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水道Shuǐ dào(ST28)
出处:《黄帝明堂经》
定位
部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穴:天枢穴下三寸处取穴,横平关元穴。
类属
足阳明胃经穴。
适应症
主治:前阴及妇科病症。常用于阴中痛,小腹胀,小便不利,疝气;痛经,不孕。备选适应症:妇人胞中肿块。
操作
直刺0.8~1.2寸。不宜刺透壁腹膜。
阐释
《素问》:“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本穴当膀胱上系,功在治水,故名“水道”。
《内经》又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汪訒菴注:“上焦不治,水溢高源,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溢膀胱。”按汪氏此说,则水突、水分、水道三水穴,可以互参。余又补充言之,周身之膜,三焦之属也。故治水液之病、须兼顾三焦,不可专责脾肾。即《内经》:“少阳属肾”,“水道出焉”之意也。又《灵枢》所云:“中渎之府”者,乃统言水之大意也。由此观之,中医之于《内经》,切须全部领会,若仅断章摘句,无济于用。
附:临床应用举例
1.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灸水道随年壮。(《千金要方》卷二十、《千金翼方》)
2.脐豚息气乳弦:水道、关门、气海。问曰:此证从何而得?答曰:皆因酒色过多,肾水枯竭,积气耗散,阳气不兴,勉强为之,精不能泄,外流入胞中,或偏坠疼痛,或作鸡子之状,坠下疼痛,按上腹中则不痛,否则浑身不知,如入腹中则作声,以为乳弦疝气也。善治者当推详而治之。刺前穴不效,复刺后穴。前穴:水道、关门、气海。后穴:归来、关元、三阴交。(《针灸集成》第五十三方)
按此方中之“关门”系奇穴,正名为“阑门”,在曲骨旁三寸。
3.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针灸玉龙歌》)
4.小儿睾丸鞘膜积液,艾灸水道穴治愈。[中医杂志,1984,25(2):45]
5.癃闭,中极、水道、三阴交。[山东中医杂志,1990,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