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食窦Shí dòu(SP17)
出处:《黄帝明堂经》
定位
部位:在前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取穴:横平内侧的乳根、步廊、中庭穴,4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第5肋间隙弧度相应。
类属
足太阴脾经穴。
适应症
主治:胸胁部病症。常用于胸满,胁痛。
操作
斜刺或向外平刺。勿直刺过深,以免刺入胸腔损伤肺脏。
阐释
“食窦”即食道也。本穴与食道有关,故能治食道各症。本穴取法,须先单臂上举,以开经穴之路,然后下针,乃有疗效,有此经道之开,乃通传导谷气之路,即开通食饮之孔道也,故简称“食窦”。
附记:人在餐饭时,偶然噎塞,格忒不休,单臂上举,同时头向不举之侧稍转,则食道立通,而呃逆之气,随之舒降矣。
附:临床应用举例
1.眼目遍身皆黄,六脉沉紧,宜服草神丹及金液、全真、来复之类。重者,灸食窦穴百壮。大忌寒凉。(《扁鹊心书》卷中)
2.此由胃气虚积而不通,故胁下胀闷……服草神、金液十日,重者,灸左食窦穴,一灸便有下气而愈,再灸关元百壮,更佳。(《扁鹊心书》卷中)
3.饥不能食,饮食不下,呕而雷鸣,大迎、中极、食窦。又法,期门、章门。(《医学纲目》卷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