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的研究

干姜乃干燥的生姜,为日常习用的调味品。味大辛,性大热,属温中散寒的特效药。前人很早就以之为治脾胃虚寒的惟一良药。凡症见食少不运,脘腹冷痛,胃寒吐泻,甚至肢冷脉微,阳气欲脱,或肺气虚寒,咳痰清稀,或气虚中寒,呕吐鲜血,以及风寒湿痹,肢冷痛等症;凡阳气不足之由于脾运衰败者,必以其大力温中复脾为治。首须采用干姜之辛热守中者为主药,温补脾寒以增其热能,使气健运复,则寒气化而阳气布,肢冷寒痹迅即能解。张仲景对干姜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在《伤寒》、《金匮》二书中用干姜的方剂达72首之多。如:大建中汤、小青龙汤、四逆汤等。虽主治各有其适应证,但干姜的使用意图不出脾气虚寒所致的水停气结。清陈修园认为干姜之所以能治各种疾病,是因为干姜温而不烈,辛而不偏,为脏寒要药。他又进一步从病理上说明前人临床中使用干姜的道理。他说:“胸中者肺之分也,肺寒则金失下降之性,气壅于胸中而满也,满则气上,所以咳逆上气之证生焉,其主之者,辛散温行也。中者土地,土虚则寒,而此能温之;出血者,以阳虚阴必走,得暖则血自归经也;出汗者,辛温能发散也;逐风湿痹者,治寒邪之留于筋骨也;治肠下利者,除寒邪之陷于胃肠也;以上诸治,皆取其雄烈之用。”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他对于干姜是有深刻认识。所谓肺寒气壅,阳虚阴走,寒留筋骨,寒邪陷肠诸般病理,取干姜温脾振阳之用乃不易之大法。由于机体气力强弱,实际就是脾运健否的表现。健则气化水行,虚则气结水停。变生的形证虽多,总属中阳失展的唯一病理。应知脾阳不布,全身之结阻必不能只局限于某处,应该是遍及脏腑。临证上具体证候的形成,有在脾、在肺、在气血之不同。更说明脾气的虚寒,乃整体气力不足的问题。所以,清黄宫绣从他的实践中运用干姜的经验总结指出:“同白术而燥湿补脾,同五味则能通过肺气而治寒;同当归、白芍能入气而生血;凡因寒邪内入而见脏腑痼蔽,关节不通,经络阻塞,冷痹,寒痢,反胃隔绝者,无不藉此以为拯救。”他虽未指明寒邪痹阻心阳所见之胸闷、心悸疼楚的心气不足之形证。

但肯定他是能用四逆汤中的姜、附,以温振心气的。总之,病虽脾虚难运,机体的气力微弱不用时,必以干姜之辛温燥烈,大力以为治,却属肯定大法。多年来许氏总结干姜在临证使用有四个用途,然皆为温脾复运的同一意图。

一、温脾

凡脾气虚寒所致之食少不运,症见便溏,溺清,肢冷身倦,舌质淡,脉微用干姜30~60克,合生甘草60克,生黄芪15克,升麻10克,从温中益气立法,疗效每称满意。

二、补肺

久咳气短,痰清稀或白粘,口淡不渴,食少欲吐,食后脘闷,小便清长,舌质淡体胀,苔湿腻薄白欲光或中根厚腻,脉沉滑细或怠缓。无论是素嗜茶酒,或有结核病史,凡系脾虚及肺,治应温中者,则宜《金匮》甘草干姜汤加味。

三、强心

心力源于脾气,此前人“脾为后天之本”一语的由来。如以心气减弱或不足所致的胸闷气短、心悸神疲诸证,只要舌质淡不红,脉细微或见动,治须强心益气者,亦应以干姜为主。

四、止血

前人所谓的脾能统血,即脾气充足能统摄周身血液循常道以运行之义。虽亦可说是血液妄行,但须以血为热迫者作鉴别,应从兼证,尤其是在舌脉上为之详辨。缘于脾寒而见血从上溢者舌多淡,苔湿腻或光,脉细滑稍弦或不弦,脘闷欲呕,便秘或溏,此等溢血就须以温中益气复脾作治疗。

许氏疗疾,无论病位在脾、在肺甚至表现在心,凡属于正气不足所引起的各种病变而需温中益气者,必主以干姜。然更须以重量之甘草为伍,才能显示作用,否则阳未复而躁扰加,就难以控制病情。应知干姜温阳力强,益气不足。病至脾虚已败,气阳俱皆亏损,双补为此际唯一措施,况辛甘方能合化而为阳,此又必须予以注意者。

(徐学义编)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擅长湿证论治的许公岩》。戴金素 佟秀民 整理
2
本条ID:14057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