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胆俞Dǎn shū(BL19)
出处:《黄帝明堂经》
定位
部位: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俯卧或正坐,从第10椎下督脉中枢穴旁开1.5寸陷中取之。
类属
足太阳膀胱经穴;背俞穴。
适应症
主治:肝胆病症。常用于呕吐,口苦,胁痛,黄疸。
操作
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宜向脊椎方向成45°-60°角斜刺。
阐释
胆附于肝,本穴内应于胆,而为之俞,故名“胆俞”。其所治症,多与肝俞合。兼取阳纲,可治目黄,兼取膈俞,可治劳噎,但俱以胆俞为主。其他各症,如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胀、口苦、舌咽干而痛、呕吐、骨蒸、目黄、食不下等等均可治之。
附:临床应用举例
1.酒疸,身目俱黄,心中俱痛,面发赤斑,小便赤黄,胆俞二穴、至阳一穴、委中二穴、腕骨二穴。(《针灸大全》卷四)
2.心虚胆寒,四体颤掉,胆俞二穴、通里二穴、临泣二穴。(《针灸大全》卷四)
3.慢性胆囊炎,胆俞、肝俞,针刺治疗。[中医杂志,1985,26(3):28]
4.急性黄疸型肝炎,大椎穴、胆俞、肝俞,针刺治疗。[中国针灸,1985,5(3):4-6]
5.胆道蛔虫症,胆俞、足三里穴,针灸疗法。[广东医学,1986,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