮食系防治疳泻之本

人体的精微物质来源于水谷,水谷纳人后的加工制作,则依赖于脾胃的磨运,小儿五脏六腑接受运化活动功能比较脆弱,如果不注意饮食调摄,恣意杂进香甜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极易戕害脾胃致生疳泻。谚云:“病人不忌口,良医也棘手。”这对幼儿来说更为重要。因此,小儿的饮食调摄必须定时定量,不给零食,选择质高、量少容易消化的食品,如牛奶、乳粉、豆汁、豆腐、稀粥、青菜等,食勿过量、过冷、过热,适可而止,养成按时定量喂养的良好习惯。它既可以预防疳泻的滋生,又可以促使已病患者的体质早日康复。

三、围绕培补脾胃而选择用药

疳泻既然由于饮食不当戕害脾胃引起,那末,治疗就应围绕脾胃而设法,首先要消积理脾。根据疳泻顽固多变和幼儿“脏腑娇嫩”的特点,宜消中寓补,消积不宜过猛,如三棱、莪术、槟榔等克伐太过;理脾不宜过于香燥,如砂仁、叩仁、木香耗气伤津;甘味易壅塞;苦寒易伐胃;草木之类量少不济事;量大难承受。因此,应选择既消积又不伤气,既理脾又不耗津,既祛邪又能扶正,用量小而效果高,并且使幼儿乐于接受的药品为上策。我在治疗疳泻时就是牢牢遵守此一原则的。我最爱使用血肉有情之品,组方是:

龟板10g、鳖甲10g、穿山甲10g、鸡内金10g、蛇蜕1条、刺猬皮10g、雄猪肝中心页一具。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忌铁器。具体制法是:前六味药研为细末过箩,然后用竹刀把猪肝中心页割下,放在砂锅内,置于文火上,再用竹筷将猪肝穿成无数小洞,撒上药粉,捣入小洞内,随焙随撒,直至药撒完,猪肝焙干黄为度,(防止火大烤成焦黑),取出用石白杵粉、过箩,装瓶密封防潮。每日口服3次,每次3g,温开水冲服或伴随饮食同吃亦可。此药无异味,疗效好,见效快,约8〜10天即可治愈,愈后可多服几日巩固疗效。龟板、鳖甲性味甘咸,入肝脾肾三经,能滋阴补血,益肾健骨,消癥散结,治骨痿因门不合,骨蒸潮热,癥瘕积聚。穿山甲味淡性平,入肝胃,活血通经,腥而走窜,无微不至,能通脏腑经络,透达关窍,引诸药至病所,散癥瘕,破积聚,在此方中起开路先锋的作用。鸡内金健胃消积滞,治呕吐,止泻利,除胀满,助消化,消积之力最强,为健脾和胃消积之佳品。蛇蜕性平味咸,入肝脾,祛风定惊,杀虫,治解颅、目翳、弄舌摇头。刺猬皮降气定痛,益肾涩精止泻。猪肝能补肝、养血、明目,医血虚萎黄、雀目夜盲、脾虚浮肿、泻利。以上这些药物皆是血肉有情之品,以猪肝为君,其他药为佐为辅,补而不壅,香而不燥,攻而不猛,塞而不滞,对肝脾肾三脏均有补益功能;并有消积滞、散癥瘕、益气血、止泻利之效,故对疳泻具有特异的疗效。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儿科卷》
2
本条ID:15029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