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足窍阴Zú qiào yīn(GB44)
出处:《灵枢》
定位
部位:在足趾,第4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取穴:足第4趾外侧甲根角侧后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外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
类属
足少阳胆经井穴。足少阳所根。
适应症
主治:胸胁部、耳部病症。常用于头痛,目赤肿痛,胸胁痛;耳鸣、耳聋;足痛。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阐释
少阳之气,下至于足,止于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贯爪甲出三毛。其精气过跗上,斜走阴经,隧而通之,以传经气于足厥阴也。本穴之名“足窍阴”者,以其治症与头窍阴穴大致相同也。本穴所治为心烦、喉痹,舌强、目干、目痛、耳聋,咳而汗出、头痛不可动、月信不调、汗不得出,亦多关于阴藏之窍。但头窍阴之治症,多调之于局部。足窍阴之治病,为导引下行,而通散之也。又凡阳经末穴、皆取名阴象。以其下接于阴经也,如足太阳之至阴,足阳明之厉兑,及本经之“窍阴”,同此一义。古人于经穴命名,照及全面,形同经络巨网,非仅一点一线也。
附:临床应用举例
1.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素问·缪刺论》)
2.鸡痫,摇头反折,善惊目摇,至阴、窍阴、厉兑各灸三壮,刺一分。(《医学纲目》卷十一)
3.胆寒不得卧,转阴一分,补之灸。(《医学纲目》卷十五)
4.高颅压头痛,足窍阴放血治疗。[中国针灸,2002,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