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照海Zhào hǎi(KI6)
出处:《黄帝明堂经》
定位
部位: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取穴:由内踝尖向下推,至其下缘凹陷中。与申脉穴内外相对。
类属
足少阴肾经穴;阴跷脉所生。
适应症
主治:目疾、咽喉、前阴及妇科病症。常用于目赤肿痛;咽干、咽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子宫脱垂,疝气,癃闭;癫痫。
操作
直刺0.5-0.8寸。
阐释
江海为百谷之王,水泉虽迂,终归于海。所云“照”者,因肾为水火之脏,又古说:水中有火,故名“照海”。玩此前后穴名,阴阳交错,相与为功。涌泉为水之初出,得然谷之热以化之,太溪虚象,有待容受;大钟盈象,有待发扬,水泉幽也,阴也,得照海之阳以灼之,而能化气飞升。阴阳措综,消长互变。以见人身气化,本乎自然也。故本穴治症极为复杂,犹海江之大,包含细流也。本穴为阴经之阳穴。治大风、肢懈、经逆不调、久疟、偏腹痛,嗌肿,咽干、卒疝。最常于口疾,即银海朗照之意也。张洁古曰:“痫症夜发灸阴跷。”本穴即阴跷之起也。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目疾
1.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蹻。(《灵枢·热病》)
按这里的“阴跷”是穴名,相当于照海穴。
2.目痛引眦,少腹偏痛,背伛瘛疭,视昏嗜卧,照海主之。泻左阴蹻,取足左右少阴俞,先刺阴蹻,后刺少阴。(《针灸甲乙经》卷七)
3.眼肌痉挛:针刺照海、申脉治疗。[吉林中医药,2001(4):46]
二、咽喉病症
1.喉痹乳蛾:少商针入一分,卧针向后三分、照海、太冲。(《医学纲目》卷十五)
2.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标幽赋》)
3.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席弘赋》)
4.梅核气:针刺照海穴治疗。[针灸临床杂志,1995,11(2):46]
5.急性咽炎:针刺照海穴治疗。[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1):523]
6.舌咽神经痛:针刺列缺、照海为主治疗。[中国针灸,1998(10):622]
7.声音嘶哑:双侧照海穴直刺。[针灸临床杂志,2001,17(4):43]
三、妇科病症
1.治月经不断方……灸内踝下白肉际青脉上,随年壮。(《千金要方》卷四)
2.女人漏下赤白,四肢酸削,灸漏阴三十壮,穴在内踝下五分,微动脉上。(《千金要方》卷四、《千金翼方》)
3.阴蹻阴维,而下胎衣。(《标幽赋》)
4.不孕症:针刺照海穴治疗。[中国针灸,2001,21(6):361]
四、大小便病症
1.癃,取之阴蹻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灵枢·热病》)
按“阴桥”为“照海”穴别名。
2.手术后尿潴留:深刺照海穴。[上海针灸杂志,2002,21(4):48]
3.《产经》云:治小儿白痢,灸足内踝下骨际三壮,随儿小大增减。(《医心方》卷二十五)
4.中风后大便不通,泻照海二穴。(《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5.伤寒,大便闭结:刺足三里;未愈,泻照海。(《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6.中风后大小便闭结不通:泻支沟二穴。小便不通:泻阴谷二穴。大便不通,泻照海二穴。(《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7.大便闭塞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针灸玉龙歌》)
五、局部病症
1.红肿脚气生疮:行间、三里、照海、昆仑、绝谷、京骨、委中。问曰:脚气之证缘何而得?答曰:皆因劳役过多,热汤泡洗,气血不散,故如此也。但针之,不宜灸。复刺后穴:丘墟、昆仑。(《针灸集成》第四十三方)
2.穿根草鞋风:昆仑、丘墟、照海、商丘。问曰:此证缘何而得?答曰:皆因劳役过多,湿气流注,或因大热行路,凉水浸洗,故如此也。复刺后穴:太冲、解溪。(《针灸集成》第四十四方)
3.但见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通玄指要赋》)
4.阴蹻阳蹻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阴阳陵泉亦主之,阴蹻阳蹻与三里,诸穴一般治脚气,在腰玄机宜正取。(《灵光赋》)
按阴桥,相当于照海;阳蹻,相当于申脉穴。
六、腹痛疝气
1.腹痛,并治气块:内关、支沟、照海。(《医学纲目》卷二十二)
2.缠肠痈证:大肠俞、内关、中管、天枢、照海。(《针灸捷径》卷之下)
3.卒疝少腹痛不可忍:大敦三分,陷六呼,灸七壮、阴市三分,灸五壮、照海三分,灸七壮。(《医学纲目》卷十四)
4.若是七疝小肠痛,照海阴交曲泉针。(《席弘赋》)
七、其他病症
戊辰岁,户部王缙庵公乃弟,患心痫疾数载矣。徐堂翁召予视之,须行八法开阖方可,公如其言。而刺照海、列缺,灸心俞等穴,其针待气至,乃行生成之数而愈。凡治此症,须分五痫,此卷前载之详矣,兹不悉录。(《针灸大成》)
2.肾绞痛:照海配行间、太溪穴针刺治疗。[广西中医药,1996,1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