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膻中Dàn zhōng(CV17)
出处:《黄帝明堂经》
定位
部位: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类属
任脉穴。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适应症
主治:心、胸部病症。常用于胸闷、心痛;咳嗽,气喘;噎膈;产后缺乳。
操作
平刺。
阐释
《灵枢经·胀论》云:“膻中者君主之宫城也”。盖指心包膜部位而言。本穴内景正应心包外腔,故名“膻中”。体会宫城为用,则其应症可想而知矣。
《素问·灵兰秘典》谓:“膻中为臣使之官。”盖古时称君主所居为宫室,故由中庭再进而臣使在焉。在人身而喻臣使者,即心脏外卫充盈之气,俗称心气,又名中气。倘中气有所减损,则人体各部之气,均来填补。犹诸侯之会师勤王者,故称“膻中”为气会,又称为“上气海”,以诸气有时来归也。有因此中气之伤,致人体全局之气,因之消弱,即此理也。故本穴能治一切气分之病。由此宫城再进则玉堂、宣室矣,盖古人寓言取譬者也。本穴主治颇关要害,故《针灸大成》示人禁针。但实症可以浅刺,虚证则灸之。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心肺、胸部病症
1.胸痹心痛,灸膻中百壮。(《千金要方》卷十三、《千金翼方》)
2.上气咳逆,灸膻中五十壮。(《千金要方》卷十八、《圣济总录》)
3.中气初发,其形似伤寒,头热面赤,心肺脉皆浮,痰涎壅盛,气喘不能安卧:先针膻中,次针足三里,治与中风同。(《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4.伤风、暴咳嗽、吐痰涎:泻列缺、膻中。(《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5.一切气逆气喘,肠鸣走注攻心:灸膻中,刺大陵、足三里,俱泻之,内庭、气海。(《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6.痰膈涎闷,胸中隐痛,劳宫二穴、膻中一穴、间使二穴。(《针灸大全》卷四)
7.哮喘一症最难当,夜间无睡气惶惶。天突寻得真穴在,膻中一灸便安康。(《针灸玉龙歌》)
8.冠心病心绞痛:艾灸膻中、膈俞穴治疗。[江苏中医杂志,1987(8):15]
9.快速型房颤:内关穴、心俞、膻中穴,针灸治疗。[四川中医,1987,5(12):51]
10.肋软骨炎:内关穴、膻中穴,针刺治愈。[中国针灸,1984,4(6):2]
11.胸痛:针刺膻中穴治疗。[中原医刊,1986(5):27]
12.突发性心动过速:单刺膻中治疗。[四川中医,1985,3(2):32]
13.突发性呼吸急速症:针刺膻中穴治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2):75]
二、乳腺病症
1.乳痈红肿痛,小儿吹乳,中府二穴、膻中一穴、少泽二穴、大敦二穴。(《针灸大全》卷四)
2.妇人血沥,乳汁不通,少泽二穴、大陵二穴、膻中一穴、关冲二穴。(《针灸大全》卷四)
3.乳头生疮,名曰妒乳,乳根二穴、少泽二穴、肩井二穴、膻中一穴。(《针灸大全》卷四)
4.急性乳腺炎:肩井穴、膻中穴、乳根穴,针灸拔火罐治疗。[上海针灸杂志,1988,7(1):22-23]
5.乳汁缺少症:针刺膻中、乳根治疗。[山东中医杂志,1995,14(11):520]
三、呃逆噎膈
1.气噎,灸膻中。(《太平圣惠方》卷一百)
2.有男子忽气出不绝声,病数日矣,以手按其膻中穴而应,微以冷针频频刺之而愈,初不之灸,何其神也。(《针灸资生经》卷四)
3.治气逆发呃:膻中、中脘先补后泻。不已,再取下穴:三里、肺俞、行间。(《医学纲目》卷二十二)
4.气膈五噎,饮食不下,膻中一穴、三里二穴、太白二穴。(《针灸大全》卷四)
5.顽固性呃逆:膻中穴埋针治疗。[针灸临床杂志,2001,17(3):43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