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食、泄泻辨治

名医简介

黄岩,字峻寿,清代医家。

伤食辨治

耐庵曰:乳子何为恶食,便酸(大便酸臭)发热惺惺,腹浮胀痛拍有声(腹胀拍如鼓声),定是食伤为病。胸口(一燋)轮脐(四燋)五点(共五点),一枚酒曲煨吞,重须消导二陈(汤)煎,加上苏(叶)柴(胡)便验。

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大人且然,况在小儿脏腑娇嫩,中气未健,若不节其乳食,一有过则运化不及,停滞于中,而病作矣。其候身热,十指热,嗳酸恶食,溲便酸臭,眼胞浮肿,肚腹胀痛,拍如鼓声,或腹痛啼叫是也。轻者用酒饼一枚,以湿纸包煨至黄色,白汤下即愈。略重者加灯火,胸口一燋,轮脐四燋必愈。再重者,必用消导,二陈汤加柴胡、紫苏煎服。

一伤食发惊,其症极似慢脾,面色唇色亦淡白,搐搦亦无力,亦有眼泛口噤,唇青面黑,口鼻气冷,手足冷等症。但慢脾之来亦有渐,或因素禀怯弱,不能饮食,或因久吐久泻久汗,或因过用寒凉攻伐之药,竭绝脾胃而然。若审其形体肥壮,平素无病,且能食欲,而忽有惊搐,定是伤食。必不可作慢脾治,用夏氏消导二陈汤,以消其停滞,停滞消则脾胃之治节行,而病愈矣。若作惊风,为之疏风化痰,中气益伤,治节愈不行,死不旋踵。

凡小儿不周三岁,脾气尚稚,肥甘油腻、瓜果等物,宜为禁节,不可恣食啖饮,若感寒发热之后,胃气未清,尤宜择食节食,如不知戒,遽与肥甘,则食以邪留,急则复病,经所谓热病初已,食肉则复也。缓则留滞于肠胃之外,膈膜之间,而为痞矣,可胜患哉(病已成痞,治必顾脾为主)?

按东垣曰: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可知食伤证候,多由脾胃之虚。治此者,必审其有胀有痛,有块有痞,有形症确凿可据者,方可用山楂、麦芽、神曲等药以消导之,所谓坚者削之,客者除之也。若无胀无痛,或因病久虚羸,或因元气素弱者,虽有不食、恶食等症,只宜以固本为主,若一味消导,必成败症。

王节斋曰:人之一身,脾胃为主,胃阳主气,脾阴主血,胃主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也。人惟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损伤脾胃,化纳皆难,元气弱而百邪作矣。

薛立斋治伤性热之物者,用二陈汤加黄连、山楂。伤湿面之物者,二陈汤加神曲、麦芽。伤米食者,用六君子汤加谷芽。伤肉食者,六君子汤加山楂。伤鱼腥者,六君子汤加陈皮。物已消而泻不已者,只用六君子汤便可。若食少食减而难化,脾胃虚寒也,加炮姜、木香、肉果,不应,加五味、吴茱、骨脂。脾肾两虚,必用附桂八味丸,顾盼脾胃,诚治之善也。世之庸流,专以山楂神曲等药治痞闷不食等症者,景岳所谓斯道中之,莫须有也,粗庸如是,其子若孙,必有受其报者矣。

消导二陈汤

消导二陈苍(术)白术,砂仁香附陈皮(神)曲,茯苓半夏又生甘,消食健脾此方足(加山楂、麦芽)。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皮),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

附桂八味丸

即六味地黄汤(见二卷虚证)加附子、肉桂。

六君子汤(见二卷痉证)泄泻辨治耐庵曰:泄泻总由脾湿(张子和曰:脾湿下注,故泄,泻者湿也,)惟儿半是因风。泄如败卵腥如鳙,(新制)升葛甘陈汤必用。若是泻青神慢,脾家定受肝风,(香砂)六君(加)柴芍妙无穷,决付尔曹非哄。热泻唇红口渴,暴倾下注如汤(经曰:暴倾下注属热),便黄溺赤(腹)痛难当,只有(大)分清(饮)可仗。寒泻清冷水液(经曰: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口唇淡白脾伤,理中(汤)加减要精详,不愈胃关煎绝上。

泄泻之症虽多,可以一言括之曰湿,湿有寒热湿热作泻,因火乘阴位,水道闭涩,并归大肠,以致水土相乱,则溏出糜也。寒湿作泻,因中焦无火,土不制水,则水反为湿,以致清浊不分,则传为濡泄也。在小儿则尤多因风,盖小儿肌肤柔脆,肠胃薄弱,易感风寒,风寒一入,即犯乎脾,脾气受伤,则运化无权,而湿从中生,飧泄之病作矣。其症暴注下迫,便黄溺赤,舌燥唇红,口气蒸手,烦渴饮冷,脐于上肚皮滚热者湿热也。分利之则愈,大分清饮,或胃苓汤,或五苓散加山栀。如痛一阵泻一阵者火盛也,可与开郁导滞汤。初泻水液澄清,或泻下白色不臭,或完谷不化,乳食不变,唇口淡白,口气不热,渴喜热饮,神疲气倦,手足清冷或脐于下皮冷者寒湿也,理中汤,甚者加北五味子、故纸,或附子,腹痛加木香或吴茱萸。如发热恶寒,泄如败卵,其气鱼腥者,风伤阳明胃也,宜发散,用予升葛甘陈汤,以葛根为君,一剂可愈。或泻青,面色青者,肝风乘脾也,必有腹痛,香砂六君子汤,加柴胡、白芍主之。此皆治泄泻之常法也。症之暂者轻者可用之,若症之久者重者,必兼救肾。盖肾者胃之关也,关之所主者火也,使肾命之火不衰,则丹田暖,尾闾固,虽泄易已。惟命火一衰,则关失其主,能开而不能闭,而洞泄滑泄之病作矣。当此之时,若不为之峻补真阳,维持竭绝,饮食入胃,直走魄门,不少停留,虽有神丹,其能济乎?经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此之谓也。考古治久泻不愈,滑脱不禁,诸方虽多可采,无如景岳胃关煎,为治虚寒泄泻第一仙方也。若暴泻大泻,如倾不止,元阳将脱者,则不论新久,又当以四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为主,方能见效。倘药有未及,急宜于气海穴(脐下一寸半)以艾灸三五壮,以挽下焦阳气。或并灸百会穴(即囟门也)以提摄之,庶可望生。盖五夺之中,惟泻最急,学者所宜知也。

夏禹铸曰:小儿先泻数日,已止又泻,随发惊者,不治之症也。又曰:先泻后吐者寒也,理中汤。先吐后泻者热也,五苓散加竹茹。积滞在脾而吐泻者,消导二陈汤。长夏挟暑而吐泻者,六和汤。

经曰:肾主二便,肾主津液,凡泻多亡阴,而发渴不止者,不论新久,宜以七味白术散当茶饮之,可称圣药。服此不效,则以六味回阳饮,大加白术,与之渴必止。

经曰:泄而脉大,失血而脉实,皆难治。脉小者,手足寒,泄难已。手足温,泄易已。泄而腹满甚者死。脉绝者逆。或云泻不止,精神好者脾败也,面黑气喘者死。

(新案):戊申友人张麟英之母,年六十余,六月伏内,犯发热口渴,脉大,医用竹叶石膏等药与之,一服作泻,脉大愈甚。再一服,大泻如倾,昏聩不食,脉洪大无伦,医命英速治丧事,英皇迫,挽于予妻弟张开凤至舍,乞贷予询得其病状,因悟曰,服凉药而泻,益甚,脉益大,虚也。幸无脱症,犹可救也。以补中益气,除柴胡加五味子、炮姜,促英速返煎服,一剂而脉症减半,三剂痊愈。

升葛甘陈汤(新制)升麻葛根生甘(草)陈皮枳壳桔梗苏叶荆芥防风白芍半夏前胡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服,风入阳明用此驱。

大分清饮

大分清饮泽(泻)茯(苓)猪(苓),栀(子)枳(壳)车前木通顺,淋闭胆黄皆可服,泻因湿热更堪驱。

胃关煎(景岳)焦姜扁豆(熟)地(山)药(炙)甘,白术吴茱名胃关,脾肾虚寒因作泻,此方真足赛仙丹。泻甚加肉蔻或故纸;虚甚加人参;虚脱不止加附子;腹痛甚者加木香或厚朴;滑脱不禁加乌梅二个或五味二十粒。

开郁导滞汤

凡肠鸣腹痛泻水者用此。

开郁导滞汤

青皮、陈皮各一钱、香附制五分,川芎八分,白芷五分,茯苓、滑石各一钱五分、神曲六分,炒栀子(炒)、一钱、干姜(炮)、二分甘草三分

七味白术散

七味白术散四君功,人参(白)术茯(苓)(各一钱,炙)甘草(五分)同,加上葛根(一钱)和木(香)(三分)(蕾)香(一钱)疗泻止渴夺天工。

水煎当茶饮之(不可更饮茶汤)。

六和汤

六和汤中陈皮甘草,扁豆香薷厚朴到,半夏茯苓黄连木瓜,长夏挟暑此方好。

右锉一剂,加生姜、枣子煎服。

胃苓汤

治伤湿泄泻。

白术、白茯、猪苓、泽泻、肉桂、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四味回阳汤:治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人参一二两、附子二三钱、炮姜一二钱、炙甘二三钱。
香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白茯、木香、砂仁、炙甘,加柴胡、白芍。

右锉一剂,加生姜、枣子,煎服。

(《医学精要》)、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儿科卷》
2
本条ID:15019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