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药本草》
简说:海桐皮为豆科植物刺桐的干燥树皮。主产于广西、云南、福建、湖北等地。味苦、辛,性平。归肝经。功效:祛风湿、通经络。临床用名海桐皮。
《海药本草》:
味苦,温,无毒。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
《日华子本草》:
温,治血脉麻痹疼痛,及赤目,煎洗。
《本草图经》:
古方多用浸酒,治风蹶。南唐筠州刺史王绍颜《续传信方》云:顷年予在姑孰,得腰膝痛不可忍,医以肾脏风毒攻刺诸药莫疗。因览刘禹锡《传信方》备有此验。修服一剂,便减五分。其方用海桐皮二两,牛膝、芎穷、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五钱,薏苡仁二两,生地十两,并净洗,焙干、锉,以绵裹,入无灰酒二斗浸之,冬二七,夏一七。空心饮一盏,早、午、晚各一次,能令醺醺。此方不得添减。
《本草纲目》:
海桐皮能行经络,达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风杀虫。
苦平无毒。去风杀虫。煎汤,洗赤目。
《本草经疏》:
海桐皮禀木中之阴气以生,《本经》味苦气平无毒。然详其用,味应带辛。气薄味厚,阴中阳也。入足太阴、阳明经。二经虚则外邪易入,为霍乱中恶,辛以散之。湿热内侵为疳䘌,久痢,苦以泄之。又脾胃主肌肉,湿热浸淫则生虫而为疥癣,苦能杀虫,平即微寒,湿热去而疥癣除矣。其主漱齿洗目者,亦取其苦寒杀虫,辛平散风热之意耳,李NFBF2以之治腰脚不遂,血脉顽痹,腿膝疼痛之证,其为辛苦之剂无疑矣。
简误:腰痛,非风湿者不宜用。
《本草蒙筌》:
味苦、气平。无毒。主霍乱赤白久痢,除疳蛪疥癣牙虫。渍酒治风蹶殊功,渍水洗赤眼神效。
《本草备要》:
宣,祛风湿。苦温(《经疏》云:应兼辛)。入血分。祛风、去湿、杀虫,能行经络达病所。治风蹶顽痹,腰膝疼痛(《传信方》:海桐、薏苡各二两,芎藭、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二两,甘草五钱,生地七两,酒二斗浸,此方不得增减。早、中、晚饮,常令醺醺),疳䘌疥癣,目赤(煎洗)牙虫(煎服,或含漱)。出广南。皮白坚韧,作索不烂。
《本经逢原》:
海桐皮能行经络达病所,治风湿腰脚不遂,血脉顽痹,腿膝疼痛,赤白泻痢,及去风杀虫。虫牙风痛,煎汤漱之。疳蚀疥癣,磨汁涂之。目赤肤翳,浸水洗之。此药专去风湿,随证入药服之,无风湿者勿用。
《本草求真》:
海桐皮专入肝。辛苦而温,能入肝经血分,祛风除湿及行经络直达病所。是以腰膝脚痛能疗,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脚气不肿者为干脚气,肿者为湿脚气。赤白泻痢能止;虫牙风痛,煎汤漱之能愈;疳蚀疥疮,磨汁涂之能消;目赤肤翳,浸水洗之能退。一皆风祛湿散之力。用者须审病自外至则可,若风自内成,未可妄用,须随症酌治可耳。
《得配本草》:
苦,平。入血分,行经络,达病所,去风湿,杀诸虫。
得蛇床子,擦癣虫。血少火炽者禁用。
《本草分经》:
苦,平。入血分,祛风去湿,杀虫,能行经络达病所,治牙虫癣疥。
1.海桐皮具有镇痛、镇静作用。
2.海桐皮水浸剂(1:3)对多种致病癣菌及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海桐皮煎剂能显著拮抗Ac所致收缩肠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