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大肠俞Dà cháng shū(BL25)
出处:《黄帝明堂经》
定位
部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俯卧,于第4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穴旁1.5寸取之,约当与髂嵴高度相平。
类属
足太阳膀胱经穴;背俞穴之一。
适应症
主治:大肠病症。常用于腹胀,腹痛,肠鸣,泄泻,便秘;腰痛。
操作
直刺0.8~1.2寸。
阐释
本穴与大肠相应,而为之俞。治肠鸣泻痢、绕脐切痛、腰痛、腹胀、食不化、大小便难。诸症之关于大肠者,皆可取此以舒之,故名“大肠俞”。凡取用大、小肠俞穴,可与足阳明之太乙穴互参。
按:本穴既为大肠之俞,其于大肠定有通感。至如阳明府证,大肠有燥粪,甚则狂躁神乱,治法取本穴及阳关。以医理揆之,刺阳关者泻督脉也,刺本穴者泻大肠也。若究之病理,大肠热邪所以出升头脑者,应有导致而然也。其或本穴与阳关之间,有微细横络,可以通督上脑也。由此观点,再再揆之,则本经背部诸俞,俱可横通督脉。若于采用本经背部俞穴时,兼取两俞中间之督脉穴,则疗效或能更大。余常闻某针医惯用背部俞穴取效脏腑诸症,其或先得此意矣。
附:临床应用举例
1.胀满雷鸣,灸大肠俞百壮,三报。(《千金要方》卷十六)
2.肠中胪胀不消,灸大肠俞四十九壮。(《千金要方》卷十八)
3.灸诸痢法,《新录方》又灸大肠俞百壮。第十六椎两旁名大肠俞。(《医心方》卷十一)
4.治脱肛,大肠俞、百会、长强。(《医学纲目》卷二十七)
5.胃脘暴痛,脐中坚痛,石门、商丘、阴谷、大肠俞、膈俞。(《医学纲目》卷二十二)
6.菌痢急性肠炎,大肠俞针灸疗法。[陕西中医,1985,6(8):367]
7.婴幼儿腹泻,大肠俞、天枢穴针灸治疗。[湖北医学院学报,1987(1):92]
8.直肠脱垂,长强穴、大肠俞,针刺治疗。[内蒙古中医药,1987(4):41]
9.急性阑尾炎,大肠俞、天井穴,针灸治疗。[中国针灸,1986,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