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以其味甘甜而得名。然甘与甜虽字义相近,究竟甘较甜含义为广。说之甘字,“五味之美好者为甘”,即言甘味已远远超出甜味之外。《名医别录》谓:“甘草温中。”经诸实践它所指的温,乃温养之义,中即甘味归脾,补益中气之不足,凡病之由于脾虚气弱者均宜用之。汉代张仲景对甘草的性能体会得比较精细。在《伤寒》、《金匮》两书里,250余个用方中,就有120方里用甘草。虽说是多数针对里急,急痛,挛痛,厥冷,烦躁,冲逆等形证而用的,然其立法的本意,仍是温中补脾益气的作用。即本草经所说的主治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气血,解百药毒等作用,也属于改善中气不足所致的气血失畅,不能自作平秘的病理。应知其味至甘,性则平和,服后脾气得健而充沛,五脏安和,机体就能驱逐邪气,邪气解则真气旺,故筋骨肌肤坚实,脾即强健。药物之凡具有甘味者性多平和,甘味纯者,缓和之力益强。病时因机体受邪气的干扰急疾不安,治则必须充实脾气,机体始能有力与邪相搏,故所谓的烦满短气,正是中气之劳伤的反映,徒以清热除烦为治,必致气益虚而病愈甚。用甘草以补中则脾得温养,即能气增烦解;久咳损伤肺脏的为伤脏,用甘草从养脾中固肺气,咳即自止,脾虚失运则津液难生,补脾复运,用甘草则亦运复津生而渴自除,至于通经脉利血气的功能,尤属用甘草益脾之效;又以甘草具至甘之味,对一些毒性药物确能中和其毒性反应,故前人得出“甘草解毒”的认识。实验证明,甘草含有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素,能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活动而有解除痉挛的作用,使胃液分泌减少,降低胃酸浓度,因此对胃脘痛有效。又根据其所含的甘草次酸素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使水钠潴留,升高血压而使钾的排出增加。许氏根据前人对甘草的使用经验和现代实验研究结果,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认为甘草尚有下列作用:
一、用于合化
1.甘酸化阴:阴虚火浮是虚劳病的共同病理。归根结蒂属于脾虚失运。《内经》虽有甘酸合化之法,却未见明确实例,许氏在治疗阴虚火浮病时,曾有意单独使用酸味药物与大量生甘草配伍并获得满意疗效。因此,许氏认为,阴虚病理之所以形成,多数是长期脾胃虚衰,津血素亏,重用甘草,除以其温中益气之外,最重要的是以其含有大量淀粉和糖分,服后能迅速充填其助化精微的物质,以代替食物,则精微大量补充,阴液即能无缺,再以酸类药物收敛其上扰之浮火,火降阴充,病即可止。用虽合化,但有分工,在具体针对五脏阴虚不同情况,则有肝阴虚,症见急躁易怒,头痛,眩晕,耳鸣,舌干红,脉细弦数,则用生甘草配生白芍。心阴虚症见烦躁失眠,盗汗,舌红或舌中直裂,脉细数,则用五味子配伍。肺阴虚症见咽燥干咳,咯血或失音,舌前光红,脉细数,则用诃子肉配伍。脾阴虚症见口干唇焦,便秘或溏少,不思饮食,舌干,脉细数则用木瓜配伍。肾阴虚症见咽痛,颧红,腰酸潮热,耳鸣耳聋,足痿,眩晕,舌光,脉弦细则用熟地配伍。临床各种细微的区分,另依具体所虚的程度,在两味药用量同等的基础上,视各脏虚的程度,而有单将生甘草从50克渐加至100克或150克不等。总之许氏从实践到理论,不但进而明了前人合化的本义,而且又产生了治疗虚劳的新方法。
2.甘辛化阳:虚劳延久不复,气衰力疲,出现虚寒之象,治疗当用温补,如单用辛温之剂回阳散寒,势必只能改善一时之形证,必以大补中气之法,方可使阳热与气力并增。许氏根据前人甘辛化阳的理论,具体到临床运用时,以甘草配伍辛温药治疗脾、肾的阳虚证。如治肾阳虚时症见肢冷恶寒,腰酸晨泻,遗精阳痿,舌淡苔薄白,脉沉迟则用附子为配。脾阳虚时症见食少便溏,怯寒倦怠,舌淡苔白,脉虚弱则用干姜为配。至于其它杂病则应视病理病机的需要,再临时决定。一般用量亦为甘辛同等。肾脾阳虚甚时,除适当加重甘草之量外,附子干姜亦须随之增加,这又与补阴用酸药的量不同了。
二、用于升陷
清气养生,来源于水谷之精微,脾强运健则清气升布。脾虚运差,则清气陷。关键皆取决于脾气的强弱,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法,重点即是复脾。许氏自从对甘草的性能有新的认识以来,对脾虚诸病,均以甘草代替参芪,疗效至为满意。如治内脏脱垂证,以甘草配升麻,不惟服后症状立即改善,而且效果稳定,长期服用,一般多能巩固。另有短气息促,疲乏倦怠,虽饮食尚可,而舌淡脉弱,已表现出脾肺不足及于心肾情况。用大量甘草,佐以苍术,即能气续力增,这也是甘味归脾的作用。因肺主气,实际气来源于谷精,必强脾健运,方可来源生充。故甘草之用,乃补之以味的措施。所谓苦清气下陷而不升者,服之则能迅升,即属此理。
三、用于清热
甘草味厚气薄,用中量于清热方中,能加速清热之力。如湿热下结,溺浊赤涩者,每用木通10~15克,配甘草15克,清热之效特速,较单服苦寒者为佳。此乃益气与解毒并用的结果。常用于结核干咳,低烧等症患者,舌光红,脉细数,明显为阴虚火逆,投以甘草30克、百部10克、诃子肉15克后诸证即能改善,此亦用其益气解毒之功。实际热毒之成,多源于正气之虚,不足以为之驱除,重用甘草,仍属益气之用。并利用其兼具解毒利溺清热之能,较不用甘草者为优。
临床使用时应视机体情况,以及热毒之轻重,在用量上详加斟酌为要。
四、用于培肾
先天之本在肾,肾亏则五脏悉虚。况久病之后,肾藏之精,以不断四布充补了五脏,则必有所消耗,肾也连带并亏。复因病情有增无已,于补肾固本之药加入重量之甘草,形证立见好转,此乃振肾兼予温脾之效。根据这种认识,就与一般单予归肾药物疗效明显的不同。况甘草的类皮质激素作用,也属于温养肾阳者。故于各种疾病之依用激素者,无论是暂用或常服,重用甘草于对证方药中,颇能代激素而获安。尤其慢性气管炎患者,已长期服用大量激素不能断离者,予以30~60克生甘草,不但服后减轻形证,而且亦无浮肿增胖之弊。前人每谓甘草量大必感壅中的说法,显然属于未尝实践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