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水分Shuǐ fèn(CV9)
出处:《黄帝明堂经》
定位
部位: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上。
类属
任脉穴。
适应症
主治:腹部、水液病症。常用于腹痛、胀满坚硬、不思饮食;水肿,小便不利。
操作
直刺1~1.5寸。
阐释
本穴居下脘之下,内应胰脏。又横结肠正由此处经过。胰脏有分解干湿之能,大肠为吸收水分之器。二者功能俱关于水,故名“水分”。亦即分解干湿之意也。故能治水肿腹坚、胃肠虚陷等症。但宜多灸,不宜深刺也。
中医古说,脐下为水腹,盖以小肠外围为水油,膀胱内容为溺水;又以本穴功能与三焦膀胱均有联系,故本穴功能治水。但刺之勿深,防消水过甚也。《明堂》用灸。《资生经》亦以不针为是。汪訒庵云“中焦不治,水停中脘”。盖谓脾之功能失调,则水停胃下也,本穴可以治之。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腹胀腹痛
1.腹胀满,绕脐结痛,坚不能食,灸中守百壮。穴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千金要方》卷十穴、《千金翼方》)
2.水肿肠鸣,胃虚胀,不嗜食,绕脐痛,冲胸不得息者,水分主之。穴在下脘下一寸,神阙上一寸,任脉气所发。甄权云:日灸七壮,至四百壮止。(《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二)
3.有老妇人患反胃,饮食至晚即吐出,见其气绕脐而转,予为点水分,气海并夹脐边两穴,他日只灸水分、气海即愈,神效。(《针灸资生经》卷三)
4.单腹胀痛,双蛊腹胀:刺内庭,泻足三里;少愈,灸水分、中脘补之。(《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5.脐䐜胀满,气不消化,天枢二穴、水分一穴、内庭二穴。(《针灸大全》卷四)
6.病称水肿实难调,腹胀膨肿不可消,先灸水分通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针灸玉龙歌》)
7.肚腹浮肿胀膨膨,先针水分泻建里。(《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二、水肿、腹泄
1.身重,灸水分百壮,针入一寸补之。(《千金翼方》卷二十七)
2.小儿水气,四肢尽肿及腹大,灸脐上一寸三壮,炷如小麦大,分水穴也。(《太平圣惠方·明堂》)
3.水盛,四肢浮肿:泻支沟;腹上泻水分、行间、足三里,仍灸关元、三阴交。(《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4.水盛四肢浮肿:支沟泻、水分、关元。(《针灸玉龙经·盘石金直刺秘传》)
5.浑身浮肿生水:曲池、合谷、三里、三阴交、行间、内庭。问曰:此证缘何而得?答曰:皆因暴雨陵风,寒湿串于经络,或醉后、房事后乘凉恣快,致使肾经受虚败,故如此也。宜刺后穴:中脘、肾俞、水分。(《针灸集成》第四十七方)
6.劳宫医行身劳倦,水肿水分灸即安。(《灵光赋》)
7.水肿水分兼气海,皮内随针气自消。(《席弘赋》)
8.婴幼儿腹泻:针刺水分穴治疗。[承德医学院学报,1999,16(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