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班秀文(1921〜),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历来医家根据《难经·二十难》“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之言,大都认为狂症是阳邪,癫症是阴邪。其实从临床所见,癫与狂的症状表现,虽然有所不同,但两者的发生,大都是由于七情过极而起,均是精神失常的疾病,不过是有先发后发之分,有先癫而后狂者,有先狂而后癫者,由癫而狂,自狂而癫的相互转化而已。所以在治疗上,不必分癫与狂,唯以虚实论治为纲。
对于癫狂的治疗,实证宜从肝胃论治,虚证宜治心脾。如先癫而后狂者,在癫的阶段,患者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时或哭笑,不食不寐,脉象弦滑或细涩,舌苔白腻者,此属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郁生痰,气痰交结,蒙蔽清窍之变。常用温胆汤加石菖蒲、浙贝母、白芥子、瓜蒌皮、夜交藤、合欢花、佛手花、生谷芽之类治之。如治癫不当,由癫而狂者,此为痰气久郁化火,上扰心神,横逆犯胃。症见急躁易怒,狂躁不安,詈骂不避亲疏,甚或打人毁物,弃衣裸体,面红目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此属痰火实证。治之常用调胃承气汤加龙胆草、山栀子、浙贝母、天花粉、瓜蒌仁、川黄连之类治之,从而达到通腑泻火,清热化痰,肝胃并治的目的。
病初起即狂,治之不及时,由狂而癫者,此是痰火内炽,久灼津液,阴血大亏,此时气郁夹痰乃其标,心脾亏损则是其本,为虚实夹杂之证。治之当标本同治,常用归脾汤加浙贝母、海浮石、天竺黄,或六君子汤加石菖蒲、远志、炒枣仁、川黄连、浙贝母之类治之。如脉细而数,舌红少苔者,此属心阴亏损,神不安藏,宜用甘麦大枣汤配百合地黄汤加何首乌、合欢皮、枸杞子、夜交藤、生牡蛎、生龙骨之类治之。
总之,病初起由癫而狂,多属实证,治之以泻肝清胃为主。久狂而癫,证多属虚,治之以补养心脾为宗。同时,还应该看到,癫与狂都是七情所伤、神志失常的病变,除了药物治疗外,必须注意精神上的慰藉,使患者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巩固其疗效。
例1伍某,男,40岁,农民。1989年7月20日初诊。
陪人代诉:患者因家庭突变,半个月来,狂躁急怒,打人骂人,不避亲疏,乱食或不食,大便已4日未解。诊时躁扰不安,狂言乱语,目赤面红,脉象弦滑而数,舌质红,舌苔黄腻。证属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生痰,横逆犯胃,上扰神明。以通泄痰火之法为治。药用:
煎服3剂,大便通畅,神志安静,旋用清气化痰丸(瓜蒌仁、胆南星、黄芩、制半夏、枳实、杏仁、陈皮)出入加减,守方10剂余而安。
例2甘某,女,32岁,农民,广西钦州县人。1974年6月15日初诊。
患者平素情志不遂,近日因家中琐事,暴以郁怒,旋即不思饮食,狂躁不安,夜不能寐,甚至乱跑乱窜。诊时赤身裸体,毫不羞耻,时或嚎哭,时或骂人打人。脉虚弦而数,舌苔薄黄腻,舌质红。症属七情所伤,阴虚气郁,痰火内生之变。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立即针刺丰隆、神门、后溪、阳陵泉等穴位(俱取双侧),用强刺激手法,以泻其痰火,反复行针,约半个小时,患者稍安静,再针百会、三阴交,患者清醒,自觉疲倦,四肢乏力。从其脉证,本例患者肝阴本虚是其本,痰火发狂是其标。采取标本并治,内外同用之法,以针刺疗法治其痰火,药物内服治其阴虚。药用甘麦大枣汤配百合地黄汤加生牡蛎、炒枣仁、枸杞子、何首乌、合欢皮治之。经半个月的针药并用治疗,并结合心理疗法,患者恢复正常。
例3韦某,女,13岁,学生。1975年12月10日初诊。
患者因考试成绩不佳,即开始经常叹息,喃喃自语,淡漠痴呆,夜寐时惊叫,或起床游走。近日病情加重,少食或不食,又哭又笑,以牛马为父母,视父母为仇人。诊见面色萎黄,舌质淡润边有齿痕,舌苔薄腻,脉虚细无力。症属心脾两虚,痰湿蒙蔽心窍。治宜以本为主,兼治其标,用归脾汤加石菖蒲、浙贝母、郁金、合欢花治之。守方出入,经过月余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