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正散

治法:
搜风通络法
出处:
宋·杨倓《杨氏家藏方》
组成:
白附子 僵蚕 全蝎去毒,各等分
方制:
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
主治:
口眼歪斜,面部筋肉抽动。

方论选萃

明·吴昆中风,口眼喎斜,无他证者,此方主之。艽、防之属,可以驱外来之风,而内生之风,非其治也;星、夏之辈,足以治湿土之痰,而虚风之痰,非其治也。斯三物者,疗内生之风,治虚热之痰,得酒引之,能入经而正口眼。又曰:白附之辛,可使驱风,蚕、蝎之咸,可使软痰;辛中有热,可使从风,蚕、蝎有毒,可使破结。医之用药,有用其热以攻热,用其毒以攻毒者,《大易》所谓同气相求,《内经》所谓衰之以属也。(《医方考》)

清·费伯雄但口眼喎斜而别无他症,则经络、脏腑均未受伤,乃太阳、阳明两经之风痰蕴热所致。三药直走内络,祛风化痰。极为得力,故不必加血药也。(《医方论》)

清·张秉成夫中风口眼喎斜一证,《金匮》有言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数语。尤应谓其受邪之处,筋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是以左喎者邪反左右,有喎着邪反在左也。然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外眦,则中风一证,无不皆自三阳而来。然二气贯于一身,不必分左血右气,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缘人之禀赋,各有所偏,于是左右不能两协其平,偏弊相仍,外邪乘袭而病作矣。此方所治口眼喎斜无他证者,其为风邪在经而无表里之证可知。故以全蝎色清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之辛散,能治头面之风;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三者皆治风之专药,用酒调服,以行其经,所为同气相求,衰之以属也。(《成方便读》)

近代·冉先德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目内眦,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致经隧不利,故见口眼喎斜,甚或面部肌肉抽动。方中白附子辛散,善去头面之风;僵蚕化痰,能驱络中之风;全蝎为祛风止搐要药,三药合用,力专效著。并用热酒调服,以助药势,更能引药入络,直达头面病所。使风去痰消,经络畅通,则诸症自除。(《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近代验证

例一 潘养之治口眼喎斜案(选自《中医医案医话集锦·潘养之医案》)

李某某,男,教师。1979年11月7日初诊。

主诉口眼喎斜已七天,发病前常感颜面麻木不适,继则出现鼻唇沟较浅,口眼喎斜,偏向左侧,而右面颊麻木不仁。脉弦,苔薄。治宜益气和血,镇痉熄风。

处方:生黄芪24克、当归18克、羌活9克、独活9克、全虫6克、蜈蚣二条。

11月14日二诊:服药四剂,面部肌肉麻木稍有减轻。此风中经络。用加味牵正散连服。

处方:白附子9克、僵蚕6克、全虫6克、黄芪20克、当归10克,五剂。

11月30日三诊:口眼喎斜已正,麻木亦解。后以八珍汤调补气血,以善其后。

按语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阳明脉络空虚,风邪承而袭之,引动少阳相火,厥阴风痰,内外相引,壅阻脉络,而病口眼喎斜,面肌抽搐之疾。杨氏此方,取自附子之辛甘温散,入足阳明气分,搜风逐痰;僵蚕之咸辛而平,入肺肝两经,善平相火逆结之毒痰而搜肝风;全蝎辛咸有毒,为熄风止痉要药,善于搜风通络者也。三药相辅相成,扫平内外之风邪痰毒,复气血营卫之周流焉。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82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