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养生之道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逐渐趋向老龄化,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的平均寿命达到70岁以上。如何使老年人长寿而又健康,生活能够自理,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国近年来由于社会安定,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的比例也不断增长。保障老年人的健康,除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等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本身要积极维持心身的健康,这就须要讲求养生之道。

我国历来很重视养生,以保持心身健康,防治疾病的发生。不仅在大量的古医著中有养生方法的阐述,其他经、史、子、集等古籍中也有所论及。《论语》有谓:“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孔子在空闲时,总是舒舒坦坦地休息的。又说:“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这是从饮食上讲求卫生,以免因食了腐败变质或未经煮熟及不合季节的食物而导致疾病。《内经》对养生之道记载颇多,后世更有专书论述,如宋、元时代的《寿亲养老新书》是其较著者。

罗氏在古稀之年仍孜孜不倦于诊务、教学和研究,虽身患多种慢性病,亦保持着良好的身心状态,并总结为“生命在于活动,长寿在于静养”之养生要诀。

一、心身的休养

精神休养对于养生是极为重要的,必须摆在首要的位置。因为人的脏腑气血,均可受七情所左右。心情舒畅,则脏腑安和,气血调畅,即使偶膺邪气的干扰,亦可把它抑制下去,不致生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是心情安闲清静;虚无,是思想上没有贪求妄想,患得患失的观念。这样则整体的生理活动保持正常,正气充沛,抗御能力良好,疾病自难于发生。

在人的一生中,总不会一帆风顺,有顺境也会有逆境。如何对待?各人有所不同。有些人处于顺境则骄奢淫逸,处于逆境则愤懑不平。或在困境中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如十年动乱时,有些人走上了自杀的道路;有些人虽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却能泰然处之,本着一种信念:事实与真理总会有一天能大白于天下,正气总会得到伸张。处境虽暂受委屈,生活一时比较艰苦,若具有恬淡虚无的精神,终能安然度过。罗氏在“文革”期间屡受审查,并下放干校劳动多年,在艰苦困厄之中,他自问平生未有做过坏事,虽受压力,还是心安理得,无所畏惧,心身不致垮下来。

养生之道首重精神休养,在平时固然需要,处逆境时则尤为重要。

二、饮食的调摄

饮食为后天之本,对营养机体、维持健康关系密切。《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也就是说,应以谷物类为主食,五谷,指粳米、麦、黍、大豆、小豆。同时也要吃些水果,五果,指桃、李、杏、栗、枣。还要吃适量的肉类,五畜,指牛、羊、猪、鸡、犬。更要食蔬菜以充实脏腑,五菜,指葵、藿、薤、葱、韭。当然,古时的食物种类较少,现在各类食物繁多,不以五种为限,但饮食均衡,不偏不嗜之意则一。

饮食还应有所节制,不宜暴饮暴食,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疾病中的“食中”,是指醉饱过度所致中风类的病变,这在老年人尤为多见。《内经》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说:“膏梁之变,足生大丁。”一方面指出暴饮暴食之害,同时说明过多食膏梁厚味,可以导致痈疔等疾患。孔子在《论语》也说:“肉虽多,不使胜食器。”也就是说,不要过多地吃肉类,以免消化不良。

这对老年人尤为重要,因肉食过多,容易引起血脂增高、动脉硬化,可导致高血压和心脏病。我国一向以谷类为主食,佐膳品也是以蔬菜为多,肉类只占少量。目前一些西方国家已认为我国的饮食模式最合理,可以减少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心脏病、糖尿病、癌肿等老人好发病的发生。

饮食固然可以养生,同时也可以治病。《寿亲养老新书》就指出: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此养老之大法也。这是中医养生的特点。古代已有用于调治各种老年性疾患的药粥,如:治眼目之莲实粥、栀子仁粥;治耳聋耳鸣之猪肾粥、鲤鱼脑髓粥等。一些食物同时也是药物,如莲子、百合、山药、芡实、大枣、扁豆、赤小豆、黑豆、姜、蒜、葱等,用之得当,便可起到营养与治疗的双重作用。

此外,饮食要有定时定量,也就是《内经》指出的“食饮有节”。同时要少饮酒或不饮酒。酒量之多寡因人而异,也因身体健康状况而异,很难定出具体的限量,主要是适量。酒本来是一种药,适量饮用可以助气血的运行。适时、少量饮酒,一般是无妨的,以不影响精神和身体健康为度。烟草则对人体有害无益,应绝对禁止。因烟草所含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不但影响抽烟者的健康,还污染空气,累及他人。

中国人好饮茶,西方人好饮咖啡。比较起来,饮茶还是有好处的。茶叶具有消食、化痰、清利胃肠、消暑利尿、生津解渴、提神醒脑等作用。茶叶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B、维生素C和无机盐(如氟盐等),以及鞣酸、咖啡因等。清晨起来喝一两杯茶,对身体会有好处,但不宜太浓,也不应作为整天不可缺少的嗜好。罗氏每天晨起必饮一两杯浓度适中的乌龙茶,或在工作繁忙时也喝一两杯。这不仅可以解渴,且足以提高工作效率,日本人还认为有防癌作用。

三、维持二便调畅

人体每日要有定量的饮食进入,经消化吸收其精华以后,其渣滓亦应及时排出,这是新陈代谢的需要,也是脾胃运化健旺的表现。《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饮食入胃是物质进入人体的衢道,大小二便是残余物质排出的主要途径。小便癃闭或大便不通,均可形成病证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故保持二便调畅,对健康是很重要的。当然,大小便过频过多也是一种病态,故应适时适量。宜习惯于每天晨起即行排便,使大肠清净,而后进食,则吸收较好,这对保持健康关系亦大,不应忽视。

四、作息有时,劳逸有节

人的生活,必须有规律。日夜的作息固然要有定时;四季寒暑的调节也应有规律。年龄的长幼,在生活上也应该有相应的特点。《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法则天地,像似日月,辨别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人体应该“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简称为“天人相应”。人体的生物钟是受宇宙环境影响和制约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则顺应了昼夜的规律。“比昼作夜,晨昏颠倒”,则是违背自然的规律。为了保障健康,必须作息有时。最好能早眠早起,多见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并作适当的运动,使气血流通。这不论对青年人或老年人都是适宜的。

但运动量的大小,则可随年龄和体质而异,不能勉强或强求一致。世俗人谓童年是猴年,像猴子似的活泼好动;青壮年是马年,可像马匹一样千里奔驰;老年是龟年,应该像龟一样多休息而少劳作,以减少体力的消耗。《三国志·华佗传》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销,血脉流畅,病不得生。”不论年龄长幼,均应注意劳逸结合。过劳固然不好,过逸亦不适宜。故《内经》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长期卧床休息而不活动,则肌肉不发达,体力也会衰退。故《内经》一方面主张“不妄作劳”,但又提出要“形劳而不倦”。总之,太过或不及都是不适宜的。

凡从事脑力劳动者,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后,应有适当的休息以资调节。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力会有所减退,如何保持大脑的功能,不使其过度疲劳,颇为重要。大脑的休息有两种方式:一是适当的睡眠或闭目养神,或作静养气功;一是转换兴趣,作一些有益的消遣,如散步、太极拳、体操、欣赏花鸟虫鱼书画,或浏览报刊等,以松弛脑力。夜间则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酣睡是最好的补剂,比什么补益药品都好。

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养生之道,固然要重视内在因素的调摄,以增强体质,但也不能忽视外来病因的侵袭。《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指致病因素乘虚而入;贼风,指乘人不觉而偷袭人体的风邪。“风为百病之长”,足以贼害人之健康。对各种外来的致病因素,应按季节加以防避,如冬令严寒,应保暖以避风寒;春令转暖万物衍盛,病毒细菌也容易滋生,传染病易于流行,应注意锻炼和个人卫生,预防病患;夏令暑热,一方面容易中暑,另一方面若过于贪冷纳凉,可致暑湿或寒暑,均应予注意;秋季干燥,燥气易于伤肺,易患咳嗽等疾,宜润燥养阴。因时之序,以避邪气。这是养生之道应注意的另一方面。因疾病的发生,不外乎邪、正盛衰的关系,如无病邪,则正气不致耗损,疾病便不会发生,而健康得以保持。

善养生者,一般可以得到长寿。养生之道,乃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由于懂得养生,很多都能享高寿。如葛洪81岁,陶宏景85岁,孙思邈超过了100岁,王冰活到94岁,钱乙82岁,朱丹溪78岁,张景岳77岁,叶天士79岁,吴鞠通84岁。他们都是活到老,工作到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与医学著作。人的寿命长了,工作经验就会丰富,知识学问也更加深入广博,对社会的贡献也更大。若能做到推迟衰老的时期,增进健康,延长寿命,使能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今天已诞生了“老年医学”这一门新学科,以便更好地研究衰老机制,防治老年性疾患,为广大老年人服务。根据人类学者的研究,人不仅可以活到100岁,甚至可以活到200岁,有些人年逾百岁仍很精壮,人类是可以达到寿而康的。健康长寿之道,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罗颂平 张玉珍 整理
2
本条ID:14017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